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兰祥 《收藏家》2004,(3):60-60
2000年的一个秋日,笔者有幸于北京一家古玩市场购得一方吴昌硕刻铜墨盒。这是我收藏铜墨盒以来仅见的一方吴氏刻铜墨盒真品。此铜墨盒方形,边长12、高4厘米。优质白铜,制作精致。盒面刻一幅“松鹤”图。一双美丽的丹顶鹤玉立于松树之上,占据画面重心,形态可人;古松苍老矫健,朴茂雄伟,高耸入云;树旁一簇牡丹,叶茂花盛,栩栩如生。左上角篆书题“鹤庐”两个大字,又以坚劲的行草题写49个小字,说明此铜墨盒的刻制缘由与时间。右下角钤白  相似文献   

2.
施裕民 《收藏家》2003,(1):61-63
刻铜工艺产生于清朝的中晚期,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出现,并主要在文具、烟具上发挥,尤以铜质墨盒上铭刻最为常见。刻铜墨盒集质地、作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可谓气象万千,玩味无穷,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雅的收藏品味。一般意义上的刻铜墨盒,并不一定值  相似文献   

3.
刻铜墨盒     
高兰祥 《收藏家》2002,(4):26-28
墨盒这一文房用具,其肇始并不甚远,据赵汝珍编述的《古玩指南》记载,当始于清嘉、道之际。由于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的格调和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收藏兴趣。在铜墨盒上施刻铜艺术,首创于清同治秀才陈寅生。陈氏工书能画擅篆刻,在京都开设“万礼斋”,专营铜墨盒。他镌刻的铜墨盒独具艺术风格,深受文人学士的钟爱,当时就被视为艺术珍品,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在此后刻铜墨盒发展的一百多年里,许多良师名匠毕工穷智,制作出大量精美的铜墨盒供人们使用和欣赏。清末民初  相似文献   

4.
沈鹏 《收藏家》2006,(8):53-54
笔、墨、纸、砚通称“文房四宝”。传统的文人拥有精良的“四宝”是人生乐事。 时下,毛笔书写逐渐在日常生活中隐退.社会上对“文房四宝”的观念也起了变化。练习书法的人以墨汁代墨,当然前者比后者简便。我到过一些书画家的工作室.有墨汁.却没有墨。取消了墨锭,中国书画特有的“墨分五色”的审美趣味肯定会降低。“执笔如壮士,磨墨如病夫”的感髓,还有“非人磨墨,墨磨人”的体悟等等,都大为减退。  相似文献   

5.
<正> 2003年,有关单位在定州市兴华路北端施工中发现一件西汉时期的铜甗,后被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现简要介绍如下: 该铜甗通高31厘米,由甑、釜两部分组成,出土时釜套在甑里,修复后较完整。甑高9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8厘米,敞口,折  相似文献   

6.
说图     
《贵州文史丛刊》2013,(2):F0003-F0003
乡贤姚华的铜刻作品很多,他将书法、线描画刻在铜墨盒上,使之升格文玩,并为人们所关注。姚华在京时,与同古堂老板张樾丞相交甚洽,常为张樾丞提供镌刻画稿,自己也自画自刻。作品落款有“茫父”加尾印篆字“姚”;又有“姚华”,或加篆书“茫父”的尾印。据业内刻铜收藏专家考证,凡署“茫父”款的刻铜墨盒,是由姚华提供书画底稿,张樾丞刻制;凡署“姚华”款的,则是姚华亲手撰画刻铜。当时刻钢墨盒盛极一时,是文人墨客赏玩馈赠的佳品,因此,后世将姚华与陈寅生、张樾丞三人誉为“近代刻铜三大家”。  相似文献   

7.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的确,古蜀人来自何方?如何进入成都平原?何时建都立国?它的政治面貌、经济规模、宗教化的情况怎样?与包括中原殷人在内的四邻关系如何?……这一连串的历史化之谜,在旧时人们眼里,同直上天际、云遮雾障的古蜀道一样,是神异诡谲,不可捉摸的。  相似文献   

