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维维 《南方文物》2013,(3):129-132
日本汉学一直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其起步之早,研究范围之广,成就之高,一直为学术界公认。日本当代著名汉学家、古文字学家、古钱币学家江村治树专致于秦汉古代史研究,学术态度严谨,学术方法多样化,学术成果丰富,本文从江村治树的生平、著作、治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试图对其汉学研究做一个较为完整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外国汉学家对中国的方志文化日益重视和推崇,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凸显出方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文章以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所著的《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为例,管窥外国汉学家对中国方志是如何认知、研究、评价的,其研究的动机、力度及特色,以及取得的成果。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和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方志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伯特赫德·劳费尔是著名的德裔美籍汉学家,其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曾多次来到中国考察研究,收购藏品,写出了大量有关中国,尤其是中国西藏的人类学著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却极少为中国学界所知。本文通过劳费尔遗留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大量资料,力图准确地介绍劳费尔的一生,尤其是其涉及中国的学术生涯。  相似文献   

4.
方东树所著《汉学商兑》的批判对象并非仅仅限于《国朝汉学师承记》,而是以批驳《国朝汉学师承记》为由展开对清代汉学的全面批判。虽说方东树在批驳对手时多主观臆断及肆意攻击之词,但从学术批判展开的具体方式及产生的影响看,《汉学商兑》不失为中国传统学术批评的经典著作。《汉学商兑》在体例选择、谋篇布局、重点议题的选择及论证等方面都与汉学家争锋相对,确有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及动摇对方根基的作用。在涉及训诂、制度等汉学家擅长的研究领域,方东树多采取回避、兼采、贬低的方式,少有正面交锋。对于无法反驳的问题,或以"理"压制汉学家,或以朝廷权威威胁对手,将学术交锋转换为政治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汉学商兑》的学术批判水准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作为翻译家、编撰者和编辑的耶稣会士,驻外领事,商人组成的前汉学家(protosinologist)队伍,以及十九世纪中後叶第一批传教士汉学家,他们留给了二十世纪初期的汉学研究一种既粗糙又不成体系的方法论观点及研究课题,尽管两者都得自於中国本土学者和注经家(scholiasts)那里。但沙畹(Chavannes)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将工作方法系统化,为後继者建立了一种文献学新的正统。直到二战之前文学研究方法与计划在大多数汉学家那里毫无疑问地占有支配地位。今天汉学研究的目的仍是寻中国问题之真,无论是从古代文献中爬梳整理,还是以新的研究范式使成果概…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哈佛大学是第一家设置中国学的学校,也是最早开办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哈佛的当代中国研究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其学术成果颇为丰厚。哈佛大学网站的中国学与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臼井佐知子是日本新一代的汉学家,现任大东文化大学副教授。臼井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是从李鸿章开始的,现又涉足于明清徽商的领域。其学术特点如下:一是研究主题与研究课题的结合。臼井研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化问题。近年来她从历史比较学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社会作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她不同意关于中国历史特殊的说法,认为把西欧作为世界的中心是不足取的。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秦宝琦 《清史研究》2020,117(1):152-156
正荷兰著名汉学家田海所著《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已经由李恭忠教授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田海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该书是荷兰莱顿大学《汉学丛书》的第43 种,由欧洲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rill公司出版。田海(Barend J. Ter Haar)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k Zürcher)教授,并且在中国辽宁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留学。1986 年起任教于莱顿大学,1994—2000 年任德国海德堡大学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源,不仅国内学者非常重视,国外汉学家也是我国方志的大用户。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是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著名学者,著述颇丰,其著述对中国方志钟爱有加,方志编纂者以及方志中有关宗教、社会、经济等内容都是卜正民著作选取的视角或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0.
