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6):55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相似文献   

2.
新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0,(1):9-9
<正>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相似文献   

3.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10):91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等等,哪一  相似文献   

4.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7):91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等等,哪一次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结果呢,运动来运动去,问题总也解决不了,最后还要搞"文化大革命"。"文革"搞了十年,要多长有多长,要多彻底有多彻底,除了造成数不清的冤假错案,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以外,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亲历过的政治运动》辑录了历次运动中一些较典型的亲历者的回忆,作者包括李雪峰(原政治局候补委员、前北京市委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一生波澜壮阔,历经狂风暴雨,在政治上"三起三落",其中后两次更是在"文革"中被毛泽东点名打倒。"文革"结束,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邓小平对毛泽东将如何评价?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又将如何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世人拭目以待!本刊特邀《历史决议(注释本)》编写者之一,著名党史专家萧冬连先生为您还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再现交锋中的光与火。  相似文献   

6.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8):72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等等,哪一次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结果呢,运动来运动去,问题总也解决不了,最后还要搞"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7.
正今生:参政党1."右派"的"改正"与"维持原案"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反右"后严重下降,成为"政治花瓶"。"文革"中被迫停止活动长达10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恢复活动。由于多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特别是"文革"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共干部、党外人士、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遭到打击迫害。中共痛定思痛,出于缓和国内矛盾的需要,在胡耀邦的主持下,开始对"文革"、"反右"和历次政治运动中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8.
张懋镕 《江汉考古》2020,(2):124-128
正在中国历史与考古的研究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难解的"迷案",令研究者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要。然而像"曾国之谜"这样"案情"复杂,发展一波三折,争议旷日持久,牵动大量研究者的"迷案",却不多见。"曾国之谜"一说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于1978年首先提出。当年,湖北省博物馆在随州(当时称随县)发掘擂鼓墩一号大墓即  相似文献   

9.
一"清理阶级队伍""文革"开始时我就读于广州市第17中66届高三(1)班,与同学们一样,响应毛主席号召,积极参加"文革",参加了学校的"战斗兵团",与  相似文献   

10.
彭诚 《环球人物》2013,(27):48-49
谎称"上面有人",冒充高干子弟和官员情妇备受关注的山西女商人丁书苗(现名丁羽心)行贿、非法经营一案9月24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由于丁书苗案牵扯前铁道部长刘志军,所以格外吸引人眼球。据丁书苗在法庭上供述,她为了帮刘志军"跑官",曾被人骗走500万元人民币。此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有人问,以刘志军等人当年的地位,为何还有人敢骗他们?骗子究竟是怎样的人?又怀揣了怎样的"通天之术"?  相似文献   

11.
一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出笼,是"文革"的一件大事。经典的"文革"叙事,一直把它视作"导火索",一切的故事都要从它讲起。但是,姚文元文章究竟如何出笼,尤其是毛与姚文的关系如何,几种常见的"文革史",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未曾点透。像声誉甚好的王年一《大动  相似文献   

12.
整人之痛     
张勇 《钟山风雨》2014,(2):63-64
正"文革"时期太注意"左"或"右",而且一阵批判"极左",一阵又转风向,开始批判"极右"。结果是多少年下来,让一般人弄得"左""右"不是。据何东回忆,当年他父亲供职的机关里,有个人原名叫"×永右"。"文革"一来,赶紧改名叫"永左",而且还因此得到革委会特别表扬,说他是"大义灭名"。到"文革"刚一结束,他又改回名来还叫"永右",可之后又开始批极右。这一次他做得比较绝,干脆去派出所改户口本,从此就叫"永中"了。  相似文献   

13.
十年文革结束,如何认识文革,摆到了历史转折的门槛上。毛泽东晚年始终坚持文革是基本正确的,认为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并视为自己一生做过的两件大事之一。注1因而,能不能打破"三七开"的框框,迅速走出文革的阴影,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出任律师组长记得是1980年8月底,彭真有个讲话,说"两案"应该有律师参加。原话好像是"还是有律师好"。邓小平同意了。彭之所以能想到"有律师好",我想是两个原因,一是他长期领导政法工作,当时恰好刚刚公布《律师暂行条例》,这是主因;另一个是他在文革后期从囚禁地回来,给人讲过:"把咱们关起来的时候,要是有人给辩护辩护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15.
正侥幸存在的《农村青年》文革是"革"文化的"命",不用说,也就是"革"文化的载体——刊物的"命"。到1966年年底,除了《红旗》等几家刊物外,大批的刊物都先后停刊。有一份叫《农村青年》的刊物,居然办到1967年底,发行量高达30万份。《农村青年》怎么会如此幸运?它原名《农村知识青年》,文革前由上海办的。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后,第一书记柯庆施认为,未来是属于青  相似文献   

16.
十年"文革"动乱时期,周恩来总理冲破种种藩篱,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考虑引进解决穿衣问题的化纤生产设备和解决粮食问题的化肥生产设备,亲自指导国家计委起草了"四十三亿美元方案",为"文革"中已处于困境的对外经济贸易带来了转机。至1982年26个大型项目全部建""文革"时期的广交会成,彻底结束了新中国票证制度历史。本期,著名党史专家李海文讲述周恩来与"四十三亿美元方案",见证新中国起伏跌宕时期的技术引进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7.
<正>"文革"中的超常发展马国川:看来,"大、小、全、管、好"的方针也没有真正管几年,到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钱正英:"文革"期间还是"大、小、全、管、好"。"大跃进"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所以后来到"文革",有些不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一文革前公检法毛主席称之谓"刀把子",曾几何时,砸烂所谓反动公检法成了毛主席在文革中的重要棋子,后果极为严重。然而在文革结束后,鲜有揭露它的起因和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正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的"前三十年",中国第一监狱——秦城监狱中关押了大量与高层政治斗争有关的人物,除了党政要员本身,他们的秘书也随之进入秦城,成为一类特别的住户,仅毛泽东和江青的秘书,就包括李锐、师哲、陈伯达、阎长贵等人。陈伯达无疑是其中最特别和复杂的一位。他是货真价实的"秘书族",为人也"灰溜溜的",自称"小老百姓",却又位列政治局常委,属于政治斗争的主角;他的政治面目一直游移不定,是  相似文献   

20.
1976年10月"怀仁堂事变"发生,我在陇海线一个山沟里当工人,每日里,只见军车东下,直奔上海而去;文件西来,声讨"上海帮"密谋暴动,一定要彻底解决。此前盼文革垮台,已有数年。但听那些文件传达,改不了的文革腔,以文革否定文革,看不到多大希望。后来听第二批文件传达——"反革命暴乱"如何被"粉碎",倒觉那批留守上海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