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大红楼建成于1918年,本来是作学生宿舍,建成后成为北大文学院的所在,即北大一院。自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齐集红楼,红楼一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就是从红楼走向天安门,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2002年4月开馆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就是以红楼为依托,纪念和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这座曾孕育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红楼,在北平沦陷期间成为日本宪兵本部及其分队所在地。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京大学大部分师生都先后离开北平。7月底北平沦陷,9月…  相似文献   

2.
1918年秋、1919年冬,毛泽东先后两度来到北京,与北大红楼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红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期间,毛泽东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进步社团和学术活动,广泛结交活跃于当时北大新文化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广泛接触。这期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还利用北大良好的学习条件,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著作,并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红楼生涯,是毛泽东走向革命道路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这幢坐北向南的北洋风格建筑有着其自身明显的外部特征,附近的居民都知晓它更承载着红色的历史烟云。沙滩红楼,"老北大"的代名词、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红楼外的五四大街上车来人往,这幢百年老楼像一位叙述着古老故事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繁华的街边。  相似文献   

4.
陈翔 《纵横》2010,(5):49-52
沙滩红楼是老北大的象征,铭刻着“民主”与“科学”的历史印记。从1918年红楼建成,到北京大学迁址到西郊燕园,北大红楼与北京大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在日伪统治时期,这座大楼却与北京大学有了暂时的分离。人们通常把西南联大看作北京大学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延续;而这时的北大红楼,先是被作为日本宪兵队本部使用,  相似文献   

5.
《大江南北》2023,(7):F0002-F0002
上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阵地。世界上很少有一所大学能和国家的命运、和一个政党的诞生如此紧密相连。北大红楼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值得纪念,正因为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摇篮和光辉起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春锋 《东南文化》2022,(S1):128-131
<正>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对推动全国范围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3月,北京市将北大红楼列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进行保护修缮,内设主题展和六处旧址复原。  相似文献   

7.
晏扬  刘晓晨 《南方文物》2002,(2):117-118
提起地处北京沙滩的北大红楼,人们知道许多与它有关的故事: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新潮社、新学研究会等诸多革新团体都集中在红楼,红楼印刷厂曾印刷过《新潮》等进步刊物;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学生们就是从这里的大门出发奔向天安门前的;毛泽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这里做图书管理员;还有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批响当当的人物,如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鲁迅等许多知名学和新派人物在这里讲过课……。红楼确实是人们凭吊历史,怀古思今,特别是学习了解新化运动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8.
红楼春秋     
武昌蛇山南麓、阅马场广场北端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级红色的建筑,武汉人称它为红楼,它就是辛亥革命的著名胜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今天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就设在这里。红楼原为清朝末年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建成于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红楼基本保持了原建的格局和风貌。红楼背倚蛇山,座北面南,在阅马场广场自成一个规整的院落。一幢红色的二层楼房(原咨议局议场,“红楼”即由此楼得名)座落正中,成为红楼建筑群的主体和中心;正面,以装有铁栅的矮墙围院,院门为铁铸…  相似文献   

9.
旧北大全部有文、理、法三院,不在一处,这与别的大学有所不同。第一院是文学院,设在沙滩新建的红楼。第二院是理学院,设在马神庙公主府。第三院是法学院,设在北河沿译学馆。后来文、法两院都在红楼。 我从1931年开始在旧北大教书,一直教到1938  相似文献   

10.
黄健 《文史春秋》2009,(5):61-62
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路北,有幢于1918年建成的砖木结构的5层老楼,墙体用红砖砌就,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红楼。  相似文献   

11.
陈平原教授在《作为话题的北京大学》(载《读书》1998年5月号)的大作中曾有一节专门提到1948年12月17日的北大五十周年校庆,其中有这样的叙述: 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北大重归红楼,应该好好庆祝了;可很快地,内战炮火又起,学校成了党争的重要阵地。即便如此,北大的五十大庆,还是相当热闹。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文化。甘肃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红色文化资源遗迹、遗存甚多,内涵丰富,特点突出,是甘肃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探讨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内缊、特质,对甘肃建立华夏文明创新、传承和示范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代学术, 以江淮为渊薮, 影响及于民国。学海堂时期粤学地位上升, 但南学之于岭南只能言籍贯而不能讲居处。浙人把持北京学术界的情形, 持续到 30 年代。虽然章太炎派代桐城古文家而兴为历史进步,地缘垄断却阻碍了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派成为北学的代表, 与南高学派分庭抗礼。而南北学的对流, 使北大派在与外界冲突激化复杂的同时, 调整自我, 从而形成现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格局。  相似文献   

14.
1917年1月,陈独秀接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职,他将风靡时尚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带入北大,使这所陈旧腐败的高等学府变得清新活泼、生意盎然。《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是他鼓吹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舆论阵地,莘莘学子由此而获取独立的思想人格,敢于冲破封建主义传统思想的束缚,迅速行动起来,直接干预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15.
王素莉 《百年潮》2003,(8):24-25
我与郑惠同志交往并不多,但这为数不多的交往却督促我在某些理论问题上做纵深研究,至今难以忘怀。1991年4月的一天,按导师萧超然教授的指点,我骑车从北大出发,追溯1919年5月4日学生的游行路线,并寻访当年李大钊被捕的院落、陈独秀居住的平房、北大红楼等历史遗迹。将近一天的奔走,已是人困马乏。到五四书店买书并休息,我被书架上《李大钊文集》和《陈独秀文章选编》吸引住了。可是囊中羞涩,只得与服务员交涉留一套,下次再买。服务员没有理睬。旁边的一位长者看我那么执着,忍不住说:“同志,你就给她留一套吧!”服务员仍没有应允。他无奈地转过脸好奇地问:“你是哪个单位的?为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北大红楼同建党紧密相关,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这里,以《新青年》等刊物的创办为标志,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在这里,五四游行的队伍集结出发,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席卷全国;在这里,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  相似文献   

17.
南高史地学派是对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会员之统称。他们与传统史学有着较深的渊源 ,注重史地之学 ,反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故而传统见解将他们定性为保守的或者守旧一派 ,与北大新文化派之“新”相对立。就治学而言 ,南高史地学派并不守旧 ,且与北大新文化派颇多相似之处。新旧的简单对立 ,无疑掩盖了南高史地学派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出来的一位文化巨人。正如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必须对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重新进行评价一样,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旧文化,宣传民主主义的新道德、新文化,也不能不对中国古老的历史进行一番清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著名人物,不论是作为思想家的李大钊、陈独秀,或是作为文学家的胡适、鲁迅等人,当年都曾用理性的尺度重新考察历史,并且作出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判断。郭沫若是以文学创作开始自己的文化活动的,但差不多同时,他也把目光投向历史领域。他不但在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巨大兴趣,而且写下了一系列研究历史的论文。从1921年至1927年,他撰写的有关史学的论文有:《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论中德文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有一文史杂志刊载:1939年夏,一日军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经常骑马从沙滩北大红楼日本宪兵队出来闲遛,在北河沿遭枪击身亡。据说射手姓麻,翻译官译成麻子脸。因此北平城门紧闭49天,四处抓麻子,黑麻子、白麻子、大麻子、小麻子……以上内容与史实很有些出入,多属民间传言。如今七十岁上下的老北京关于日伪军警抓麻子的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其史实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许承宁 《神州》2010,(5):12-14
“五四”运动中所倡导的新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新纪元,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