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的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胡总书记还说:“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各民族只有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和创造活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梁代生 《攀登》2007,26(4):5-7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党内和谐不断促进民族地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罗俊芳 《沧桑》2009,(1):49-5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而红色资源开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诸多价值:红色资源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培育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红色资源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实践体验式教育的天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与实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桂霞 《攀登》2009,28(5):59-62
民族关系具有民族性,也具有社会性。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属性。本文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涵特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利益原则、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格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实现的形式以及党和国家实施的政策、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旗帜,也是民族关系和谐保障的社会制度选择,这是符合国情和时代的选择,也是共产党人在多民族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战略选择。对于多民族社会而言,民族关系和谐保障除制度选择的正确性外,没有科学的发展过程也难以实现,因此,在推进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中还应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只有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社会条件下,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媛媛 《攀登》2007,26(5):87-88
文章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下观点: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基点;和谐文化建设不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简单重复,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处理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关系中构建和谐文化;只有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整个社会才有可能和谐;和谐的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保广文 《攀登》2005,24(12):68-70
奠定构建和谐青海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和谐,靠发展;处理好宗教问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靠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靠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靠发展。总之,我们只有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青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吴楠 《攀登》2011,30(2):46-50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把个人与社会从血缘、地缘或职缘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各自发展的主体,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创建契约型文化,实现从身份向契约的转变,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我国足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处理好民族关系决定着多民族国家的兴衰安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也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建立起以法律调节为核心的民族关系调节体系,为进一步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为促进新时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浅析和谐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孙懿 《满族研究》2007,(4):13-20
本文认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牢固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以及现实需要,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民族地区内部社会、自然等众多方面因素的和谐,也包括了民族地区和国家、我国其他地区,以及民族地区之间关系的和谐。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分布广泛,且各具不同的特点,因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难以用一种或几种发展模式去进行规范,但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问题:既要重视民族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特殊的多民族分布的特点,同时也不能够过于强调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来保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无从谈起;干部队伍建设是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才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但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带来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需要其他因素的积极配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对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和谐的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谦 《满族研究》2006,(1):28-33
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作用、影响的关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努力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关于"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旋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只有巩固和发展这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晚年一篇辉煌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也包含了他的政治和谐发展观。毛泽东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政治和谐发展观: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和睦;协调党派间的关系,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革命和反革命问题,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高度重视党内是非问题,保证党自身的团结;深化中国和外国关系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民族理论的视角,提出了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就不可能构建全社会和谐的命题.分析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目标的一致性和过程的互动性,阐述了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的法律保障和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7.
桑杰 《攀登》2008,27(1):9-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构成了我们党和谐民族观的核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倡导并树立社会主义的和谐民族观。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现代整个社会的永恒主题。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状况,探究科学发展观的民族意义,可以从总体上为把握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提供全局性和时代性意义。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核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蕴含的民族意义。即,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本质特性的集中反映:民族地区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完整体现:关注公平和正义,重视少数民族发展权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取向的终极要求:追求民族关系的和谐共生和民族问题的和谐运行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实践映象。  相似文献   

19.
马建武 《攀登》2008,27(3):72-74
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新的战略部署。十七大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为此,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快青海民族文化建设的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即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