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雨月     
我爱听雨,也爱看月,自然是在心情舒朗的时候. 记得2012年4月上庐山,住在山高处牯岭的一座小楼里.雨云低压檐际,四周松竹葱郁,远处一片迷蒙.云隙偶然露出乌黑的山影,转眼又不见了.当天夜里就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来.  相似文献   

2.
在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村外溪山如画,松竹成海,鸟语花香;村内座座小楼粉墙黛瓦,游人开窗揽绿临溪品茶,或者在青山翠谷之间寻找太湖之源,好不惬意。这个500多人的山村,早在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就超过8000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山村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瞩目,国际示范林网络组织官员考察后认定这里是国际示范林的示范点。  相似文献   

3.
纪念邵子南感言□萧刚勇松竹耐岁,梅信传春。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际,中共资阳市委、资阳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纪念著名作家邵子南诞辰80周年暨设立资阳市邵子南文艺奖”座谈会。我代表百万资阳人民向光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邵子南夫...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文/江君谟金秋十月,在红叶满山的栖霞山东麓的一片松竹丛中,默默长眠着一位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先生,屈指算来,他逝世已整33载,今年适值他诞辰一百周年。黄先生是江苏仪征十二圩人,上世纪末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当时内忧外患迭起,民族危机四伏...  相似文献   

5.
仇家倞 《古今谈》2004,(3):15-17
沿着灵隐西侧蜿蜒曲折的石阶山径而上,透过松竹古木,可隐隐地窥见韬光山麓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一百余座坟茔,这就是二十世纪初期杭州丝绸业巨擘蒋氏家族的“族葬”墓地。蒋海筹生前不惜重资,把兄弟、子、孙、曾孙、玄孙的寿圹依辈份长幼按次排列,预筑在此地,名为“五代坟”。  相似文献   

6.
母亲:褚云工作单位:南京广电集团女儿:徐梓芸,2003年2月13日,南农大幼儿园托班我是一个拥有3岁女儿的年轻妈妈,因为我年轻,所以,我体验着大多数同龄人体验不到的幸福。当二十六七岁的同龄人还在忙着寻找爱情,安置小窝的时候,我已经能和老公一起拉着女儿的小手漫步在东郊的林阴道上,享受着为人母的幸福和惬意。因为我是个年轻的妈妈,所以我享受着大多数母亲享受不到的青春和活力。可以和女儿穿一样的漂亮衣服,梳一样的漂亮发型,背一样可爱的包包,还可以向女儿撒个娇,让女儿依着我这个小妈妈。因为我拥有女儿,所以我可以把作为女人的幸福和快…  相似文献   

7.
王一舟 《南京史志》2014,(10):22-22
又过了一年。现在已是初二的我,还总把年级写咸“初一”。是啊,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谁能习惯呢?仿佛就在几天前,我还在游府西街小学的“国际部”里奔跑,等着同学来找。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英扎来拉萨已经21年了。俊黑的脸庞,浓眉大眼,挺挺的鼻梁,棱角分明的嘴唇,洁白整齐的牙齿,典型的尼泊尔人。当英扎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还在左顾右盼地寻找着翻译,当他用非常流利的藏语向我问好时,我一时愣了起来。英扎礼貌地请我走到吉曲饭店里面,举目望去院子里一片绿意葱葱,周围种植着很多树木绿植,几张闲适  相似文献   

9.
拍摄喀喇昆仑冰川和乔戈里峰是我多年的愿望。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四次进出喀喇昆仑腹地进行专题采访,苍茫雄伟的山脉,叠印着高原驼帮的身影,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时至今日,那叮当的驼铃还会不时在心中响起。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1999,(10)
在我的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目击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已经是五十年过去了,可是一切却依然历历在目。我第一次到北京,是在1949年9月2日。那时,北京和平解放已经八个月,然而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军队还在南方一些地方负隅顽抗,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所以,我从香港来,还得坐悬挂着外国旗帜的轮船,通过可能遭到袭击的台湾海峡,然后在青岛登岸,乘火车抵达这里。当时,这里还叫北平,火车站也还在前门,就是现在的“铁  相似文献   

