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到隋唐时期其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达到新阶段,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论述隋唐佛教兴盛的原因,主要分析了佛教在隋唐时期兴盛的成就表现及特点,以揭示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状态及其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两汉以来阳鸟崇拜的图像学研究——以佛教造像资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忠义 《敦煌学辑刊》2006,2(2):127-134
从两汉以来,以凤凰为代表的阳鸟崇拜全面兴盛,佛教传入之后自然也渗透到佛教艺术当中,但反映的仍然是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只是到了后期,源于佛教中的妙音鸟(迦陵频加)才取代阳乌大量出现在佛教图象中。本文即对佛教石窟中出现的阳鸟崇拜作一考察,并对其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钧 《中国土族》2004,(4):51-56
本教、萨满教信仰与审美体验在自发的原始宗教之后,自为的系统宗教出现之前,存在过渡性的宗教,在西部,就是以藏民族先民为主信仰的本教和维吾尔、哈萨克等族先民信仰的萨满教。本教:脱胎于原始巫术信仰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之前,西藏高原各部族信仰本教穴也有译为本波教的雪。这个宗教可以说是藏族地区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的宗教。据藏文史料和有关专家的研究,本教最初是在今天阿里地区的南部,古代称作象雄的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过渡宗教,以后沿着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地传播到整个藏族地区。同时它是一个不断吸引周围原始巫…  相似文献   

4.
藏民族自古就有了地区性或部落性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及图腾崇拜。藏区兴起本教以后,人们逐渐地信奉本教所提出的诸神。自佛教传入藏区后,佛本之间进行了相当一段时期的斗争,最后佛教大获全胜,藏区全面推崇佛法。与此同时,原来本教的许多仪式、仪轨及神灵,并没有赶下西藏宗教舞台,而是被纳入到佛教理论之中。于是就出现了既供奉佛教所倡导的众生皈  相似文献   

5.
杭州飞来峰“梵式”造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元代盛行的藏传佛教——喇嘛教"梵式"造像,是喇嘛教教义的形象化体现。喇嘛教是印度显、密佛教同西藏本土原始宗教本教混合的产物,虽属中国佛教的一支,但独具特色。它在元代因蒙古统治者崇信而盛行东土,汉人却少有信奉的。明代政府严禁汉人信奉喇嘛教,清统治者虽定其为国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10)
正佛教人物画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品引进中国,带着浓郁的西域风格,在佛教的繁荣兴盛中成长并发展成熟,经过历朝历代不同的艺术文化和审美风格的浸润,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完成了其民族化的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人物画。明清时期的佛教人物画,虽然已经达不到魏晋南北朝空前繁荣及隋唐时期的气势恢宏,也不能与同时期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花鸟、山水画相媲美,但可以说,  相似文献   

7.
正格鲁巴是藏传佛教各支系中形成最晚,出现最迟的一个教派,但时至今日最为普及、影响最大。格鲁巴在获得兴盛繁荣之后,特别是在其主导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西藏佛教艺术的筑、绘、塑、铸、雕、印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官办、民营绘塑行业组织齐头并进,勉唐、青孜、噶玛噶赤等绘画流派继往开来,从而形成了极具西藏本土特质的一统江山的"宫廷"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8.
法螺是藏区本教和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 中共同的重要法器与乐器,但其在螺纹的左旋与右旋上 却有严格的宗教属性规定。本文通过研究一件甘肃省博 物馆所藏的左旋法螺,甄别了左旋与右旋法螺的宗教属 性,阐述了这种宗教仪轨的由来;也从一个侧面阐释了藏 区本土佛教与本教相互斗争、融合的历史过程及现状。进 而认为法螺左旋与右旋的宗教属性差异是这一历史文化 现象的典型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9.
郝秀聪 《神州》2012,(23):3-4
佛教是自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的,迄今已达2000多年,对中国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且不断融合中国本土的儒、道逐步实现自身的中国化。佛教于隋唐时期兴盛,太宗先道后佛,留心学问,普及佛典,常与高僧交往,尤其是玄奘法师。此后的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等都信仰佛教,因为皇家的重视和推广,所以唐朝佛教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等如日中天,佛教精英辈出。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禅宗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实现。禅宗相对于印度本土佛教有了很大改观,它是一种更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理想体系。对于文人,他们对佛教更多的理解为一种哲学体系,所以文人对于佛教的认识是透过迷信与民俗信仰的表层,深入到其宇宙观的内层的。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在飞鸟时期的导入被认为是日本早期一系列重要社会变革的关键,飞鸟佛教的研究对于认识日本早期社会的形成意义重大。然而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导致相关研究难以进展,以致佛教在日本的早期发展状况不明。通过考察日本飞鸟前期佛教造像的服饰表现,重点分析造像造型上不合理的服饰细节,可以认为这些服饰问题反映出佛教图像形式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当时还未被本土充分理解的状态,体现了佛教传播初期的发展特征。同时,服饰问题在飞鸟前期造像上集中出现,进入飞鸟后期基本消失,反映了飞鸟前后期佛教发展的内部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天台山与杭州西湖,同在“文物之邦”浙江省境内,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上,由于佛教的兴盛,两地之间发生并逐渐形成了紧密的佛教文化联系。这种联系,即本文所要探讨的天台山与杭州西湖的“佛缘”。 天台山驰名海内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里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佛教起源甚早,三国吴大帝赤乌年间(238—251)已有佛寺出现。(见项士元《两浙佛教志》)东晋以后,支遁、慧观、竺昙猷等西域高僧相继来到天台  相似文献   

