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住友家业源于婿养子从生父家带到妻家,此后十七代都以男性单子传承为主轴,其间有过养子、婿养子继承。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住友家的这一继承模式是日本家业传承的典型模式,与中国传统的"诸子均分"以及家产、秘方、绝技"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社会风俗,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系统梳理住友家业历代的传承情况,旨在从中探寻日本人的家业理念,以此为研究中日文化的同人提供一个反观中日家族企业文化差异的新视角。同时,对中国家业走出"富不过三代",改变传统的继承观念与习俗也许有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歌舞伎采用家族传承的模式,其艺术形式得到了稳定、完整、完善地传承。而同样采用家族传承模式的中国剧种却未能产生同等效果。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家族传承模式,发现养子制度在歌舞伎的家族传承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两国养子制度的差异是导致两国家族传承模式产生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所在。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基于比较文化的视角归纳了日本养子制度的特征,然后以市川团十郎家族为例,探讨了日本的养子制度在歌舞伎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2017,(4)
正说起路易·艾黎,他不仅与我的父辈有缘分,而且这种善缘还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20世纪30年代,我的父亲、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和路易·艾黎都是上海麦伦中学的校董,他们因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常常在一起碰头。而我的长兄陈一鸣和路易·艾黎的养子王季香(后改名为黎雪,英文名字叫迈克)在麦伦中学是同窗。每当王季香的"外国爸爸"来到学校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日本历史上的养子制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历史上的养子制 ,从平安时代后期律令制的解体到 1 2世纪镰仓幕府武士政权创立后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平安贵族收养血缘亲族为主且以不论辈分为其特征 ;后期则以非血缘的异姓养子为主 ,武士阶层以“养子愿书”、庶民家以“养子证文”来确立养父子关系为其特征。养子制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血缘亲族集团内部结构的变化乃至社会集团性质的质变 ,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等文化特征。最终日本在前近代就形成了人为的身份制以及与此相应的功利主义和关于“人”本身的契约文化。  相似文献   

5.
《诗·小宛》表现了当时养子的缠绵情绪 ,其诗旨并不如诗序和毛传所言的“刺王”。上博简《诗论》第 8号简对于《小宛》的评析是精当的。养子起源于由氏族时代向编户齐民时代过渡的历史时期 ,它与周代的“为人者”有一定关系 ,但又不相同 ,周代社会上的“为人者”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宗法传统的需要 ,与后世家庭收养“养子”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正山西省清徐县西怀远村,是该县最东南的地方,处于清徐、祁县、太谷三县的交界处。清徐县由原来的清源县和徐沟县于1952年7月合并而成,西怀远村属原徐沟县。与"西怀远"村对应,紧邻的太谷县境内有"东怀远"村。历史上祁县、太谷、徐沟都是山西知名县域,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的西怀远村,值得我们去关注,它的历史,亟待发掘和研究。西怀远村现有户数657户,人  相似文献   

7.
沟域经济背景下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沟域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山区发展战略的影响,提出了"廊道+沟域+节点"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以门头沟区为例,其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走廊带沟域促节点",这符合提出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交通线是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廊道,在空间上打破了传统行政上的界限;沟域是沟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山区发展的最佳区域;村庄是山区发展的主要节点,通过集聚式发展,符合山区发展空间优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吴传杰 《旅游纵览》2013,(4):269+271
市政共同沟是城市地下管线的共同隧道,又称综合管廊或管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共同沟技术日臻完善。"共同沟"一词源自本,是因为日本的共同沟技术比较发达,建成的里程最长,相应的建设法规也比较完善。本文就我国市政共同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青海高原群山环抱的沟谷间,掩藏着许多不起眼的小山村.因与山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些小山村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名字.细心的人会发现,它们的名字当中都带有"山"或"沟"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乡边麻沟村便是其中之一. 仅有160来户人家的边麻沟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直至进入21世纪初,全村人依然徘徊在贫困边缘. 而此时...  相似文献   

10.
<正>今人听说过"平型关"这3个字,多因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对日军进行伏击战,取得大捷。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乔沟,是一条古老而狭窄的沟状通道,过去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今已废弃,旁边的高处另修了公路。沟口修成了广场,有多幅大型  相似文献   

