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美 《中国西藏》2014,(6):22-23
记者:您是第一次到拉萨吗?马里奥:是的,今天刚到。记者:你觉得西藏的独特之处在哪?马里奥:西藏很独特、很神圣,也很色彩缤纷,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因此,西藏是独一无二的。我觉得全世界只有少数地方才有西藏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丹是这些少数国家之一,它也有很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次是我第一次来西藏,不过我以后还会来的。西藏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很乐意再来西藏。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对于我来说,这本杂志从创办至今,不仅与我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更是我了解西藏、报道西藏的良师益友。鼓起文字与摄影的双翼1989年,《中国西藏》杂志创刊时,我正在新华通讯社西藏分社担任摄影记者。1990年盛夏,中国西藏杂志社新任社长廖东凡从北京来到拉萨,专程到西藏分社约稿。我与他由此从相识到相交,并成为我的师长加兄长。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旅游爱好者,从1941年到1991年,我几乎游历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地区。到西藏去,以实现旅游全国的愿望是我近三年来念念不忘的事。《旅游》杂志在1992年第8期上发表了“如何去西藏旅游”一文,为我去西藏提供了具体、实用的指导。 1994年5月5日我终于从北京出发了。5月6日到达兰州,在兰州停留一天,游览了五泉山公园和白塔山公园。 之后乘车前往西宁,参观了西宁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大  相似文献   

4.
西藏是探险旅游的胜地。看见过许多美丽而神奇的西藏图片,也听说过古朴而壮观的西藏,我从心底里产生一阵阵的冲动:到西藏去,到西藏去!然而,天路遥遥,如高耸入云的喜玛拉雅山那样高不可攀,多少次去西藏的计划都只是一个念头,一袋烟的功夫就一闪而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坚信:西藏,是我一生决不能错过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重返岗德林     
岗德林乡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区,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与西藏结缘的起步之地,也是我终生与西藏相伴的梦起之地。从它走进我的生活时算起,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中国西藏》2010,(3):88-89
西藏堆龙德庆县乃琼镇那曲中学的王宏生来信:《中国西藏》编辑同志:你们好!我是贵刊的一位忠实读者,现在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执教。我在2003年进藏工作后才得知贵刊,认为贵刊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我十分爱读它,而且还收藏它,现在我已将贵刊1989年试刊号单行本共四册收集到了,闲暇时总会翻看。  相似文献   

7.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从昌都起步的。这个藏东小镇从解放到发展的历程几乎是整个西藏半个世纪历程的缩影。我作为参加昌都解放的女兵,亲眼目睹了西藏人民从黑暗步入光明的历程,那是以无数藏汉人民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为代价换来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藏》2002,(5):33-36
去年是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也是我在西藏高原从事记工作50年。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半个世纪以来,从“世界屋脊的屋脊”西部高原到崇山峻岭的藏东:从藏南喜马拉雅山脉到藏北草原,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不留下我和同行们的足迹。用我们炽热的心.感悟西藏大好河山和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用我们的摄影机忠实地纪录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西藏高原每一个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龙冬 《旅游》2000,(2):20-23
我去过西藏四回了。从第一次去西藏到今天已有九年了,整整九年。在每一次离别西藏的日子里,我的心是虚着的,都市的任何生活都不能充满它,总要有一些缝隙让记忆的纤维穿过。有这样的时候,一定要在中午,空气要干燥清爽透明些,阳光还要强烈些,我从都市小巷里的办公楼内走到院子当中。停在院子里的汽车玻璃同自行车把全都反照着明光,这些零碎的光色在还没有走出楼门的时候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阳光从头顶猛射下来,又从水泥地面反射到脸上,使我无处可以躲避。这是在西藏吗?风吹动着楼上一扇敞开的窗子,它的反光颤动,一点也不凝固。…  相似文献   

10.
凉粉——这种用碗豆粉或红薯粉搅拌而成的小吃是何时传入西藏这块土地的我已无法考证了。但从记事开始,街头巷尾那一个个小小的凉粉摊便是令我这个馋丫头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是那些因父母工作的原因,生在西藏,长在西藏,视西藏为第二故乡的青年们中的一个。而每每回想在藏度过的童年乃至少年时代,那拌着红红的藏式辣椒,鲜辣可口的凉粉一种温馨就浮上脑海,这种便宜又好吃的小食品曾给我和伙伴们带来多少欢愉和满足。在那个物质还不丰富的年代里,孩子们甚至没见过冰淇淋,不知何为香蕉,一碗几角钱的凉粉便已是最喜爱的零食了。记得小时候作文,我还曾写道:“我最想做的事是长大后摆个凉  相似文献   

