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沙平 《文史春秋》2005,(4):28-30
怒江大峡谷,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峡谷两岸是绵延千里、巍巍苍苍的高黎贡山。谷底大江奔腾,吼声如雷,两岸重峦叠嶂,悬崖峭壁陡立。抗战时我国惟一的国际通道、号称"抗战血管"的滇缅公路横穿峡谷,汽车在高黎贡山盘旋行驶个把小时,才能从壁立千仞的山顶到达谷底。谷底的大江之上一桥飞架,这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它是连接怒江两岸的惟一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每当高黎贡山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从云际间就会传来千军万马"杀--杀--杀"的悲壮  相似文献   

2.
正丙中洛是大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的重要景区,著名的茶马古道从这里穿过,怒江从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穿行在怒江峡谷中,两岸是庞大高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山系,这处纵贯南北的传奇峡谷中,留存着相当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生活在其中的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服饰、歌舞,以及节庆等,也引发了无数人的探索欲。  相似文献   

3.
<正>这场伟大的战斗,让我们记住一个伟大的名字:林振泽。60多年前,日军从缅甸攻入云南,妄图凭借怒江西岸的松山天险,阻止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松山是龙陵县内第一高峰,兀然突起在怒江峡谷西岸,耸入云天,是封锁滇缅路、控制怒江两岸的锁钥。自古有"飞鸟难过,猴子犯愁"之说。1944年,中国远征军为收复失地,与日军在此进行了长达98天的血战,最后实施松山大爆破全歼日军。  相似文献   

4.
正41号界碑在哪?它在遥远如缥缈天涯尽头的"怒江桂冠"——大美贡山,它隐藏在中缅边境世外桃源般的群山峡谷之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持区"及"三江并流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更是蝴蝶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5.
沙平 《文史天地》2004,(10):60-61
云南怒江大峡谷,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峡谷两岸悬崖壁立,重峦叠嶂,谷底大江奔腾。吼声如雷。抗战时,国内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横穿峡谷,坐在反复于群山丛中盘旋行驶的汽车里需个把小时,才能从千仞的山顶到达谷底。这时,但见一桥飞架大江之上。山崖石壁上刻有三个雄奇道劲的大字:惠通桥。  相似文献   

6.
潞江坝位于云南保山市西南70公里、高黎贡山山脉和怒山山脉之间的怒江两岸、是怒江峡谷最为宽阔的一段,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炎热,粮食可一年三熟.并为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天然温室.近些年来,潞江坝居民在农耕和基建中不时发现“雷楔子”(傣族称“天斧”)和“龙骨”.1988年9月和1989年3月地市文物工作者两次前往调查后.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4处(图一).收集石器、陶器、动物骨牙共800多件(片).为研究怒江峡谷历史上远近闻名的“烟瘴毒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提供了一批可观的实证材料.现将情况分述如后.  相似文献   

7.
梦断怒江     
云南怒江大峡谷,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峡谷两岸悬崖壁立,重峦叠嶂,谷底大江奔腾,吼声如雷。抗战时,国内惟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横穿峡谷,坐在盘旋行驶于群山丛中的汽车里需个把小时,才能从千仞的山顶到达谷底。这时,但见一桥飞架大江之上,山崖石壁上刻有三个雄奇遒劲的大字:惠通桥。惠通桥原为铁索桥,是连接怒江两岸的惟一通道,1936年,新加坡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桥,跨径190米,负重7吨,为滇缅公路“咽喉”。1942年4月30日,日军第56师团从缅甸向中国境内进攻。5月2日,3000名日军攻陷畹町;两天后,再占遮放、芒市、龙陵,日军势如破竹,坂  相似文献   

8.
《世界》2012,(7):112-113
如今的怒江不再是秘境。但山路依然迢迢。这世界上最长的高山峡谷之一,除了波澜壮阔的风景,居住在峡谷里的居民更是奇特,甚至一个家庭里的成员竟会分属不同的五、六个民族。而无论风光还是那些质朴的笑脸,有30倍光学变焦镜头、1080p全高清视频录制能力、全景扫描的富士FinePix HS33EXR助阵,让一次摄影探秘之旅变得轻松而方便。  相似文献   

9.
怒江州的地理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怒江和独龙江峡谷如天生死角,当地人千百年来进不了退不出,只能囿于这方峡谷,陷于封闭。从六库往上,历来只能走险峻的驿道;就是2003年刚建好的峡谷公路,到了峡谷顶端,雪山环绕的丙中洛地区,也只能黯然断绝。封闭、落后和极度贫困,是怒江无法回避的现实,而这在21世纪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必然需要改变的。  相似文献   

