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朋友讲,旅游就是花钱遭罪,就 要游得心跳,这样才刺激。传 统的组团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独立感十足,富有挑战精神的现代派人了,自助加探险,有目的的浪迹天涯,才是旅游的真谛。去探索、去体验、去感知、去享受大自然带给你的一切,走一次终身难忘的旅行吧! 想去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旅行吗?去听轰鸣的水声,去看欲滴的绿色,去感悟真实的人生。从北京乘飞机经成都到拉萨(或北京直飞)非常方便。不过距拉萨90公里的贡嘎机场海拔近3700米,因为氧气稀薄,最好不要剧烈地活动,应该使身体适应环境后,再去游览阳光下的西藏。紫外线…  相似文献   

2.
《西藏人文地理》2013,(4):110-119
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5次探险塔克拉玛千沙漠……这一个个数据令人瞠目结舌,中国科学院地理地貌学家杨逸畴的一生,就一直走在这样一条不合常规的路上。作为最早论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科学家,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以说是杨逸畴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也是他最为留恋的。2012年7月27日,杨逸畴病逝,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他仍在病床上心念着青藏高原。很多人说,杨逸畴是为大峡谷而生,也是为大峡谷而死的人。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西藏、以及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未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杨逸畴,著名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3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先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  相似文献   

4.
《西藏人文地理》2013,(4):18-19
标准营造事务所设计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艺术馆刚刚获得2013年第二届UED博物馆建筑设计杰出奖,这也是本次评选的最高奖项。《西藏人文地理》选取了“标准营造”阐述的部分文字,在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艺术馆”的同时,也探讨了在西藏这样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当代建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98'中国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一行46人,于1998年10月23日从拉萨出发,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于12月3日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杰玛央宗冰川,穿行于西藏日喀则、拉萨、林芝等4个地、市后,从墨脱县出境,最后经印度、孟加拉汇入印…  相似文献   

6.
尽管科学家已经数次实现穿越考察,并且有旅游业积极进入,人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了解仍然有限。由于是地质运动的集中点,这里成为一个特殊的山地地貌单元。  相似文献   

7.
《旅游纵览》2013,(8):5-7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段话,足以让每个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旅行者都动容。"如果他到达时的惊讶是巨大的,并经历了长期艰难的适应阶段,那么,他所获得的感受将十分强烈、深入,以至会在他身上创造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世界,这世界将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将以回忆的形式一直陪伴他到  相似文献   

8.
《旅游纵览》2013,(10):9-10
<正>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段话,足以让每个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旅行者都动容。"如果他到达时的惊讶是巨大的,并经历了长期艰难的适应阶段,那么,他所获得的感受将十分强烈、深入,以至会在他身上创造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世界,这世界将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将以回忆的形式一直陪伴他到死。"假如你身体健硕,并首次来到西藏,那么,咆哮奔流的雅鲁藏布江和它所冲击开辟出来的神秘大峡谷绝对会令你血脉喷  相似文献   

9.
《神州》2011,(2):1-1
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往遥不可及的天堂,而雅鲁藏布大峡谷正是这样的地方。这是一条可以从喜马拉雅的冷峻一直领略到贾木那奔放的神奇峡谷。雪崩、塌方、旱蚂蝗、草虱子、毒峰、毒蛇统统都挡不住对我的诱惑。幸运的是,我不仅能亲临其境地触摸,而且还有机会乘风驭云,从空中鸟瞰这里令人窒息的美。  相似文献   

10.
雅鲁藏布大峡谷证实和发现河床瀑布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家从1973年起就对雅鲁藏布下游大拐弯峡谷进行了多次综合性的科学考察,地理学家杨逸畴到今天为止,已8次进入大峡谷作科学探险考察;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率组对大峡谷作为水汽通道进行了测试,证实大峡谷是印度洋水汽进入高原的主要通道;植物生态学家李渤生曾率组深入,连续考察15个月之久。1994年他们对大峡谷作为世界之最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对比原世界最大峡谷科罗拉多和秘鲁的科尔卡峡,证实和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1994年4月间日中国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作了报导。1998年9月,…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是天然植物的“博物馆”、是山地生物物种的“基因宝库”。 这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其水资源单位河长天然水能蕴藏量为世界第一。 这是一块美丽的地方,从亚热带到寒带甚至极地景观尽现眼前,可以说,不到这里看看,就不能说看到  相似文献   

