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元时期外销瓷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外销瓷的研究逐步走成系统化、成熟化。本文将我国宋元外销瓷的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作了简要的评价。同时,对于瓷器外销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宋元黑釉瓷的外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劲松 《南方文物》2005,(3):80-82,94
黑釉瓷自汉、晋以来,就与青瓷并驾齐驱,成为我国陶瓷领域里一支与青釉瓷争艳的奇葩,大放异彩,名驰中外。宋代由于“斗茶”之风盛行,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以及普通黎民的喜爱。宋元时期,可以说是黑釉瓷发展的极盛时代,在北方形成了以磁州窑产精美的黑绘花器为代表的黑釉瓷系;在南方则有建窑的鹧鸪斑、曜变、油滴、兔毫为代表的名贵黑釉瓷和吉州窑的玳瑁斑、虎皮斑、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等充满民间艺术魅力的黑釉瓷系;各窑新颖独特的墨绘与光怪陆离的窑变以及深黑如漆的釉色,均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3.
中国陶瓷的对外输出,始于唐代后半期,至宋、元畴期达到最兴盛阶段。本文以南宋、元两代为中心,考察中国海外贸易陶瓷器生产地及海外贸易运输线路的变迁。南宋、元代的中国陶瓷输出,根据外销地点的不同,主要的贸易港口及外销陶瓷器的品类组成也有差异。通常而言,南宋、元外销东南亚与西亚的线路是以泉州为出发点,而销往日本的则是以福州与宁波为出发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现有400多件(套)瓷器类藏品,其中包括多件清代外销瓷。这些外销瓷涵盖了清代外销瓷的几类主要器型和纹饰,对外销瓷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它们不仅体现了一时的政治潮流、文化风尚、民间风俗,也见证了17—19世纪中外经济、贸易和民间的频繁往来,更是“中国制造”在瓷器领域适应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界的疾病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无论是研究成果的增长还是研究主题的扩展,或者是研究范式的转换,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体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缘由,既有中外学术交流的因素,更是史学界自我反思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应看到,以往的疾病史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对疾病史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总结,将有助于中国疾病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伟 《收藏家》2006,(5):21-28
在英语中“中国”与“瓷器”同为一词,china一词开头字母大写意为中国,小写则意为瓷器,这一点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是在阿拉伯语里“瓷器”—词发音为“悉尼”,也与中国一词同意,土耳其语称中国为“秦”,称瓷器也用这个词,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一、外销瓷的行销路线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我国陶瓷大规模对外输出是在唐代,它主要沿着“陶瓷之路”,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欧洲、美洲以及中东、西亚、中非、东南亚一带。陶瓷之路所谓“陶瓷之路”,是指水陆与陆路两条陶瓷的外销路线,陆上通路是指古老的“丝绸之路”;水上之路包括两条:一条是中日航线,经明…  相似文献   

7.
本对中国考古学特别是史前考古领域具体方法和研究课题背后蕴涵的考古学观点、理论、思想作了系统的回顾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艾虹 《文物春秋》2014,(4):17-21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瓷器制造国与出口国,明清之际曾生产了大量的外销瓷,并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本文通过对明清外销瓷的时代特点进行研究,剖析中西方交流之概况,指出这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西方交流日渐加深的表现,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融入世界。  相似文献   

9.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遗址在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历年来江西各地发现了一批宋元时期的吉州窑纪年瓷,为同类型的传世标本提供了很好的对比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吉州窑的起源、器类演变、发展和分期断代、真伪鉴定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后期,随着漳州月港逐渐发展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漳州窑瓷器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对外输出产品。文章通过搜集和梳理漳州窑瓷器在海外遗存的情况,结合漳州窑外销瓷的风格特点,探析漳州窑瓷器作为外销瓷在明末清初时期能够远销海外的原因以及其对国内外制瓷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伟 《收藏家》2006,(6):19-24
三、各时代外销瓷的基本特征历代外销瓷中各时期风格明显不同。唐宋时期外销瓷唐宋时期无论是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还是龙泉窑青瓷,虽然是贸易用瓷,但都是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为主,其外销的目的,始终以宣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为宗旨。元代外销瓷从元代开始贸易用瓷的风格有所改变,其销往国外的瓷器开始注重销往国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作为大宗产品的元青花瓷,也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销往中东、西亚一带的青花器,器型一般较大,多为大盘、大瓶等,图案层次丰富。由于采用进口青料,所以莹润的釉色、浓重的青料同硕大的器型相得益彰,构成…  相似文献   

