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几座代表性的古代建筑类博物馆和现代建筑类博物馆在建筑环境美学、风格、内涵、寓意等方面的述评,揭示不同类型博物馆在体现博物馆文化、发挥博物馆功能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指出中国特色博物馆事业应当具有兼容并蓄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末关野贞、伊东忠太等日本学者开始研究东亚美术史以来,在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探索下,日本古代建筑直接或间接受中国古代建筑影响而发展演变的观点,已成为中、日两国学术界的共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古代建筑扶壁棋形制的流变,可以揭示不同时期中、日古代建筑的具体渊源关系,以微观窥全局之一斑,补证既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民族标识,是中华文明、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体系完整,以独特的木结构体系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本文通过建筑实例比照分析,浅释13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对欧洲建筑及造园影响的范围及深度。虽19世纪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建筑文化进入缓慢,甚至停滞发展阶段,中国先进、西方落后的历史渐变,但文化基因仍蓄势强劲。认真回顾和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增强、坚定文化信念。  相似文献   

4.
焦山古炮台夯土成分分析及建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夯土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现今许多古代建筑的夯土成分、配比及制作工艺已基本失传,夯土的力学性能取决于夯土成分、夯筑方法等,是夯土的重要性能。研究古代建筑夯土成分及性能对于我国古代夯土建筑保护和古代夯土技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工作以焦山古炮台夯土为研究对象,使用传统配制和夯筑工艺,在水分控制、糯米汁制作等方面取得一些经验,通过力学性能对比分析、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认为4:3:3仿制夯土的各项指标与焦山炮台古代夯土最为接近,可看作古代夯土近似配比。在此配比下模拟传统夯筑工艺,应用于焦山古炮台修复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赵鑫 《神州》2013,(3):217-217
从古以来,风水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环境选址、设计、营造的基本依据、规范和指导思想,它对于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在概述中国风水和环境艺术内涵的基础上,主要从风水对环境艺术影响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风水与环境艺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邹林 《北方文物》2022,(3):60-68+100
柱础石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构件,是多样化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的重要载体。以西安、洛阳唐代宫廷遗址出土的石柱础为实物资料,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对唐代宫廷建筑的石柱础进行了形制、质地的分类,进而对其使用功能、等级等问题进行探讨,试图从一个细微的角度来深刻认识中国唐代宫廷建筑的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7.
了解古代建筑中的色彩美学○施未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既有巧妙的框架结构、庭园式的组群布局、富有装饰性的屋顶,又有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就色彩而言,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并善于运用色彩,这个特点是与我国建筑的木结构体...  相似文献   

8.
耿庆刚 《文博》2012,(2):17-22
汉代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高峰,由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等反映的汉代民居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建筑类型、结构形式、建筑各部等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几乎均已具备,因此,我国古代的各种类型民居,在汉代已基本成熟且已定型院落布局、结构同样如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汉画像砖石、壁画中的院落形象、院落模型明器以及院落遗址等进行整理,对其结构、布局进行分析,探讨其特征及主要构成部分空间位置关系,并结合文献对其反映的社会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琉璃作为建筑装饰材料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特色,使中国古代建筑辉煌灿烂,流光异彩,别具一格,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的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被古陶瓷界和古建筑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外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限于资料,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佛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的往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中日文化交流反映在古代建筑上,当以日本奈良招提寺最为典型。研究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古建彩画的保护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装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工艺及材料的载体,对彩画的保护修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工作从彩画理化性能、传统工艺及材料、保护修复方法等几方面系统地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彩画保护研究进展,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重点将是在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彩画保护修复体系为目标指导下,开展相应保护技术规范的研究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维修古代建筑不宜使用水泥之管见赵满仓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建筑的技术、技巧和经验,千百年来不断地为人们所继承和借鉴,这些经验,对我们现在进行古代建筑维修仍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因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主要是以木为柱,以土为墙,而这两种材料都是易潮、畏潮之物,所以古代建筑很注重防潮。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古代工匠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潮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积淀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防潮措施比较系统,有防御天上雨水、空气中潮气和地  相似文献   

14.
从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及考古发掘的古代建筑的遗迹中,可以看到不少重要建筑大多建在或自然形成的或加工筑造的“高台”之上。加之建筑周围辽阔的空间,使建筑形成一种雄伟的气势,甚至带有威严的气氛。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台”亦是在长期的建筑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建筑具有久远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宅第和园林等建筑物,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和形式,逐步形成了一些各有特点的、有着比较固定制式的类型,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厅、堂、楼、阁、亭、榭、轩、馆,被中外建筑学家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八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座极其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国的古代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彩华章。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是世界历史文化极其宝贵的遗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一建筑作为人类将自然界改造得符合自己需要的一项重大创造,最早并没有形式美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越来越明确的分工,建筑便也越来越明显地具有了美观的因素。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曾经指出,建筑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所以,建筑就成为一种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并重的结合体。尤其是…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正>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张剑葳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定价:280元。中国古代建筑"五材并用"。其中,金属相对其他材料比较特殊,金属建筑的数量也相对较少。金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一类,其形式、技术、物质、艺术,以及蕴含的象征、文化、社会意义,都使其成为以材料视角切入建筑学、建筑史学研究的必要课题。本书展现了此项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以创新性成果为目标的探索工作。作者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实地考察了现存全部可考的50余处金属建筑实例,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金属建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第二版)傅熹年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定价158元。分为上、下册,上册为论文,下册为图册,配有274幅严谨、准确、精美的插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的系统研究,发现并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确有一套规划设计原则、方法和艺术构图规律"。这些规律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发展完善,正是由于有这些原则、方法和规律控制,中国古代建筑才能  相似文献   

19.
杜钢梅  顾文玲  吴宏彬 《神州》2011,(3X):19-20,22
李渔作为“文人系之建筑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建筑装饰思想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重视环境;尊重个性,重在创新;强调实用与空间相宜;尚平淡雅致,忌奢华等诸方面。李渔的建筑装饰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意识和情趣在建筑装饰上的集中反映,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思想的发扬和光大,它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艳蓉  杜平 《文物世界》2005,(5):111-112,107
塔并非中国固有之建筑,它是于东汉初期由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的。古印度文称之为堵波、浮图、浮屠、佛图等,译成中文称作塔或塔婆。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塔。中国的塔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它们特殊的形制既体现了人们对佛的尊崇,又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更综合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建筑美学、雕塑美学、绘画美学、图案美学、书法美学、地震学、力学、几何学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载体。其中几何学是构成任何建筑的基础,它是研究空间图形的现状、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