10.
<正>怒江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之南麓,由西藏折入云南,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再南入缅甸,称为萨尔温江,最后流入印度洋。怒江何以名怒?《读史方舆纪要》言:"怒江,以波涛汹涌而名也。"每到洪水季节,江水确有咆哮怒吼之势。然而此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正确的解释应该为:怒江是因该江流域有怒族居住而得名。怒族是怒江流域最早的居民,唐代以前已进入怒江峡谷,早期的怒族多自称为"怒  相似文献   

11.
怒江大峡谷旅游扶贫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益敏  蒋睿 《人文地理》2010,25(6):131-134
旅游扶贫是解决旅游资源丰富型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怒江峡谷区是个区域性的特困少数民族地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的地理环境决定传统的农业难以改变其贫困面貌。而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独特的峡谷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使怒江旅游扶贫成为可能。文章分析了怒江峡谷旅游扶贫的优势、劣势资源和机遇,提出怒江旅游发展应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目标,开发特色旅游扶贫产品,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的角度看,怒江有全球最为壮观的高山峡谷区横断山区,怒江等大河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干流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工程的经济寿命可能远较预期设计的小。  相似文献   

13.
高空滑绳即飞绳运动,高空滑绳这种技艺当是从溜索发展而来的。溜索原是一种渡河的工具,藏地山川险峻,江河湍急,无法架桥,故以竹、牛皮或藤为索,以藤或牛皮制索横悬在两岸陡峭的崖壁上。索端系短木。另以一绳连接多数竹圈,亦系于两端,溜筒亦缚于绳上,绳动则筒动。渡河之人骑坐在短木上,将筒挟在腋  相似文献   

14.
走进横断山     
早在两亿多年前,印度大陆北漂与欧亚大陆碰撞,两大板块挤压的结果,凸现了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横断山脉位于青、藏、滇、种四省区的结合部,亚洲许多大河如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发源于此。这里山永谷深,河流湍急,峡谷两岸落差一般在2500米左右,“隔江听得见,相逢需半年。”寒各,记驱车千余公里,来到横断山区,所风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怒江两岸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互依存。如果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22个民族多样的生活方式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根;而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怒江两岸自然生态的多样,也难以留存。一条江的形成,经过了地质上多少万年的演变、淘汰与存留;一个民族的形成、一种文化内涵的孕育、一个习俗的养成,又要多少代人的沿袭?而毁掉它,却可能只是一瞬之间。  相似文献   

16.
秋天的滋味     
伍俊东 《风景名胜》2008,(11):16-16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中国西南的高原与山脉纵谷之间勾画出了最壮丽的"三江并流"奇观。那些山巅上的旅途,让你惊叹每一个弯,惊叹每一棵堪称经典的树。使你窒息的还有一次次的抬头遥望,那是三江并流  相似文献   

17.
大河奔腾     
汪永晨 《中华遗产》2007,(11):26-37
怒江两岸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互依存。如果没有的根;而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怒江两岸自然生态的多样,也与存留;一个民族的形成、一种文化内涵的孕育、一个习俗的丰富的自然资源,22个民族多样的生活方式就没有了赖以生存难以留仔。一条江的形成,经过了地质上多少万年的演变、淘汰养成,又要多少代人的沿袭?而毁掉它,却可能只是一瞬之间。  相似文献   

18.
溜索,又叫溜筒桥、溜筒江、溜索子、溜江、溜绳渡、溜渡、藤京诞。古代史籍中的“悬度”、“撞”、“悬撞度索”、“度索寻撞之桥”,主要便是指溜索。《汉书·西域传》:“悬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便是指溜索。中国西南溜索分布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历史时期溜索分布可能还比索桥分布更广阔,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国西有一悬度国,位于今印度河上游,便是困境多悬索而得名。溜索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索桥,而是一种与索桥并列的交通设施,溜索并不是作为一种索桥雏形出现的,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的河道大部分在峡谷中穿行,河道窄,流水急,很少给两岸造成灾害。但是,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水进入开阔的川道,河水失去峡谷约束,左右不停地摆动,把河道两岸滩地经常冲毁,形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20.
<正>经过了72拐的漫长煎熬之后,终于踏上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缓的地方时不时可见一小块绿地,形状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麦,或者其他作物。探头向山下望去,峡谷中一条曲折的江水滔滔流过,颜色与附近山石融为一体。没错,那便是怒江了。高山大川中的怒江眼前的怒江水与前几日所看到的金沙江、澜沧江相比,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长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备了高山大川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浑浊,流动着的姿态像是缓慢向前移动的山石。山是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