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从1915年自日本留学回国后来到北京,到1927年4月遭奉系军阀杀害,在北京居住时间长达十余年,曾居住过8处居所。即:西单皮库胡同,朝阳门内南小街竹竿巷(现名竹竿胡同),闹市口回回营2号(今闹市口南街),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宣武门内铜幌子胡同甲3号(今铜光胡同),邱祖胡同(后改邱子胡同,现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期间,何其巩正好担任中国大学的第八任校长。中国大学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即1912年),为了培养革命力量而创办的一所包括附属中学的大学。校址是在北京前门顺城街13号。后来,中大学生人数猛增,大学部迁址西单皮库胡同郑王府,附属中学仍留原址。这样,中国大学附属中学,就成了北京二十九中学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祁建 《文史月刊》2010,(9):22-22
<正>北京市东堂子胡同51号的沈从文故居将永远地消失了。1953年至1980年,沈从文住在这里。东堂子胡同有着近800年历史,是北京城中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曾经是保存最完好的胡同之一。东堂子胡同49号,曾经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75号和77号曾经是蔡元培故居,吴阶平、林巧稚、丁西林等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也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先祖父吴佩孚的生前身后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开始记事的时候,亦即本世纪30年代中期前后,先祖父吴佩孚已经赋闲若干年了,其时居住在北京(时称北平)东城什锦花园胡同11号.我们的追忆仅限于幼时至1939年先祖父被害前后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盛夏时节,我来到了位于北京西单皮库胡同内的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寻找一段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历史:80多年前,1931年至1935年间,这里曾是张学良创办的东北中学旧址。站在校门口,望着院内的苍松翠柏,我的眼前浮现出一队队身着灰色旧军衣的东北军身影,耳边响起了他们嘹亮的歌声:"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伴着歌声,半个多世纪的往事如潮水般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董文涣(1833—1877),字尧章,号研樵、研秋,岘嶕山房、藐姑射山房为其室名,山西洪洞杜戍永乐堡(今东堡)人。咸丰六年 (1856)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翰林检讨,文宗显皇帝实录馆协修、总纂,巩秦阶兵备道等职,是晚清书法家、诗人和外交活动家。 董文涣在咸丰、同治年间,居北京菜市口米市胡同兵马司后街16号(现为后兵马司街31号大杂院,旧宅遗迹尚存),曾与朝鲜赴北京使臣交往甚密,仅他所著《岘嶕山房日记》与《岘嶕山房诗集》中出现的朝鲜人名即达93人,并保存了朝鲜使臣诗144首,与朝鲜使臣交往史料12万字,其所存著作,从史料、民俗、外交、医药、古文字诸方面来分析皆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西直门内大街赵登禹路北口,有一条小巷,叫八道湾胡同。这条胡同同北京许多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笔直修长胡同大不相同。迈进胡同拐进八道湾以后,就感受到里面特别窄小、弯弯曲曲。八道湾里大多是一般的普通民居,没有大宅门,大多是小门小户,房子也都不高。比较大的院子是八道湾的11号,是周氏兄弟的故居,是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的住宅。当地的老人们称此为周家大院,是鲁迅先生1919年为安置全家,在卖掉浙江绍兴新台门的祖居老宅后购置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会馆     
兴建 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坐落着各省在京的地方住宅,这就是旧北京的会馆。早在汉唐时京城内就建立了郡国公邸,供进京朝觐的地方官员居住,可谓最早的会馆。然而,会馆在北京大批的  相似文献   

9.
洪烛 《旅游》2000,(11):13-15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时候每条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为微型水库),供居住的军民饮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虽然他们尚不很适应人烟稠密的都市生活,门前若有水井相伴,也一样可以“饮马北京城”。况且那是一个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水井就是命根子啊。你去那些最古老的胡同走走,仍然能发现几口已枯竭的井眼。  相似文献   

