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参与、推进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转型。研究各教会大学的同质与差别,既可深化以内部视角研究中国教会大学的多元面向,更能推动以在地性的视角考察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能动关系。有鉴于此,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与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于2017年9月27、28日在杭州联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会大学史是在华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这一领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多集中于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主义以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之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拟对教会大学在 50年代初的变化直至消亡的历史性结局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教会大学是凭借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华取得的侵略特权而兴办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独立于中国教育系统之外.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中国政府通过立案的方式对教会大学进行改造.通过立案活动,教会大学被纳入中国教育系统的同时提高了其办学水平,并且推动了其本地化、世俗化的进程.教会大学立案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8月15日至20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以及美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近代科技传播的方式与特点、科技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及思想文化的影响、近代教会大学与科技传播和传教士与近代科技传播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一、近代中国科技传播的方式与特点对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翻译介绍和派遣留学生等方式进行的。这次学术研讨会,一方面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明朝中叶以后,葡萄牙占据澳门,澳门及其附近地区因此成为最先灌输近代西方文明于封建中国的"珠澳中西文化走廊"。近代以后,"珠澳中西文化走廊"孕育出近代中国最早的留学教育活动,引领近代中国百年留学潮,并孕育有南屏容氏、唐家唐氏、北岭徐氏、梅溪陈氏、南溪薛氏等闻名于世的留学家族。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教育,是目前研究近代中国与西方关系中涉及不多的问题,而作为整个教会教育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教育,人们论及更少。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近代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作一粗浅的述论,以便抛砖引玉,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周玉洁 《黑龙江史志》2013,(13):156-157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建立之初虽是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但却客观上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近代教会女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近代教会女学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加速了中国女性解放的步伐,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私立华中大学是由美、英两国的教会于1924年创办的.它是由武昌文华大学、博文书院大学部和汉口博学中学大学部合并而成的一所大学.第一任校长孟良佐(美籍人,原名艾尔弗雷德·A·吉尔曼博士),1929年由韦卓民(中国人)接任校长职,在他任内又将长沙雅礼大学和岳州湖滨大学并入.这样,华中大学就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相似文献   

9.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学校(教会中、小学)经历了初创、发展、衰落等阶段。最初的美国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他们必须为基督宗教的传播另寻途径,经过阵痛的思考作出了"办学传教"的选择,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美国教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美国教会教育在中国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与中国教育并列的教育体系。教会学校既是在中国教会教育的肇始,又是在后期教会大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家峰 《近代史研究》2000,11(2):177-204
由于农业具有和医学、教育同样的传教价值,早期农业传教士根据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的国情,针对中国教会一贯重视城市忽视乡村的策略,提出了“教会乡村化”的主张。这一主张激起了部分教会对农业的极大兴趣。本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讨论了教会与金大农林科为实现教会乡村化而进行农业教育和科技推广的过程。在教会乡村化和乡村基督化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成为传播基督教的媒介,基督教充当了传播农业科技的主体,对近代中国农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本土文化积弱,加之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外来思潮与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发生激烈冲突,在文化教育领域表现为知识活动的取向与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中国近代大学从规划结构到建筑艺术,都表现出中西文化交融并置的特点,无论从选址、校园形态,还是建筑造型、色彩与材料来看,都不同于其他任何历史时期,多样的规划理念与建筑艺术风格在校园中并置、折衷,于对撞中彼此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坐落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之上,作为珍贵的校园建筑遗产,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群于1991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上世纪初中国政府官办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其校园建设是当时教育转型初期办学思想的忠实体现,独特价值有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教会大学。当秋色渐浓,暖黄的阳光洒进校园,由南门而入,徜徉于中央大道,金色的梧桐落叶如华美的地毯铺延脚下,映衬出前方大礼堂庄严却祥和的面庞。这一刻,你不禁要想起"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形象的比喻来。宁静深邃的美,让你忍不住要屏住呼吸,遥想从三江师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在华教会教育是中外教育交流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研究者深入挖掘有关的史料,拓展研究的领域,拓展研究方法,他们对美国在华教会教育主要集中在对传教士、教会学校、教会教育的整体和个案研究上。本文立足从整体上对近代美国在华教会教育研究作一梳理,反映教会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中美教育交流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冯翠 《岭南文史》2010,(1):62-63
<正>作为近代中国曾经存在的十六所教会大学之一,岭南大学六十四年的短暂历史留下的是永久的回忆。陈国钦、袁征著《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人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教会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教会大学伍宗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汗牛充栋的史学成果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一批研究我国教会大学的论著。数量虽然还不是很多,但已触动了史学界过去四十年来未曾认真涉猎的领域。1987年以来已先后四次在成都(两次)、武汉、南京召开了教会...  相似文献   

16.
姚远 《东南文化》2003,(1):53-57
作为教会大学毕业生的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求学期间,陶行知从一个尚且懵懂的徽州少年,转变成了一名追求自由民主、信奉“知行合一”的先进青年,成为他“爱满天下”的教育事业的逻辑起点。可谓金陵大学是陶行知早年智悲双修、悟证光明的菩提树。本文将通过陶行知在早期金陵大学求学经历的考察,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教会学校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中国曾经存在的16所教会大学之一.岭南大学64年的短暂历史留下的是永久的回忆。陈国钦、袁征著《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用湮没在故纸堆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正私立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一所十分知名的教会大学,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美国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此后,1891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成立了基督书院。1894年美国教会长老会在南京成立了益智书院。这三所学校几经合并,最终在1910年成为了金陵大学堂,校名由当时的书法家,曾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的李瑞清先生题写,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包文。金陵大学虽然是一所带有  相似文献   

19.
由马来亚大学陈志明著述、苏庆华翻译的《马新德教会之发展及其分布研究》,已于1991年由马来西亚代理员文摘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德教缘起于1939年的中国潮州(广东省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传入香港及东南亚,并兴盛至今,为海外华人所信仰的  相似文献   

20.
山西大学是继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之后.于1902年创办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在她早期的办学历史中,分为由中国人主理的中学专斋和西方人主理的西学专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王甲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处处体现出中学和西学的不同,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