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家》2020,(4)
正阿里地区位于西藏的西部,地广人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在吐蕃王朝以前就有自己的土著文化,藏文史籍称"象雄",汉文史籍称"羊同",亦是西藏古老文化发源地之一。吐蕃王朝灭亡后,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逃亡阿里,被象雄土王扎西赞接纳,并让其继承家国,于是他逐步兼并了西藏西部各地区,晚年时,将三子分封三处,即是西藏历史所载的"三衮  相似文献   

2.
《甘珠尔》是藏文bkah·hgyur(以下凡引用藏文处均用拉丁文注音转写)的汉文音译,其意为"佛之教诫译本",相当于汉译佛经"经、律、论三藏"中的"经"和"律"。公元八世纪中期,吐蕃的佛经译师们即已开始汇集各种佛典的藏文译本,并编了三本目录(现仅存一部)。十三世纪末,  相似文献   

3.
通颊考     
敦煌藏文文书中,常见有mThong khyab一词。关于此词的实际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托马斯在《关于新疆的藏文文献和文书》中,将其释为“烽火嘹望哨”;乌瑞认为这是一个具体地名;佐藤长在《西藏古代史研究》中,译为“张台”,与托马斯略同;山口瑞凤在《敦煌讲座》中,首次译mThong khyab为“通颊”,把汉、藏文卷子中出现的这两个词对应起来。之后,山口瑞凤著《由汉人及通颊人构成的沙州吐蕃军团的编成时期》一文,引用了伯希和编号藏文卷子(简称P.T.)1113号文书,他认为:通颊是一种部落名称,它与汉人、吐谷浑部落,应有民族上的区别;LHO,似为通颊人的姓之一。但他对通颊的来源和性质均未说明。笔者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藏、汉文资料,对“通颊”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论。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西藏向来是中国一个传统信仰极其浓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洞悉西藏传统信仰的历史演变背后的社会发展,成为客观立体地分析藏文化的关键所在。以往由于吐蕃王朝前史料的匮乏,人们对于西藏的认识常止步于吐蕃王朝时期。但随着近些年相关学科和研究的不断拓展,吐蕃王朝建立前的西藏社会及其分期研究越来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清代以前藏文史学作品中无明确的“志”的体裁,藏文中也无确切的与汉文“志”相对应的单词。但从藏文文献内容和写法上分析,又的确存在一些有汉文史学作品意义上的“志书体”。西藏汉文志书的编修始于清代,主要由驻藏大臣等进藏官员个人编修。本文初步对西藏方志文献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帝师"名号在西藏的使用和含义变化之探析才让在《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帝师" 一词最早在西夏时有了藏文的音译词,并逐渐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界所熟悉。元朝历代皇帝册封萨迦派昆氏人物为帝师,帝师这一位高权重的职位给西藏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两代中央同样对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实行册封,但皆无帝师之名号,而"帝师" 一词在西藏的使用却延续到了清代。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文中的"帝师" 一词,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是将一些地方势力所供奉的宗教上师尊称为"帝师"。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编     
"帝师"名号在西藏的使用和含义变化之探析才让在《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帝师" 一词最早在西夏时有了藏文的音译词,并逐渐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界所熟悉。元朝历代皇帝册封萨迦派昆氏人物为帝师,帝师这一位高权重的职位给西藏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两代中央同样对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实行册封,但皆无帝师之名号,而"帝师" 一词在西藏的使用却延续到了清代。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文中的"帝师" 一词,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是将一些地方势力所供奉的宗教上师尊称为"帝师"。  相似文献   