11.
热点网罗     
正老人卖花为子治病众网友抢购不找零日前,有网友发帖称,一名老人在三里屯卖花为养子筹治疗费,他呼吁市民"多买几盆老人的花",引发众多网友转发和回应。老人叫郭和兴,他的养子去年在丰台医院因癫痫病做过手术,并需后续治疗。网友发帖后引起了广泛的回应,老人在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共卖了三车600盆花。郭和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字,只记得价钱,小盆4~5元,大盆10~20元。那天,老人的花  相似文献   

12.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业 《考古》2012,(3):59-69,109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响下形成的,其到来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刘烨 《旅游纵览》2013,(8):115-117
一、沟域旅游(一)沟域经济与沟域旅游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山区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沟域经济"概念,它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地理单元,以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资源、景观、产业等元素的统一规划,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历史文化、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产业经济带。  相似文献   

14.
正官沟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官沟河,南北长460米,东西宽180米,总占地面积8.3公顷。古村大多数建筑建于清代中期,属于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群,自然环境优美,村落布局严谨,建筑空间丰富,雕刻艺术精巧。主要建筑张家大院依山而建,被誉为"山西的布达拉宫"。据考证,清康熙年间,阳泉赛鱼张氏第六世张文秀迁居官沟,成为官沟张氏的起源。张家由农而兴,后贩卖平定铁锅发  相似文献   

15.
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勘查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辛庄在济南市东北約八里,遺址在庄东南,地势稍隆起。初步勘查,重点面积約10万余平方米,遺址中心有寬約30米的南北斜向旱沟,群众称为"蠍子沟"。沟两岸断面处露出清楚遺迹,过去采集的标本多在此沟內,南部是敌伪时期挖的护路沟,东西連續数里,两沟交叉,致遗址破坏严重。 1955年各,我处曾在蠍子沟东西两岸边沿上,开了两条探沟,各为3×10米。东沟地势稍低,层  相似文献   

16.
(一) 庆阳在甘肃省的东部,具有陝北明朗的地方色彩,肥沃的黄土高原,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西北粮仓之一,在文化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北部高原地带因长年累月的雨水向低洼处冲刷,积成了几条河流。庆阳寺沟石窟位于西峰鎮西北二十余公里处,涇河支流蒲河和茹河交汇点的东部。寺沟石窟就是由蒲河"寺沟門"而得名的。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通往鎮原的交通要道,  相似文献   

17.
香纸沟秋色     
香纸沟,贵阳名胜风景区。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增南"时,越国汪公率领的一支军队来到这里屯驻。为了祭祠军中阵亡的将士,在深谷山峦里修碾伐竹造纸做祭品,用香纸做香,"香纸沟"因此得名。600多年的历史沧桑,繁衍了香纸沟汉,布依、苗、彝4种民族。一代代筚路蓝缕,在沟峦叠谷中为后人留下了南静寺、方丈沟、造纸坊等名闻遐迩的文化宝藏,成为贵阳一颗天然纯净的"绿色宝石"。画家孙晓波《香纸沟秋色》钢笔画作品,犹似一幅古朴悠远的诗画,让人仿佛置身于香纸沟峰峦叠嶂、古寺梵音、沟壑蜿蜒、层林尽染、曲径通幽的景致之中。  相似文献   

18.
小而精确的知识分子导演伍迪·艾伦二十多年前的“性侵养女”事件,又有了新情节:以前妻米姬·法罗为首,当事人养女迪莲、米娅的儿子罗南自成一伙,伍迪·艾伦和养子摩西勉强算“否认”派.接下来就是大众纷纷站队,  相似文献   

19.
张宏彦 《考古》2016,(4):75-90,2
在对秦安大地湾和陇县原子头等遗址"史家类遗存"的内涵、分期与年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渭水流域"史家类遗存"的时空分布及其源流进行探讨,认为"史家类遗存"源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介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的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主要源自"史家类遗存",关中地区应是仰韶文化的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20.
<正>【吉隆沟令人心驰神往的古道】吉隆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所辖的吉隆县境内。严格地说,吉隆沟长度为93千米——从县城驻地宗嘎镇到热索村。吉隆,为藏语"舒适村""欢乐村"之意。吉隆之得名,传说是公元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时,大师一行途经吉隆沟(今吉隆镇一带),曾在此住了一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