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静农( 1902年- 1990年), 安徽霍丘人。他曾是以鲁迅为首的未名社的重要小说家,鲁迅对他的小说评论道:“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文学史家杨义对台氏小说评论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将他定位为乡土写实作家。他是鲁迅的重要朋友之一,可以互谈心曲。中国第一部评论鲁迅的论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他问世的第一本书。他1925年结识鲁迅,直到鲁迅逝世,有11年交往,彼此通信六七十封。 台静农与陈独秀交往时间很短,只3年多,陈独秀就去逝了,其情景很长…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与郁达夫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近乎亲人。郁达夫说鲁迅是伟大的,在文品和人品上都可算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对他崇敬之至;而鲁迅对郁达夫的小说,也很推崇。鲁迅与郁达夫有很多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是异常敏感的人,这种性格来源于早年的经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道中落这一条。鲁迅少年丧父,郁达夫从小失怙,家道中落,寡母抚孤,在两人的心灵上都留下深刻的影响。鲁迅说过:"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  相似文献   

3.
张继业 《神州》2012,(15):397-397
鲁迅是现代小说之父,他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而又概括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典型形象。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的众多篇小说中,鲁迅小说独占4篇。由此可见,鲁迅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现代白话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引许广平同志在《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过,鲁迅先生“辑录中国唐以前小说逸文的《古小说钩沉》,原意似乎在每一卷之前(共三十六卷)有一序文,来说明这一卷小说是从哪里搜辑来的,别的书上有没有类似的记载,原著者的略历,和鲁迅先生自己考证所得的意见等,体裁略似《会稽郡故书杂集》。但是因为屡次想付印都没有成功,同时因别方面的写作也抽不出时间来整理,所以至今印在全集的仅只是小说的逸文部分,这是很值得惋惜的”。看鲁迅先生的手稿,每卷之前都留空白纸数页,是为写小序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13,(1):41-41
鲁迅是一个从来不赌博的人,可是,他在小说里却把赌博写得极其逼真,让人一看就感觉他是一个精通赌博的人。 其实,鲁迅是懂得赌博之道的,而且,为了在小说里写好赌博的情节,鲁迅专门拜了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为师,向他求教赌博之道。  相似文献   

6.
鲁迅戒烟     
林颐 《文史月刊》2014,(4):70-71
鲁迅给人的印象之一,就是他很喜欢抽烟。鲁迅的画像,许多是鲁迅手指夹烟的形象。可是,事实上,鲁迅一生为烟所苦,戒之而不可得。1925年9月30日,鲁迅在写给许钦文的信中说:"医生禁止吸烟、禁止喝酒。所以现已不喝酒而少吸烟,多睡觉,病也好起来了。"可见,鲁迅早就意识到吸烟和健康的关系,并且有戒烟的想法和行为,可惜他坚持不了。同年11月,鲁迅又给许钦文去信,说道:"医生禁喝酒,那倒没有什  相似文献   

7.
正硬骨头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这是众口一词的公论。由之我想,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化遗产,倘用一语来概括其思想之精髓,那便是:抗拒为奴。自1907年倡言"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至1936年临终前奉劝"大朋友","我们既然生着人头,努力来讲人话罢!"可以说,鲁迅30年如一日地抗拒为奴,用他的"金不换"教育国人:万勿安于奴隶生活,更不可甘为奴才,而要做一个挺直脊梁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在这个社会,名流往往格外受人关注,比如鲁迅,我们一方面很想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喜欢的那些人是谁,为何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了解他厌恶的那些人是谁,为什么厌恶。鲁迅一生与之决裂的人不少,陈源、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都在其列。在这里,我们只说说他与林语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施燕平 《江淮文史》2010,(1):97-111
<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他纪念鲁迅的一首诗中,曾写有这样几句广为流传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叶以群同志就属于后一种人,尽管他已辞世40多年了,可他始终活在我们心里。一想起来,他鲜活的音容笑貌,就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一如昨日。  相似文献   