11.
张帆 《纵横》2009,(8):57-59
2009年7月2日下午,我们的老领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四位创始人之一、著名话剧导演艺术家、只比中国话剧小七岁的欧阳山尊平静地离开了我们,然而我总感觉他并没有走,他那高大的身躯似乎仍站在我的面前,我还在仰望着他那慈祥的面容。因为不久前,我们北京人艺的同志到医院看望他的时候,他还在关心着今年建国60年大庆的剧院计划上演什么戏。他也曾对我说:“你写的(关于北京人艺的)书,我看了,里面还有一些不够细致、不够准确的地方。”我伏到他的耳边说:“好,等您出了院,我一定登门求教。”我这样讲,绝非出于安慰,  相似文献   

12.
江南名城无锡郊外的惠山上,宋代著名词人、文学家秦观的墓道早就修整一新,松竹环绕、花草点缀,成为太湖畔惠山风景区一处人文景点。秦观墓曾长期湮没无闻,它被发现是在24年前……1982年深秋的一天下午,著名的美籍华裔记者秦家骢与姐姐秦家英在惠山山麓丛林中寻寻觅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高祖秦观的墓。那荒  相似文献   

13.
潘军自叙     
潘军 《江淮文史》2001,(4):128-136
我于1957年11月28日的黄昏来到这个世界。出生地是安徽怀宁县的石牌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这儿属于皖西南。我母亲生我时还不足20岁,所以与其说是痛苦,还不如说是害怕。一旦脐带被接生婆绞断,她就慌着让外婆用一块布把我兜走了。那个时候,我父亲正在远离县城几十里地的农场劳教,据说他得知他年轻的妻子顺利产下一子时,  相似文献   

14.
哀乐声中,我凝视躺在遗体告别仪式中的杜松竹同志,晚期胃癌折磨得瘦骨嶙峋,完全变了形……这就是年近耄耋仍然活跃在贵州史坛的杜老吗?不!不应是这样。这与脑海中那位满面红光,身着短裤,奔忙于市内、省内、海峡两岸,为宣传贵州而勤奋写作的杜老,是多么的不协调。杜老是累病的,是强烈的事业心耽误了治疗的。多好的一位同志走了!从80年代起,我就与杜老相识。十多年来,他为《贵阳文史资料选辑》和《贵阳文史》撰写了近百篇质量很高的稿件。他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在近现代史的花圃里到处奔忙,采集花粉酿成蜜。他把贵州过去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大事,把贵州有建树的志士仁人和光辉业绩记录下来,传诸后世,结下了丰  相似文献   

15.
麦積山石窟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它位于秦岭西段的北麓,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站车三十公里,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古称“秦地林泉之冠”。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和1995年我先后两次率团访问波兰(其中一次还访问了阿尔巴尼亚)。这里我主要谈谈第一次访问波兰的观感。当时波兰这个国家正经历着和平演变的历程,访波期间又正值东欧巨变之时。在那特殊年代,身临其境,自有一翻特殊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正>我在档案馆工作了20多年,2002年被调到史志办。从档案馆到史志办,我实现了由档案管理者到利用者角色的转换,也使我第一次从利用者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档案管理工作。在两年的档案利用中我感到,档案管理还存在着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现将我的几点感受书于此,与档案界的新、老朋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兄弟情,仅3字相连,却包含了很多。2012年12月6日深夜3点20分,是我60多年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在北京309医院的胸外科病房里,我最爱的同胞兄弟德顺走过了他55年的生命历程,永远离开了我们。站在冰冷的走廊里,我呆若木鸡,浑身僵冷,两眼发直——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他走之前的两三个小时,陪床的小邢还在给他做按摩;他还不顾病痛,和我说着话。他是抱着一丝希望从结核病房  相似文献   

19.
正在纪念景颇文创制124周年之际,我很高兴地回顾从1953年开始学习景颇文至1992年退休,40年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其中,有21年被错打成现行反革命、右派,即便在逆境中我也没有完全忘记景颇文,不仅一直保留着中央民族学院的景颇文讲义,20世纪70年代我在文山州农场劳动时还订阅德宏州出版的景颇文  相似文献   

20.
父亲生前写给我的信本来就不多,有的还在十年动乱中散失了,然而有两封信却一直被我珍藏着。这两封信都是他老人家在"文化大革命"身处逆境时写给我的——一封于1970年寄自南昌,另一封于1973寄自北京。和父亲相隔两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