10.
北岛 《湖南文史》2014,(2):40-41
1957年冬,我正在北京阜外小学读二年级,我家从阜外保险公司宿舍搬到三不老胡同1号后,我转学,就近在弘善寺小学插班。  相似文献   

11.
书画     
《文物》1979,(8)
鲜赵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和赵孟頫的合称。鲜于枢(1256—1301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擅长楷书及行、草,笔力雄健(图一)。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擅长楷书、行书及绘画,字体柔媚(图二)。  相似文献   

12.
窦忠如 《纵横》2010,(6):19-23
市井中的“桃花源” 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的一条胡同——芳嘉园,早在晚清时,因这里居住过慈禧太后的弟弟,即光绪皇帝的岳父桂祥公爵而声名显赫。至于今天芳嘉园的盛名,则完全因为王世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我1952年出生在北京,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们一家人就居住在东城区喜鹊胡同十号大院里,一直到1975年才离开。十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子虽然只有十几户人家,却有三个人精神上有毛病。他们一个属暴力型,那是一个工厂的女工。我记得她梳着短发,两眼发直,冒着绿色的凶光,脸上长满了粉刺。一个属政治型,他后来疯死了。还有一个属青春型,也就十五六岁,看见人就笑。这些人,使十号  相似文献   

14.
朝阳市博物馆藏有几件元代铜、铁权,今介绍如下。 1号权 1972年9月出土于朝阳市双塔区朝阳二中院内元代居住遗址。铜质。合范铸造,倒梯形方纽,权身为略扁的六棱形,上端略小,束腰,底座略宽于权身,亦为六棱形。  相似文献   

15.
正宣统元年,行"宣统通宝"钱。按《故宫清钱谱》记载,此时京局铸币唯有户部宝泉局,而无工部宝源局。宝源局已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裁撤,因这时由于民间已广泛使用机制铜元,再加之铜价日昂,钱厂铸钱无利。在户部奏折中,也明确指出:减少铸造制钱,"以便腾出铜斤,留备制造铜元之用"。所以制钱的铸造也只是为了维持部分钱局员工的生计,故铸量不大。清代宝泉局隶属户部,位于北京东四条四83号,下属东作厂(东四四条胡同)、西作厂(东锣鼓巷千佛寺胡同)、南作厂  相似文献   

16.
京城的浮萍     
关于老北京的选题,在前期的讨论中,我负责的题目是:胡同里的外地人。原本想要采访的是现在生活在胡同里的外地人,以及生活在无环以外的北京人。茌采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人,有在胡同里居住的外地人,也有住在五环外的北京人,虽然他们并没有全部出现在我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17.
震钧(1857—1920),是清末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满洲镶红旗人,姓瓜尔佳氏,字在廷(载亭、在亭),号涉江道人。辛亥革命后改姓名为唐晏,字元素。 据震钧自著的《天咫偶闻》记载,他祖上在天命二年(1617年)归后金(清),以“二等侍卫事太祖,太宗”开始,至他名下已传了十二世,且由武入文,世世簪缨。震钧出生故居——北京东城总捕胡同宅院,后来相继成为当时大学土恩承及李鸿章的宅笫。  相似文献   

18.
王府井步行街北端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有一条幽静的西堂子胡同。这条胡同路北有几处近300年的老宅,其中的33号、35号院曾是基督教北京女青年会的会所。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在此工作了整整10年,对这里左邻右舍的几处老宅的历史变故和院落结构颇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1月初的北京,北风萧萧,天日朗朗。我怀着朝圣的心情,寻访了陈独秀的故居——箭杆胡同20号(原9号)。  相似文献   

20.
鲍俊(1797-1851),字宗垣,号逸卿,又自号石溪生。秀山场(今珠海香洲区山场村)人。通光二年(1822)举人。三年,成二甲第二名进上,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后返粤,长期在广州居住。复主讲顺德凤山书院、惠州丰湖书院。来往于广州及香山间。晚年将入京候补郎中,途中患病折回,不久去世。有《榕堂吟馆诗钞》 一卷, 《倚霞阁词钞》行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