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的氆氇     
氆氇是雪域高原特有的羊毛织品。主要做曲巴(藏袍)、帮典(围裙)、毛毯等。藏地农区的气候较之藏北草原温暖。过去城镇和农村的人们除在严寒的冬季身裹羊羔皮袍和羊皮袄外其它季节都身着氆氇袍。氆氇袍不似羊皮袍臃肿,便于劳作,又能遮风御寒,成了农人的平常着装。在农区氆氇大都是自产自用,穿氆氇袍的几乎都是农村人。那么  相似文献   

2.
正在拉萨,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艺,对于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在拉萨随处可见西藏各地的氆氇、皮具、藏毯、藏靴、木碗等民族手工艺品销售点。2014年,拉萨市33家主要从事民族手工业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就高达4.3亿元,拉萨民族手工艺产业已成为拉萨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拉萨八廓街鲁固小巷,一家用黑色藏式氆氇作为招牌的"乡村手工业商  相似文献   

3.
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件大事,四件大事中,穿衣又是列在第一位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势高,天气冷,拉萨全年平均气温只有7.5度,藏北更是零下2度左右,穿的问题当然就显得更具体,更迫切了。这里自古不产棉麻,又难以种桑养蚕。穿的东西,做衣服的材料,主要是毛皮和氆氇。 氆氇是用羊毛家织的毛料,藏族人用它缝制衣裤和藏袍、藏帽、藏靴,这是西藏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民族特性的穿着。 记得20世纪60年代,我在西藏的时候,看到从城镇到农村,从前藏到后藏,从林芝到昌都,几乎所有男女老幼,都穿氆氇缝制的  相似文献   

4.
正当悠扬的麦宿长调响起,15位盛装藏族同胞走上前台,他们之中有志愿者、有社会企业家、更有两位来自遥远麦宿的手工匠人。以"雪域麦宿、子乌匠人"为主题的藏地手工文明展,于2016年10月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在北京798白玛梅朵国际艺术中心闪亮开幕。本次展览是德格麦宿传统手工艺文明在国内的第一次集中展示,展览内容囊括藏医药、金银加工、锻造、黑陶、编织、裁缝、铸铜、木雕、唐卡工艺传承,通过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柏杨河哈萨克族乡庙湾子村残存有四棱柱形鹿石和刀型鹿石,且曾出土石器,相邻的独山子村、白杨林子、宋家大坂村及魏家泉村都有岩画分布。位于庙湾子村东南约3公里处山前台地的古墓群由200多座呈东北—西南向链状排列的两排石堆墓葬构成。此类墓葬是乌古斯部族始终保持的墓葬形制。以博格达峰为标志的中天山南北地区是乌古斯部族的发源地,庙湾子村一带正位于该部族早期的核心活动区域。四棱柱形鹿石、刀型鹿石、石器、墓葬群及等地表文物表明当地文化有着较长的时代跨度,至晚自战国末以降便是乌古斯部族及其先民的栖息地。作为该部族标志的狼图腾文化是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在中天山地区形成的,绘有狼及太阳、月亮(日月)的独山子岩画出自乌古斯人之手,墓葬的时间上限早不过战国末,下限当不会晚于8世纪末。  相似文献   

6.
一匹泽帖     
在西藏,最常见的布料是氆氇,这是一种用羊毛制成的布料,而泽帖是一种比氆氇更为精细的羊毛织物。泽帖编织是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独有的一项手工技艺。“泽”即为泽当镇的简称,“帖”是藏语“帖玛”的简称,在汉语里称为“毛哗叽”,正因此,泽帖也被称作“哗叽”。  相似文献   

7.
上博四有两首逸诗:<交交鸣((於乌))>、<多薪>,学者对<交交鸣((於乌))>予以较多的关注.学者通常将"((於乌))"释读为"乌",但又不理解诗为何以"乌"起兴,何以"乌"集于水渚.  相似文献   

8.
仲维波 《黑龙江史志》2013,(2):39-41,51
<正>"伊春"或同"邑屯村"小兴安岭是完颜联盟的可靠后方——"伊春"名称及金史典故新探乌古乃是辽朝任命的完颜部第一任统管整个生女真各部落的"节度使",他经过数次南北征战,终于"疾作而复,卒于家,年五十四。"追谥为景祖皇帝,庙号景祖。皇统四年,藏号定陵。景祖乌古乃共九子(有说十二子),元配夫人,唐括部多保真,生有五子。依次是劾者、劾里钵、劾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流过位于山南地区的姐德秀镇,由于江水漫滩,姐德秀人一直缺少耕田。历代以来,姐德秀镇以出产西藏传统手工织物“邦典”和“氆氇”闻名。古老的编织手艺,数百年不变地在当地人手中延续,这是一个生活在织物中的小世界。随着时代变迁,姐德秀以织业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乌尤尼不仅拥有美到极致的自然风光,还是许多珍奇动植物生活的天堂。珍贵的骆马、生长了千年的仙人掌、还有美丽的火烈鸟,它们的身影为乌尤尼增添了勃勃生机。安第斯山脉的皇后——骆马在乌尤尼小镇到盐湖入口之间的30多公里土路上,人烟稀少,空旷又寂静,偶遇到"安第斯山脉的皇后"——骆马(Vicuna)纯属意外收获。它们在路中间悠闲漫步,清澈的眼神和窈窕的身姿惹人怜爱。这是一种优雅神圣的动物。在15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刘平国摩崖刻石上之"秦人"当释为"秦地之人","谷关"即沟口所设之关,"乌累关"似为"乌垒关"之讹",乌垒"即"轮台"。  相似文献   