11.
从中央到地方,经常听到一个声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觉得中央这个提法是非常正确的,从西藏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来看,西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1959年10月到1979年11月,我在《西藏日报》工作了20个春秋,这是我一生中极其难忘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13.
正听到廖东凡老师离世的消息,我的鼻子一酸,眼沮夺眶而出。一个十几年没有见面的慈善长者,在心底还是那么熟悉、亲切和随意。我感觉一下子回到了西藏。我已经十几年没有见过您了,我还想听听您讲的西藏故事,可是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我们都喊您“廖老师”。那时候我刚刚从山东大学毕业赴西藏日报社工作。不久,到西藏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损耗大半,我们进入精神上的迷惘期。也许是因为在报社工作,又喜欢写作的原因,我开始写游记,写西藏人物,写  相似文献   

14.
张素瑾 《旅游纵览》2016,(1):110-113
正南极、北极、中国西藏,被世人称之为世界三极。能够走进世界三极大地是每一个旅游爱好者和摄影人的梦想。我本不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我只是一个旅游爱好者,天生好动的我喜欢新奇,喜欢异地风光,从开始游历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到参观名胜古迹,在旅行的过程中总会为发现新鲜事物而兴奋,那些未知的美好景色,让我的退休生活充满了阳光,使我停不下行走的脚步。旅行让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阅历。退休拿起相机后,我  相似文献   

15.
张宗显到了北京,带着西藏民协现任主席次仁玉珍的口信,准备把民间文学刊物《邦锦花》改成《西藏民俗》,你看这样改好不好?,行不行?有什么想法说一说,有什么点子提一提。不用客气,你是西藏民间文艺界的老人嘛! 我的第一个直觉是应当改。从学科上讲提到一个新层次,从事业上讲拓展了新的领域。《西藏民俗》比之《邦锦花》,将会拥有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将有利于西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其有关未来中国建设的设想中,西藏等边疆地区已经纳入其认知的范围。从最初仅仅对西藏等边疆地区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政策宣示,到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主张,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宗教的认知也逐渐丰富和深入,相关政策也得到了初步实践。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在坚持上述主张的同时,寄希望于西藏僧俗上层能够主动改变宗教深度介入政治事务和世俗事务的局面。民主改革开启了西藏宗教发展的新时代,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成为西藏宗教发展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7.
我于1963年受党组织委派到西藏工作,前后长达20年。这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使我终生难忘。 接受任务奔赴西藏 1963年,我当时在洛阳市郊区焦寨公社任党委书记。4月初的一天,接到郊区区委组织部通知,说有领导要找我谈话,要我立即到组织部去。从谈话中得知,组织上根据上级指示,选定我作为援藏干部进西藏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今年夏天,我因为工作关系,到西藏的山南、林芝和拉萨进行基层调研,走访考察了数十个基层单位。数天以后,当我坐上返回北京的航班时,脑子里依然是在西藏基层的所见所闻,眼前晃动的是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我猛然意识到,我正在飞离的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惊叹的,或者说是一个超乎想象的西藏。  相似文献   

19.
《西藏人文地理》2008,(3):52-55
T:西藏教会了你什么? 李:从绘画的角度说.西藏教会了我如何重新认识色彩和构成.以及那种潜藏在场景中的内在的画势。或者说西藏教会了我在拿起画笔前所必须得有的某种情绪。我认为我是找到了那种恰好适合我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走进西藏     
西藏是祖国一块神奇而又具魅力的土地,很久以前我就想到西藏看看。今年的金秋时节,我及我的同事应部队的邀请,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按照部队的安排,先参观拉萨,之后又到了日喀则,抗英英雄城江孜,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到了藏南重镇亚东城,还到了海拔4500米的“西南第一哨”,一睹了我边防战士的英姿。我在西藏的感受难以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出来,只有自己驻足这块神秘而又古老的土地的人,才能领略她那超凡的神圣和庄严,才能品味到由此给你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激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