12.
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对西藏的认识主要是对一个生存禁区与科考空白点的认识,以及对“边疆”的习惯想象。尽管之前的岁月中,已经有一些科学家与文化学者,怀着“在边缘地区阐明”的意愿前往西藏考察,并且提请世界的目光转向这里,但收获仍然是部分的和相对片面的。直至20世纪后期,  相似文献   

13.
《西藏人文地理》2009,(6):18-18
10月15日,2009(首届)雅鲁藏布大峡谷徒步大会启动仪式在派镇举行。本届由西藏林芝地区旅游局、米林县人民政府、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西藏人文地理》杂志承办;西藏圣地国际旅行社、西藏龙达旅行社、西藏第三极国际旅行社、西藏极地探险旅行社、北京每日徒步运动中心、绿人中国社区网站协办的徒步大会,  相似文献   

14.
大峡谷奇特的大拐弯及其拥有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构成了世界上最珍奇的自然景观,成为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她雄伟壮观,洁净秀美;她原始自然,无与伦比。大峡谷是“世界最高的绿洲”,它以绿色为底色,映衬着雪山冰川Z金灿灿的油菜地,绿油油的青梯田,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加上清溪、急流、瀑布以及门巴族、塔巴族独特的风情、齐全的山地垂暮自然带、丰富的多样性生物资源,这些对旅游看具有多么巨大的银力和吸引川1998年11——12月,由中国科学探险考察队顺利实现人类首次徒步穿越大峡谷以及多学科科学考察、探险、揭…  相似文献   

15.
《西藏人文地理》2010,(6):153-154
本刊大峡谷报道:作为目前国内最具盛名的徒步胜地,雅鲁藏布大峡谷再次迎来了徒步盛会。10月13日早,以邀请和报名形式齐聚一堂的媒体及徒步爱好者共50余人,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区举行了隆重的壮行仪式后,兵分三路,分别往朝圣之旅的加拉村、自然之旅的那拉错以及神秘之旅的墨脱进发。  相似文献   

16.
世界最大峡谷应命名“雅鲁藏布峡”□武振华97年,我出席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综合开发与保护学术讨论会”,大会重点以深达5382米的地球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为中心,举办了学术讲座。会议决定组织徒步穿越...  相似文献   

17.
10月7日,西藏户外协会发起的第四届徒步大会在鲁朗五寨举行。这次的路线是一路在加拉白垒和南迦巴瓦雪山的陪伴下,从中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林保护区鲁朗林海穿越到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美的徒步旅程。  相似文献   

18.
从1976年到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先后两次派出考察队,对西藏东南部门隅、珞隅和察隅的民族情况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有的研究人员在那里工作长达10个月。当时,居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的门巴族和珞巴族是调查的一个重点。返京后,考察队整理出版了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的调查报告、专著多部,累计100多万字,填补了人类学在藏东南边境研究的一个空白。当时,我也参加了这两次调查,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今以此文记之。第一次进墨脱1976年8月,我们考察队在完成了对察隅 人的考察以后,沿川藏路西行,在林…  相似文献   

19.
《西藏人文地理》2012,(4):22-22
西藏生物影像调查(TibetBiodiversityImagingSurvey,简称TBIS)是于西藏地区,对不同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进行影像记录,通过照片作为证据和手段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评估。通过调查成果巡展的方式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共同拥有的自然资源,增强青少年对大自然的认知、加强野生动植物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等,提高青少年的生态素养,树立环保意识和道德观,来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20.
《西藏人文地理》2010,(6):154-154
“谷客会”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区酝酿已久的一个“泛公益泛会员组织”。成立“谷客会”的初衷在于:希望越来越多“热爱大峡谷,热爱西藏,热爱高原”的朋友,能够在一个以公益为目的的平台支持下,将各自的热爱之情和关注之心,以具体的行动持续有效且有组织地延续下去。而“谷客会”正是这样的平台。所谓“谷客”,是指“以大峡谷和西藏高原为具体关注对象,并愿意与之互动成长”的特定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