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蟒河纪行     
《沧桑》1994,(4)
1994年4月,当三晋大地普遍由寒变暖春意正浓之际,阳城已使人领略到夏意了.此时,笔者有幸陪同志界同仁到蟒河旅游,令人非常惬意.蟒河地处阳城县桑林乡的东南端,南与河南(?)源县接壤.史载“汤祷雨于桑林”.历经3600多年的沧桑,此地仍保留着良好的自然生态,.天朗气清,老天作美.当我们从树皮沟登山而上穿过这逦的林荫小道欲下蟒河谷地时.迎面而来的莲花群峰把我们惊呆了:那一座座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山峰交错有序,妙列如神,构成了一朵朵瓣瓣相包、争开竟绽的莲花.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它们酷似一个个美女出浴.如拜如舞,姿态各异;或娇或羞,仪容万千.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王凌云,字仙峰,乳名新成,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生于伊阳县(今汝阳县)蟒庄村。我母亲赵春香与我父同龄,1899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生于伊阳县蔡店镇。蔡店距离蟒庄只有8华里。  相似文献   

3.
马关县木厂公社大坝大队的银水坡,山岩峻峭,怪石磷峋。在那巉岩峭壁上,镶嵌着一块天然的岩碑,人们把它叫做“猛蟒岩碑”。碑长丈余,犹如人工凿成,近看似一块石碑,远看却象一道石门。峭壁下面是猛蟒河,两岸是马关盛产金矿的地方。相传从前碑脚有一颗弯村,曾有识字的人攀缘而上,见碑上有:“头顶银水坡,脚踏猛蟒河,哪个识得破,金银用马驮”字样。如今树没有了,碑上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啦。  相似文献   

4.
1982—1984年山西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垣曲县古城镇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1959年以前是垣曲县治所在。古城镇南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县相望,东倚王屋山与河南济源相邻,西部为中条山,地处沇河与亳清河冲积而成的小盆地内。东关遗址在古城东关沇河西岸的河旁台地上,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长约300米,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济源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明代《凿山创河记》碑.此碑详细记载了袁应泰创造出快速开凿涵洞的"火爆法",并带领河内百姓修建广济洞并疏通广济渠的事迹.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济源县位于豫北西部,其南临黄河与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山西为邻,扼晋、豫孔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85年我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两块明末碑、碣,现介绍于下,并对碑碣中反映的明末农民起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布政使司右参议荆之琦》碑(以下简称《碑》): 该碑现存济源县王屋乡阳台宫玉皇阁东侧,高约2米,宽仅0.68米,厚0.18米。该碑圆首正中楷书“钦差”二字,两侧阴刻双  相似文献   

7.
蟒河碎影     
院萍 《旅游》2000,(10):9-9
鲜花盛开的孟夏,我们几个崇尚自然的朋友组织了一次蟒河之旅。两天的迤逦而行,宛若在画中漫游。“每一次驻足,都要溅起美丽的感叹,每一次凝眸,都要引起缠绵的的依恋。“这种感觉,使人想起凌波微步的仙子,想起步步芳菲的浪漫。  相似文献   

8.
“河洛”与河洛地区研究补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河洛文化研究中所存在的两个问题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史籍中,自汉代以后所出现的“河洛”一 词一般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河洛地区的北界应跨越黄 河,以汾水以南的晋南和河南的济源、沁阳一线为界。  相似文献   

9.
田一平 《史学理论研究》2022,(6):133-137+160
大运河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清代是大运河治理的集大成时期。为治理河务,雍正帝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整饬康熙末年运河治理中存在的弊政;另一方面,通过河政改革,协调河、印关系,实现河、印“一体”。通过此次治理,大运河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有效提升,有力地维护了清朝大一统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芳 《中国土族》2006,(2):44-48
蟒古斯故事是中国北方广为流传的吃人精怪故事类型,土族中也盛传蟒古斯故事。本文对土族蟒古斯故事的起源和演变历程进行了尝试性的探寻,并对其中所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蕴进行了挖掘和解析。  相似文献   