8.
王春元 《收藏家》2006,(11):43-48
代表根底深厚的宗法礼仪的青铜文化,存续三千年之后,在明代永乐一朝结束。取而代之的合金铜,宣德皇帝赞之“色若阳迈”,意思是色泽若一缕灿烂阳光掠过。朝廷用之铸造佛像,四照玲珑地使末法时代的佛教,映出惊世骇俗的光芒。1406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五世活佛哈立嘛朝觐永乐,此后,西藏、青海的高僧大德相继并驷入京。在奉天殿上,永乐一一封号授官,“施”之镌有“大明永乐年施”刻款的铜铸佛像和法器。随着受封的法王、国师、西天佛子,将“大明永乐年施”的佛像于梵宇庙堂供奉,整个雪域高原的僧俗拜倒在这位“当世如来”的膝前。300年后的一天…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为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前37年(汉建昭二年)建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经历七百余年。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高句丽时期的青铜容器、兵器、青铜铃等多种类型的器物。对于高句丽铜器、青铜器展开了一系列器物类型学的考证。而高句丽人是否拥有独立的铜冶炼以及加工的能力,一直是考古学家和冶金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科技手段揭示冶铸遗物及铜器、青铜器的内涵,对于探讨高句丽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及高句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平凉市博物馆藏一件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其纹饰华丽繁缛,制作工艺精湛细腻,在甘肃省范围内比较少有。其华丽的装饰纹饰反映出了东汉图谶信仰盛行,精湛的制作工艺是东汉青铜冶炼技术的杰出代表。它的出土对研究青铜樽的名称、器型、发展、用途,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地区出土较多时代相当于商时期至汉代的青铜鸡。其中三星堆2号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公鸡形似家鸡,它与象征太阳的青铜鸟等共出,可能用以表现鸡鸣日出。其他青铜鸡多为杖首,或许也与鸡能报晓计时有关。考察这些青铜鸡的形态和出土背景、认识家鸡的动物习性与相关文化现象,或有助于判别此类人工制品所表现的种属并丰富家养动物的辨别标准。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基本都有自己控制着的铜料来源地,中原诸国均想尽一切办法开发自己本土的铜矿以储备战略资源。本土内铜矿资源缺乏的诸侯国会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通过和平或暴力手段从境外获取铜料。文章从科技考古的角度,试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各国的铜料来源地作简单探究。  相似文献   

13.
南阳汉代铜舟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一件南阳汉代铜舟进行科学分析,认为其在合金技术、锻造技术、热处理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等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技术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4.
1998年王克林在《华夏考古》第3期上发表了《骑马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缘起》一文。文中把鄂尔多斯地区采集的一种小型铜饰(图一,2)称为“骑马武士铜饰”、“青铜骑马造像”,同时把宁夏西吉县玉桥村采集的一件同类铜饰(图一,4)也称为“铜人骑马饰”。他认为,鄂尔多斯的这种  相似文献   

15.
一、金沙小铜人像出土 2001年在成都金沙遗址梅苑发现的一件青铜人像,通高19.6厘米。由于铜人站立在叉形的插座上,实际上高仅仅14.6厘米,只有铅笔那么长。铜人有着与三星堆众多铜人相同的手势,两臂抬至胸前,夸大的手掌圈成溜圆的环,于是成为两处遗址存在着化连续性的证据。这一铜人的服饰,与三星堆铜人也有共同之处。但是三星堆铜人尺寸都比较大,这一铜人却相当小,在功能上定有较大差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坐落在我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誉的安徽省铜陵市,临江近海,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1949年12月,中央决定恢复建设铜陵有色,1952年6月正式投产,是新中国最早建设起来的铜工业基地,中国铜工业的摇篮。经过6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以有色金属(地质、采矿、选矿、铜铅  相似文献   

17.
铜铙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较多,类型也很复杂。关于南方铜铙的年代,最早的一般断为商代,晚的为西周,也有一律断为春秋者。笔者认  相似文献   

18.
么彬 《文物》2022,(1):62-64+2
铜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也有学者认为铜爵属于温酒器。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出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通行至西周时期。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常见、最典型的酒器,是当时作为身份等级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物。淄博市博物馆收藏有四件带有铭文的铜爵,现介绍如下。爵1件。1984年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居民捐赠,具体出土地点不详。  相似文献   

19.
选择钱币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阶段的钱币样品,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检测分析钱币的金相结构及合金成分。检测数据揭示,各历史时期钱币合金的性质与化学方法检测的同一样品的合金成分比较吻合。齐刀币早期阶段含锡量较高,晚期阶段含铅量远高于含锡量,并且成分比较稳定,表明当时已有统一的规范。黄铜合金货币的合金成分随着时代的递增发生明显的变化,由锡黄铜向无锡黄铜转化,含铅量呈下降趋势,含锌量呈增加趋势,组织形态由a相黄铜转化为a B两相黄铜,由此完成了由铜-铅-锡青铜向黄铜乃至成熟黄铜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工朝,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正如宋代学家苏东坡所说:“君了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而唐代的青铜佛教造像,就是这枝娇艳的奇葩。唐代青铜佛教造像不仅在题材内容、造型装饰、工艺技法上都有所突破、台所创新,在铸造技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