8.
潘世杰 《收藏家》2011,(9):77-82
雅鲁藏布江南部的雅隆河谷,公元7世纪初兴起了雅隆王朝(即吐蕃王朝)。公元629年西藏吐蕃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定都(逻娑luosuo)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吐蕃王朝。并同唐朝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大唐公主文成入藏和亲,使藏汉民族的关系以及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尚”和“论”是吐蕃王朝两类来源不同的高中级官员,本文主要依据藏文史料分别就其历史沿革做了系统探讨,认为论主要来自一般贵族,尚来自吐蕃赞普母系亲属,二者是吐蕃官僚机构中的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10.
琼结寻古     
正琼结,地处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素有"吐蕃故里"之称,是藏源文化山南的中心地带。在琼结寻古,三千年前的邦嘎遗址揭开了西藏文明的曙光,琼结河谷绵延着吐蕃王朝的源头,历代赞普王陵成为吐蕃历史的动脉,金珠村的"百""甲江"是仪式音乐的活化石。多位国内顶尖的史学专家和作家,则带来各自领域对于吐蕃故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清朝末期,驻藏大臣联豫主张在西藏进行一些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的统治,光绪三十四年,上奏开设白话报及汉文藏文传习所,加强文化的交流,加快政策的传达,本文主要简析这个奏折,从这个奏折中可以看出联豫的治藏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2.
照阿拉姆石刻位于四川、青海、西藏三省交界处,石刻为浅阴刻一佛二菩萨造像。从造像风格来看与敦煌吐蕃占领时期壁画风格一致,属波罗艺术风格。从题记藏文来看,文字古朴,应为826年文字改革之前字体。此铺造像为吐蕃中晚期约800年左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李国强 《收藏家》2000,(5):46-49
印度佛教约于七世纪传入西藏地区后迅速得到发展。松赞干布时期,减族学者吞米桑布札仿照梵文创制了藏文,藏文佛典的翻译从此开始。此时的译经主要是从汉文佛经开始,翻译成藏文佛经,是当时土番王朝及上层僧侣诵渎的经卷。约于公元779年建成的桑耶寺,是藏卫地区佛教史上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有两件大事对于佛教在西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此时剃度藏族僧人,标志着西藏从此建立了以藏族为主体的佛教僧侣组织;二是广译显、密典籍及传播密法。这一时期是西藏地区译经活动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最近,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敦煌吐蕃文献选》一书,书中汇集了王尧、陈践二位先生从法国《敦煌吐蕃文书选集》一、二两辑中所选译的藏文文献,并收有译者的考释文字。把敦煌所出的古藏文文书译为汉文,以利于更多的研究者阅读和研究,这是我国学术界共同的愿望。《文献选》的出版,标志着这个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而这个进展是与王尧、陈践二位先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正西藏和平解放协议有汉藏两种文本。藏文本,不是在汉文定稿后才译成藏文的,而是在一开始谈判时就提出了两种文字的初稿,在谈判过程中条文修改过多次,每一次修改都是同步进行了藏文本的修改,得到了西藏代表的认可。中央人民政府的首席代表李维汉同志非常重视协议的藏文本的准确性,并亲自检查。他并不懂藏文,怎样亲自检查呢?他的办法是:请两个翻译,一个翻过去,另一个再翻过来,把翻回来的汉文与汉文原文对照,看有没有出  相似文献   

16.
法成是公元八九世纪之间生活在敦煌地区的一位藏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精通藏、汉、梵文,在藏汉文佛经互译方面成绩斐然,同时,也为促进藏汉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法成出生于后藏达那地方(今西藏日喀则谢通门县境内)的管氏家族,所以又称管·法成。据藏文史书记载,吐蕃所属的61个千户所里,管氏家族就占了两个,可见其家族势力之大。另外,管氏家族还产生过多位声名显赫的吐蕃地方政权权贵及才华横溢的学者,其中管·雅琼是吐蕃第36代赞普都松芒保结(676~704)时的大臣之一;成书于15世纪的藏族历史名著《青史》的作者…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9日,西藏自治区出版工作者协会在山南昌珠寺举行向山南各寺庙赠送优秀出版物仪式。赠送优秀出版物的主要内容有《习近平治国理政》(藏文版);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针对我区实际组织编写的《法律术语》《裁判文书》(藏文版)等法律法规常识问答;国内重点涉藏刊物《中国西藏》杂志(藏文版);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民族文学》(藏汉文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的《新西藏》(藏汉文版),以及有关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暨大五明、小五  相似文献   

18.
跋敦煌365窟藏文题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365窟有一段藏文题记,从形式到内容都值得研究。 365窟壁画表层是西夏作品。该窟的主要建筑七佛药师坛中央部分壁画因年深日久而脱落,内层有藏汉文题记各一。由于内层被覆盖以前曾用竹篦爬梳过,题记严重残损。汉文题记在下,呈竖矩形}藏文题记在上(位于佛龛下沿正中突出部分),为横矩形,与汉文题记垂直作"T"形。汉文题记多行,自右向左用墨字竖写在红泥底上,有"洪(?)"等文字,但无具体年月;藏文题记长约1米,高约60厘米,用墨字自左向右横写在黄泥底上,共三行。藏文题记与汉文题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6,(3)
敦煌古藏文文献P.T.113号《大论致沙州安抚论告牒》与吐蕃王朝对宗教人士授予告身的规定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界深化对吐蕃告身制度特别是授予对象的理解,也可以了解整个王朝时期对僧侣所授告身的阶段性变化,并最终取消对宗教人士授予告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0,(7)
西藏山南洛扎吐蕃墓地是一处未见文献记载的吐蕃王国时期的大型墓地,在墓地附近发现有两处古藏文摩崖石刻,属吐蕃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以往研究成果,重新释读了石刻的内容。同时,对石刻保存现状、吐蕃墓地与石刻之间的相互关系、洛扎吐蕃墓地与石刻所反映的吐蕃盟誓制度及其墓地营葬规制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