12.
佛学自晋宋之际开始成为一种社会化思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佛教自东晋开始与政治联姻,由此开始走向全面兴盛;二是晋宋之际士人信仰多由道教转向佛教,从而为佛学社会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三是佛学与本土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从而为佛学社会化扫清了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3.
幡在我国古代本土文化中是旗帜的意思,后来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含义。它在佛教中语境中,是供养佛、菩萨以及庄严法场上的重要用具之一。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图像大都是在经变画的题材中出现,可以看出幡既属于艺术,又有宗教的意义。本文根据敦煌壁画的图像和文献记载,对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来源、用途、形制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呈现出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埃及的本土埃及学,经历了一个酝酿、开拓、发展、繁荣的发展历程。接受欧洲近代文化的知识分子,努力传播埃及学的知识,为本土埃及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本土埃及学发轫于欧洲列强斗争的夹缝中,形成了以卡马尔为代表的第一代埃及学家、以哈桑为代表的第二代埃及学家,这两代埃及学家是本土埃及学的开拓者。在1922年埃及独立、图坦卡蒙法老陵寝发现的刺激下,埃及学领域也出现了反殖民主义的声音,从而极大促进了本土埃及学的发展,本土埃及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第三代本土埃及学家群体,他们的成就得到了西方埃及学界的认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本土埃及学进入繁荣期,第四代本土埃及学家在考古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究领域日益拓宽。  相似文献   

15.
儒学对朝鲜半岛影响巨大。在朱子学传入高丽之前,高丽主要是汉唐儒学,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经历了许多磨难。在朱子学传入并传播之后,经过数代高丽士人的艰苦努力,朱子学在高丽的影响逐渐加大,最终在高丽末期李朝初期形成了高丽朱子学自己的体系。今就高丽儒学的分期进行探讨,以求接近于史实。  相似文献   

16.
公元4-5世纪是龟兹佛教的一个兴盛时期,具体表现在有很多著名的地面寺院的修建以及石窟的开凿,而且有些寺院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石窟方面,尤其是大像窟的开凿,更使龟兹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另外,这一时期方形窟和中心柱窟都有开凿,而且在绘画上一开始就呈现出相当成熟的绘画技法,出现两种画风并存的局面。龟兹佛教的兴盛与末法思想在当地流行有关,由于贵霜王朝境内佛教的衰落,导致东来的高僧在龟兹停留并传播佛法。佛教得到龟兹王室的大力支持,国王以转轮王的角色出现,护持佛法。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东汉经丝绸之路传人我国,长期处于不断融人华夏文化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状态之中,并伴随着日益兴盛的大量宗教实践活动,约在隋唐之际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过程。本文关注的就是在佛教初传中国至进入佛教中国化阶段之前的这个重要时期里,汉地佛寺建筑布局的主要演变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杨雪飞 《收藏家》2014,(1):15-21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中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在吸收印度、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技艺和审美,发展形成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  相似文献   

19.
高昌至西州寺院三纲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所周知,佛教寺院首长,向有“三纲”之目。所谓“三纲”,《僧史略》卷中“杂任职员”条云:“梵语摩摩帝、悉替那、羯磨陀那,华言言寺主、上座、悦众也。”其中“悦众”的正式名称是“维那”。然而,寺院三纲制度究竟建立于何时?后来如何演变?分职何时确定?等等问题,佛教典籍却没有明确的解答。我们只知道,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经历曹魏、西晋,才逐渐兴盛。在佛教兴盛之前这一时期,寺院规摸不过同于我国的祠堂,形制狭小,事务简单,僧侣也不多。因此,可以推测,分职明确的寺院三纲制度的建立,是佛教寺院在我国定型并且扩大规模以后的事。但是,推测不等于史实。兹根据新出吐鲁番文书,对上述问题作一些解答。  相似文献   

20.
王钦 《神州》2012,(17):28+37-28,37
本文聚焦于六世纪中期佛教文化传入古代日本的过程,从日本本土信仰、佛教自身、政治背景三个层面探讨了佛教被古代日本所接纳、改良,继而形成"日本佛教"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