西方汉学家在研究郭店楚简时,注重相关学科先进理论和模式的运用,注意从理论的角度上探讨出土简帛整理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这与国内学术界重视实证的传统不同。郭店楚简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化的重要代表,研究西方汉学界对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和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中西化的认识,促进中西化的交流。比较西方汉学界和国内学术界在研究郭店楚简上的差异,亦有助于中西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汉学是传统学术的高峰,源远流长。不仅其学术规范影响深远,而且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在目前相关研究中,人们对汉学精神的认识大体局限于"实事求是",而对许多汉学家淡泊利禄、锲而不舍、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鲜有论及。本文略述要旨,以期进一步探析、认识清代汉学的底蕴,这或许对后世学术风尚的形成和繁荣亦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中国边疆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中国的边疆》一书是拉铁摩尔以边疆的观点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拉铁摩尔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的考察,揭示其在中国边疆史及地缘研究上的独特视角,着重分析他在边疆史研究上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言而喻,在现代以前,中国史籍之富是其它国家所无与能比的。至少,汉学家们都是这样看的。但是,由此而对其史学编撰的方法及史学批评的原则也大加赞辞,则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史学编撰的方法,只是通过原始的批评手段以剔除材料而作的一种机械的剪刀加浆糊的简单汇编。诚然,对中国那些一般性的官修史书来说,这一看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对那些由中国伟大的史学家们所展现的学术智慧及史学思想的特征来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是法国汉学研究发展至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法国汉学家发表了较多关于广西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包括裴安奎《兴安渠考》、马伯乐《秦汉象郡考》、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等论著,代表了当时法国汉学家对广西历史地理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叶,汉学兴盛,汉学家每以"实事求是"标榜其治学鹄的."实事求是"与乾嘉汉学的相关度,是理解汉学家学术思想的关节问题.道成同光之际,学风丕变,汉学式微,今文经学复兴,在乾嘉学界激荡的"实事求是"学风也随之陷于沉寂.今文学家对"实事求是"的新诠释中又透露出别样的学术讯息.考察"实事求是"学风在清代学界的复兴与沉寂,梳理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学术意义,有助于深入地认识清代学术.  相似文献   

16.
吴璐薇 《神州》2014,(17):20-21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北美汉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作为北美汉学界的新秀,加拿大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传教士阶段,其学术研究成果集中于上古文学、秦汉诗歌及秦汉哲学散文。本文分别对这几个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主要成就,揭示研究的历史及趋势。加拿大汉学在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然研究方法和领域较为传统,且多为个体阶段性成果,未能形成体系并得以传承。此外,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加拿大汉学家大多为华裔或他国学者,本土学者数量稀少。加强本土汉学学术力量培养,将是加拿大汉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汉学(Sinology)起源于欧洲。自19世纪学院式汉学兴起和20世纪初西方汉学快速发展之后,在中国以外地区遂相继建立类似的、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时之间涌现不少术有专攻的汉学家,欧美各地高等学术机构更是纷纷设立以"中国学""东方学""东亚学"等为名的相关课程与学系。有关欧美、日本,乃至于韩国的汉学研究的介绍和探讨已有相当不错的成果,然而东南亚地区的相关研究则仍相较被忽略。以马来西亚汉学作为介绍与讨论对象的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 ,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 ,虽然这种概括自西方近代历史的理论能否有效解释中国历史仍需检验 ,但它毕竟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角度。 2 0 0 4年 1 0月 2 2日至 2 4日 ,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 ,就社会与国家理论在中国古代史领域 ,特别是在汉唐史研究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 ,并展现了一批在社会国家关系视野下研究汉唐史的成果。会议由华师大历史系主办 ,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协办。世界著名汉学家谷川道雄率领 1 1位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亟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学界、特别是欧美“汉学家”把国人一般学术著作视为“大中国沙文主义”,原因在于国内学界混乱无序的学术范式、信口开河的八卦观点、疏于引注的可疑文章等等,仍然大面积地占据许多学术刊物的显著版面,它说明,中国亟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20.
乾嘉汉学治学宗旨是由文字音韵训诂入手以寻求经书义理。但汉学家对这一宗旨的理解并不一致 ,学术实践的途径亦有差异。考察其代表人物戴震、阮元各自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 ,比较二者的同异之处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汉学治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