12.
正9月1日,"森林中国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成功举办。论坛期间,来自生态保护部门、基金会、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及全国几十家自然保护区的领导和代表以"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共同分享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并为"2016年度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获奖者颁奖。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再一次为探索中国自然  相似文献   

13.
正1959年9月26日,位于我国松辽平原大同镇高台子的松基3井喷出了工业流油,大庆油田被发现。为了解决全国燃油需求,早日摘掉"贫油"的帽子,石油部从各地石油系统调集力量,组织石油大会战。1960年3月,全国各地多个钻井队赶赴大庆,在这些精兵强将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就是由"钻井闯将"王进喜带领的"钢铁钻井队"——甘肃玉门油矿贝乌5队。在石油  相似文献   

14.
多加 《中国西藏》2003,(5):20-22
一提到日喀则民族手工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寺庙建筑群金碧辉煌的金顶和檐上活灵活现的金属飞禽走兽,百姓生活中使用的金银铜铁器;高档别致的“松巴”靴;江孜的“仲丝”卡垫、氆氇和民族服装;谢通门、拉孜的藏刀;仁布的玉器;吉隆的木碗、竹器等等,这些民族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许多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相似文献   

15.
感官之旅     
《风景名胜》2008,(10):24-27
"SPA本是来自拉丁文的"Sanus Per Aquam",意为"由水带来的健康"。无论是源自千年以前深埋于地下的温热之水,抑或是取自沙漠腹地,绿洲中的点点清泉,水已经融进我们的生命。而今,SPA已经成为一种关于健康的文化,带着百年的芬芳渗入生活。纤纤妙手,幽幽清香,在物我两忘中贴近自然,开始一次感官之旅。"  相似文献   

16.
正卡洛可—火奴可哈乌国家历史公园(Kaloko-Honokohau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坐落于夏威夷岛西部,"卡洛可"意为"鱼塘","火奴可哈乌"意为"承露的海岸",丰饶便可见一二。屋基、神殿、墓葬、捕鱼的石沪、养鱼的鱼塘…"200多处遗址散布在看似荒芜的大地上,无声铺陈出一幅夏威夷先民的生活画卷。海龟和夏威夷骨顶等多个濒危或夏威夷特有物种也以公园为家,其中一些还依赖于古老的鱼塘繁殖。整个公园堪称一古老而不失生机的夏威夷海滨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7.
作为“自然之子”,沈从文身上表现出极富意味的文化质素。从其童年人格,文学观念,对现世生活的关注,建构自然人性的价值维度以及艺术表现等等方面来看,都可见到他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亲和。  相似文献   

18.
大概自唐宋以来,在一些文人的诗词歌咏中开始出现"日里金鸡叫"的说法。此外,在一些唐宋以后的寺观或墓室壁画中,也开始将太阳中的"金乌"或"三足乌"绘成"金鸡"或"三足鸡"。自宋代以后,更有不少学者以阴阳之说或十二生肖的"卯兔"与"酉鸡"的影像或投影……等说法来解释日中的"鸡"。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等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以为日中有"鸡"之说的出现,应是受到中国流传久远的"日中有乌"之说的影响。而日中有"乌"之说,实与早期原始初民以乌鸟的"暮去晨来"来解释太阳的"朝出夕落"之现象的一种"神圣叙事"。然而,相关说法流传到了后世,一方面或由于"乌"与"鸡"的形象相近,在相关图像的传衍过程中,本即容易相混;另一方面则可能也与"日中有乌"之说的神圣性逐渐消失,人们遂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鸡"来取代日中之"乌",而使得"金鸡"成为新的太阳神禽。  相似文献   

19.
黎家骅  王珏 《江淮文史》2007,(6):173-176
中国有关"乌衣"的地名有三:一是南京城里的乌衣巷,那是东晋时期王导、谢安望族居住此地"望衡对宇"的地方。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  相似文献   

20.
《文物天地》2020,(4):38-43
安吉馆自然艺术馆以"美哉自然"为主题(图一),围绕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两大部分进行展示,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信息视角,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各种视角来表现来自于自然界的万千景象,引导公众展开从欣赏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到主动去呵护自然的历程。展览以"宇宙·万象"开篇,从宏观到微观的维度开启观众领略自然之美的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