10.
陈漱渝 《百年潮》2006,(10):62-6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坦言,他之所以能以这些小说为中国的新文学奠基,"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早在1923年10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表示极其仰慕,并推崇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1931年,溜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送给他的刚出版的译作《毁灭》之后。就写了一封《论翻译》的信给鲁迅。开头以“敬爱的同志’叶B称,并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12.
正在鲁迅的众多著述中,有一部显得相当别异。这就是他与许广平的往来通信集——《两地书》。不说身后,鲁迅生前,名气就极大。文章无论小说,散文,尤其杂文,出手便"剑气"逼人,引动知识界,甚至普通民众热捧。眼下,鲁迅要出通信集,与爱人的"两地书"——"名人"加"情书",对于大众读者,吸引力或许会大大超越其小说、散文甚至名萃一时的杂感。这一点,从选题开始,到出版之后的事实,均"不出所料"。这里,我们试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10,(20):26-27
本刊编辑部 据说,鲁迅曾经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描摹包括自己这代人在内的4代知识分子,可惜最后没有实现。而李泽厚曾经想写一部思想史论,记录中国近现代6代知识分子,研究这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承、冲突等。在他的构想中,康有为(第一代)、鲁迅(第二代)、毛泽东(第三代),可能是最为重要的3位。我们不得而知,他把自己归为第凡代,对自己这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又如何认识和践行,因为这部思想史论最后并没有按预想的面目问世。  相似文献   

14.
鲁迅买书     
很多人说中国人读书少、不买书的原因是书价太贵了。这个理由并不新鲜,鲁迅在1912年也说过同样的话。鲁迅虽然抱怨富人不买书读书,穷人想读书却买不起,但他自己却是节衣缩食也要买书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和鲁迅 沈鲁隔阂,居然是因字体而起。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字体十分相似,都是细细小小像蚊虫一般。有趣的是,丁玲开始写小说后,所用的字体、书写的方式也和二人一模一样。 1925年4月30日,鲁迅收到一封署名丁玲的来信,请求鲁迅给她想办法找个吃饭的地方,即便是到印刷厂去做印刷工人也可以。  相似文献   

16.
正自从《画杨桃》登上了小学课本,相信会有很多北方孩子对这样一种有着"星星"横截面的水果感到好奇。不过随着现如今物流行业的发达,这种好奇其实并维持不了多久,想吃杨桃,去超市买一个就好。而在过去,在鲁迅那个时代,这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办到,鲁迅"偶从上海店里觅得,给北方人看,他们就见所未见,好像看见了火星上的果子。"而提到这种水果的,鲁迅也是不吝赞美地写道"此物初吃似不佳,惯则甚好,食后如用肥皂水漱口,极爽。"他在《三闲集》中直接写道:"我所最爱吃的是‘杨桃’"。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女神男人"模式占据绝大多数。这一现象首先是由汉魏六朝民间女神崇拜的状况决定的,人神祠庙信仰构造的神女世界仿照现实社会制定了"女有所归"原则,神女大都要经过婚姻的试炼才能获得独立神格,同时,巫者特别是女巫群体在女神主导特点的形成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汉魏六朝小说的作者队伍是一个单一性别的男性群体,这导致了小说创作中男性视角的确立。男性文人在小说创作中继承了"神女赋"等确立的"神女"文学传统,并进一步以男性本位塑造小说中的"神女"形象,加固了"神女"小说及"神女"文学的模式化。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散叶     
<正>鲁迅为许钦文"做广告"1924年春,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读者发现,在小说的题目下面写着"拟许钦文"四个字和附记:"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到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时,就忽儿想到这一篇的大意……""拟许钦文"四字和附记在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的说鲁迅在为许钦文做广告,有的说这是因为许钦文和鲁迅是同乡。鲁迅听后很无奈,气愤地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这个社会,名流往往格外受人关注,比如鲁迅,我们一方面很想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喜欢的那些人是谁,为何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了解他厌恶的那些人是谁,为什么厌恶。鲁迅一生与之决裂的人不少,陈源、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都在其列。在这里,只说说他与林语堂的关系。鲁迅与林语堂是当面吵过架的,他们明显的冲突一共有三次。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鲁、林两人曾同住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附近,两人时有过从。某次,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郭沫若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于世,郭沫若则以诗歌及历史剧独辟蹊径。由于社会历史与个人经历的原因,两人未曾谋面,这在郭沫若来说,“是莫大的遗憾”(郭沫若语)。然而在郭沫若的心灵深处,却始终对鲁迅怀着崇敬、景仰和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