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传教士施约瑟组建的圣约翰大学在中国首创校训——“LightandTruth”(光与真理)。随后“校训”一词从日本传入,各式风格迥异的校训伴随民国时期的办学热潮而呈百花齐放之态。  相似文献   

2.
王光荣 《百年潮》2004,(9):32-38
抗战时期,随着日军战俘的日益增多,八路军总部在延安创办了一所日军战俘学校,校长由1940年春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人野坂参三(化名冈野进,中国名字叫林哲)担任.教员由从延安各界调来的精通日语的人员和较早转变思想的日军战俘如吉积清、川田好长、杉本一夫等担任.校址就在延安宝塔山上.1941年5月,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亲笔题词祝贺:"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根据毛泽东的这个倡导,学校制定了"和平、正义、友爱、劳动、实践"的十字校训.  相似文献   

3.
巴永贵 《丝绸之路》2009,(14):39-42
校训是大学组织文化的集中体现,校训从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三个方面体现了大学组织文化。由于中西方大学传统文化底蕴的差异,校训也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走犬"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它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广义上的"走犬"应泛指打猎活动,猎狗自然是不可少的,然而在传统社会的日常语言中,"走犬"一词的真实内涵并不在于有没有猎狗的参与,而在于"打猎"这种活动的本身。在中国古代,"走犬"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文化内涵的传统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由毛泽东兼任校长,彭真是副校长。 一次,彭真问毛泽东:“人家的学校都有个校训,我们党校要个什么样的校训啊?”  相似文献   

6.
近代上海词人及词籍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柏岭 《文献》2004,(4):181-192
最近,王元化先生任名誉主编,胡晓明先生任主编的"近代上海文学系年丛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按诗、词、散文、戏曲分出四本.笔者在编著《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时,遵循系时系地原则,以发生在上海地区的词学活动为整理对象.其中考释了沪上部分词人生卒年以及主要词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校训,既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自《易经》,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贵阳清华中学在面对运动场的旗杆底座镌刻着8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学校的校训。清华中学的这个校训是秉承清华大学的校训而来的。贵阳清华中学于1938年5月1日在贵阳龙泉街复圣祠创办。当时正值抗  相似文献   

8.
漫话     
"最后的坦诚。"——在复旦大学毕业典礼后,两名男生在深夜校园里展开"裸奔",并手持"复旦,最后的坦诚"字样条幅在校门、校训墙等处摆姿势拍照。多张赤裸裸的照片被上传到复旦BBS,即刻在网络上如病毒般传播开,引发网友对"复旦裸奔男"的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历来对"吐蕃"一词的语源和读音很感兴趣,尤其是史学家、语言学家的探讨,自古以来就持续不断.最新版本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规定:"吐蕃"一词读音定为"T(u)bō".这使"吐蕃"一词的规范读音问题有了定论.本文针对吐蕃"一词读音问题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的进行了梳理,对"吐蕃"的"蕃"应当定音为bō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时尚的历史     
生活在任何时代的人们,无不有追求时尚的要求与权利。这显然与生活的本来意义相生相伴。在传统社会中,当然也会出现一时大众共同追求的东西,并具有通行、逐时之类的含义,随之也就有了"时方""时彦""时食""时货""时新""时样""时髦"这样的说法。不过,上面的诸多称谓,观其大概的意义,仅有"时新""时样""时髦"三词,与后来所谓的时尚有所关涉。如"时新"一词,总体上是指应时的新异物品。这一词既可指应时的新异食  相似文献   

11.
曹寅少时被称为"神童",及长又有"绣虎"之誉,是清初文坛上非常活跃的旗人作家,他的诗词曲皆有佳作.其词"丘壑随天"追求自然真实的意境,又精雕细琢,倚声按谱,尽显词家本色.本文从曹寅词的风格特色和词艺特点两个方面,对曹寅之词进行了论析,从中亦可领略清初八旗词坛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辩名析理"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玄学家们解释经典的方法之一,也是魏晋时期玄学文论通用的方法之一。"辩名析理"一词出自郭象《庄子注.天下》篇,是一种抽象思维方法,由冯友兰在其《新原道》一书《玄学》一章中正式提出。对各种经典的注释方法数不胜数,也往往依各家各派之不同思想,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我们今天把中国历史上对经典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05,(1):76-76
与中国大学校训相类似,西方大学校训所体现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服务社会这两点上,主题鲜明。  相似文献   

14.
"迷信"一词的含义,依据《辞海·迷信》辞条的解释,是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迷信,它的确是与科学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但我们在长期的反迷信宣传教育中,通常在"迷信"二字之前加上"封建"一词,不仅令人费解,也使人感到"迷信"一词的义旨非常狭窄.  相似文献   

15.
同源词内部是由词群构成的,词群与词群之间音义是对应的,因此,语音对应性是同源词判定的一个标准,语音对应,不仅对系联和验证同源词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探求词的本义有积极意义。"周"、"堂"同源的证明,可以为语音对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6.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传统与现代语言学的义素分析法、语义场理论、语境理论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敦煌文献"中奴婢称谓词之词义、词形、词变、词用等四个面向进行归纳、分析与诠释,俾能清楚呈现其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传统史学的"实录"一词,始见汉代扬雄《法言·重黎》。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复引此词。自班固之后,"实录"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叙史及议史中广为出现。不过,"实录"一词虽始见于汉代,然而"实录"思想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有其形成的过程。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出讨论。一扬雄《法言·重黎》谈及司马迁时有文:"太史迁,曰: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曰:"然自刘  相似文献   

19.
正周诒春(1883-1958,安徽人,曾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可能不如梅贻琦等清华校长有名,但提起由他亲自拟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由他亲自规划督造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却无人不知,他对于清华的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2008,(2):34
"足下"一词是表示对同辈、朋友的尊称,意思相当于"您"。"足下"这个词出于一个典故,见刘敬叔《异苑》卷十: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由秦送回。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