12.
江凌董亮 《收藏家》2009,(10):50-52
从明嘉靖时期开始,欧洲的葡萄牙就向中国定购纹章瓷,不过,直到明末,纹章瓷并未真正兴起,因为明代纹章瓷主要是青花纹章瓷,而欧洲纹章是彩色形式,青花并不能完美地表达纹章的内涵。从清康熙时期开始,釉上彩形式的纹章瓷代替青花成为纹章瓷的主流,从而迎来了外销欧洲纹章瓷的高峰。许多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公司团体等纷纷派遣或委托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前来中国定购。  相似文献   

13.
葡萄牙探险家维斯科·达·伽马(Vasco de Gama)于1497年发现的一条从非洲底部直达印度的海上通道,彻底改变了西方与东方的联络。在这以前,这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是极其有限和不确定的,其绝大多数都只能经由马可·波罗在13世纪发现的陆上丝绸之路进行。这条漫长和艰巨的旅程从广东启程,到达古代奥特曼王国的康斯坦丁诺普(伊斯坦布尔),然后再抵达意大利的美第齐(Medici)家族的领土--佛罗伦萨。通过这条陆路所进行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他稀有商品的贸易并不能满足需求。瓷器,在明代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被用作大使的礼物,其中  相似文献   

14.
美国政治家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直至182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了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东方古国,在仃一18世纪掀起了一股席卷欧洲的“中国风”。贵族绅士们毫不吝惜地将真金白银撒向东方,只为一睹中国瓷器的芳替…  相似文献   

15.
向玉婷 《收藏家》2009,(7):53-60
自15世纪末以来,由于世界地理的大发现,海上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新航线的开辟使得中西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文化的交流往往是以物质的交流为先导的,此时中国瓷器作为中西交流的载体被大量运往欧洲。  相似文献   

16.
“南海Ⅰ号”是目前为止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船体及货物等文物信息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出土了大量德化窑等各类外销瓷。从德化窑外销瓷在“南海Ⅰ号”的出土情况可知其在南宋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南海Ⅰ号”考古发现,从出土德化窑外销瓷的胎、釉、装饰技法、装烧方法等方面探讨其工艺特征,并从造型特点、包装方式、墨书题记现象等方面探讨其贸易属性。  相似文献   

17.
刘伟  谭春玲 《安徽史学》2012,(1):120-128
近十年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在研究领域扩大的同时,在取向与方法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度史不仅成为研究的内容,也成为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在制度变迁及其特征、制度生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本文在总结近十年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三个层次拓展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建议,并就近代政治制度史的评价标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2卷本的《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有别于迄今为止出版的陶瓷资料集,它主要展示民间藏家的藏品——如总序中所述"以全国范围民间收藏的中国古代陶瓷为主体,以地域组合为基本框架,兼顾资料性和鉴赏性"。作为一个陶瓷贸易史研究者,笔者很惊喜地看到《大系》中收录的外销瓷资料之丰富,让我们看到了构筑明清外销瓷研究基础体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袁艺 《收藏家》2009,(9):35-40
18世纪海运发达,促进了中西经济交流,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中备受欧洲人喜爱的产品,但一批瓷器从订单样品的发出到订制的成品瓷器的运回,仍需要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因此要想按订制要求丝毫不差的烧制出瓷器,不是那么简单和一帆风顺的事情。从保存下来的一批瓷器中也可以看到瓷器的缺憾。即在交流中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今天来参加中国民俗史六卷本的首发式暨研讨会,回顾钟老所走过的学术人生,既感高兴,也感到沉重。我想说:钟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3年治学生涯中,对民俗学学科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靠1970年代末至去世前的这20多年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