11.
在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位回族师长袁良慧,今天一些写长征革命的史料中都很少提到他。因此,有必要为他写一短文,以表不忘烈士英名之意。回族师长袁良慧是河南省济源县人,1907年5月出生于济源县今北海辖区下街村一个耕读世家。1927年,良慧二十岁时,毕业于当时的中央陆军测绘学院,以后跟随冯玉祥将军多年,曾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二十六路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良慧目睹祖国满目疮疾,对日军的侵略罪行深恶痛绝,遂立志要救国雪耻。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巨…  相似文献   

12.
正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号太和山民、东雪老人,别号宇清,甘肃靖远人。诗人、书法家、画家。晚清进士,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清廷工部主事、法部主事、济源县知县。中华民国时期,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孟县知事、萨拉齐县知事、甘肃省国民政府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3.
济渎庙     
济渎庙位于济源县城西北四华里的庙街大队,这里现存古建筑六十余间,其中有宋开宝年间创建的济渎寝宫五间、利用有元代斗拱的临渊门三间、明代建筑的殿阁亭台等二十余间、清代建筑的殿宇二十余间,现为济源县保存较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济渎是因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渎是指独流人海的大水。《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沇水即天坛山西崖下的太乙池,伏流地下一百余里,至此复出,名为济水。  相似文献   

14.
中昌方足布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笔者曾见三品方足布,据云是1995年河南省济源县出土大量货币的劫余。三品铭文似乎均未见已往箸录,弥足珍贵。本文重点讨论其中“中昌”,顺便介绍“中子”。至于“珏”字方足小布,详见另文①。  相似文献   

15.
豫北沁河水利灌溉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沁河发源于山西沁源县,曲折南流,自山西阳城县流入豫北;在豫北地区沁河流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及武陟等五县,最后,在武陟县南境入黄河。①沁河流域的地貌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下游是冲积的扇形平原,上游是侵蚀的高原河谷,济源县东北的五龙口正是它们的枢纽点。沁河在五龙口以上,很少灌溉之利;五龙口以下,沁河畅流在扇形冲积平原上,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因势利导,顺着扇形平原的斜坡,逐步兴修了巨大的灌溉渠系;因  相似文献   

16.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南省卢氏县和灵宝县毗邻,南接丹凤县,西连商州区(原称商县),北邻潼关与华阴.洛南地处南洛河上游,北逾华山山脉后为关中平原,南越蟒岭群山后则为丹江上游,由于洛南盆地的气候条件相对较为适宜,因而很久以来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17.
陈良军 《文博》2011,(6):56-60
济源市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济源化城寺遗址上发现了一通元代重修延庆化城寺碑。碑文记载了元、宋两代朝迁对天下寺观等宗教场所的保护旨令、宋真宗赐予济源化城寺佛教经典的情况,特别是碑中原文刊录了生于济源的唐代宰相裴休关于建造延庆化城寺的四篇表疏文书。通过对该碑的考证、释义,揭示了唐相裴休与济源、济源延庆化城寺修建的深层关系,认为寺碑是由元代怀庆路范围内名寺院宫观共同参与刻写,宋代朝迁保护宗教场所是因济源化城寺而逐渐波及全国。并推断延庆寺所在地即是裴休年少读书处。  相似文献   

18.
河南新郑河赵一号墓的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赵一号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县车站乡河赵村东南的土岗上,西北距县城约6公里.1985年  相似文献   

19.
河南孟县西后津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县西后津遗址,位于县城东北15华里西后津村南面的清峰岗上(图一)。遗址区地表平坦,东西长400、南北宽100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1982年11月,我们配合蟒河改道工程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320平方米,发现房基7座,窖穴40个,烧陶窑1座,出土陶、石、骨、蚌器共225件。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湜 《清史研究》2007,(2):12-27
该文结合文献和初步的实地考察,围绕明清时期济源和河内两县的水利开发,讨论县际行政、地方权势及其二者的相互联系,如何对不同时期的引水技术、灌溉利益、农田开发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揭示16、17世纪豫北灌溉水利发展史中的制度转换和社会变迁。笔者认为,“水利共同体”的结构分析模式限制了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时空尺度,主张通过对地域联系拓展过程的动态考察,开阔华北水资源和社会组织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