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了一纸《马关条约》,其中的一款,将台湾永远割让给日本。自后,宝岛与祖国分离,在中国版图上“失踪”了整整半个世纪!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马关之耻终于洗雪。本文回顾叙述的,正是这痛快人心、令人扬眉吐气的台湾光复经过。国民政府公告收回台湾立场日本强行割占台湾后,清廷也好,历届民国政府也好,均因国敝民穷兵弱而莫敢言收回台湾。卢沟桥事变起,全面抗战军兴,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的国民政府,让国人看到了收复台湾的希望之…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与台湾收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推行殖民统治。蒋介石青年时代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理念,关注台湾问题。国民政府建立后,他屈从于日本占领台湾的现状,设立台北领事馆,加强大陆与台湾的民间联系。在抗日战争中,他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美英承诺在日本战败后将台湾归还中国。成立台湾资源调查委员会,筹划收复台湾的具体工作。1945年10月,国民政府收复台湾。蒋介石在收复台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大陆台湾研究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推行殖民统治,引起大陆地方人士及爱国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设法赴台,了解台湾近代化的进程,俾益于地方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台北设领事馆,海峡两岸的交流得以加强,大陆有关方面拓展了对日据下台湾社会的研究,特别是福建省政府对台湾的大规模考察,荻得丰富的感性认知。抗日战争爆发后,围绕收复台湾,国民政府成立台调会,加强对台湾的研究,翻译、编辑出版多种资料,制订接收计划,为中国于1945年10月收复台湾做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民国档案》2006,(1):34-36
1942年初,台湾革命同盟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张邦杰将所拟收复台湾五项意见呈交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院对此相当重视,交相关部门核复后逐条予以批示.  相似文献   

5.
《民国档案》2006,(1):34-36
1942年初,台湾革命同盟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张邦杰将所拟收复台湾五项意见呈交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院对此相当重视,交相关部门核复后逐条予以批示。  相似文献   

6.
济南惨案发生之后 ,上海等地各种反日会组织的成立及其反日运动都是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指导下进行的。根据日方要求 ,国民政府下达的“取缔排日令” ,并不具有全面禁止反日运动的强有力的管制力。国民政府的基本立场不在于反对和管制反日运动本身 ,它反对的是“超越管制力的反日运动”。国民政府对反日运动的立场是国民党政权成为实际统治势力以后所经历的一个保守化过程。从这一点讲 ,国民革命作为社会革命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日本虽借《马关条约》侵占了台湾,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收复台湾。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将对日清算追溯到1895年,反对战后国际共管台湾。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负责台湾军事与行政的接收。1945年10月25日,陈仪以台湾省警备总司令接受驻台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投降,以台湾省行政公署长官名义接管台湾土地、人民等,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美国主导下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对海峡两岸不构成法律约束,"台湾地位未定论"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与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1939年2月,台湾革命领袖李友邦将军在浙江金华创建了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这是一支台湾人民在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斗争的革命队伍,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这一光荣使命而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9.
持久的抗日战争,从空间上将中国界分为沦陷区、大后方和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战争对沦陷区和大后方两区域民众的社会地位、自我认识,以及看待彼此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抗战结束后,在复员与接收背景下,伴随着国民政府在关涉收复区人切身利益的政策上的失位和举措不公的惩奸运动,复员人员与收复区民众之间发生普遍冲突,并泛化到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对立。本应是举国欢庆胜利,收复区民众却发现自身因曾被敌伪统治,成为不具备享受胜利资格的“他者”,身份认同处于一种缺失状态。战后在上海社会中盛行的有关“上海人”与“重庆人”的讨论,即反映了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0.
正二战时,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盟国首脑会议,发布《开罗宣言》,临近胜利时又发布《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将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包括南沙群岛归还中国。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恢复了对大陆地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曾经奴役的"满洲国"——东北地区的主权和行政,收复台湾,设立台湾省,并命台湾省先派船巡视南海诸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携周佛海等人由重庆出逃河内,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的诱降声明,发表“和平建议”,公开背弃国民政府,以后又与日本签订“密约”出卖中国利权,至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傀儡,彻底走到了民族敌人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12.
晚年蒋介石的最大罪行,是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阻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解放,造成台湾与大陆长达数十年的分离.其最大的功绩,是在“反共复国”口号下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使台独势力受到镇压和限制.蒋介石于1949年年末逃到台湾之时,国民党军队尚占有沿海一些省份和海南、一江山、大陈、舟山等沿海诸岛.他一再高喊“反共复国”,要求向大陆反攻,但所占省份和沿海诸岛却在一个一个地丢失,为人民军队收复.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4月16日夜登陆海南岛,至30日全岛解放,又于5月19日攻占了舟山群岛.1955年1月18日下午2时29分,解放军登上一江山岛,至19日2时前占领了该岛.因105榴弹炮在一江山岛就可控制大陈岛,蒋介石只好接受美国军方的建议,于2月8日从大陈岛撤军.经1958年解放军对金门的“八·二三”炮战之后,蒋介石在1959年元旦文告中,被迫放弃“武力反攻大陆”的口号.解放军单日对金门打炮的打法,直到1979年元  相似文献   

13.
台湾行政区划地名中采用中国大陆地名源自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郑成功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建立反清复明根据地,率军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建立政权,从事开发建设。由于离乡背井,郑成功十分怀念大陆家乡.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光复,不仅仅要在政治上使之重新归入中国的行政版图,同时亦要在民族思想、语言和文字书写方式上重新“再中国化”.南京国民政府在台湾所开展的国语运动,即是要通过中国语文的“复员”而达到“去日本化”和重塑“国民”的目的.台省国语运动的开展,推进了战后台湾的文化重建和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这一运动亦是国民政府加强自身在台湾的统治力和控制民众思想的重要策略.这一时期的国语运动受台湾时局影响较大,与此同时,这场运动的起伏变化亦反映了光复初期台湾政治和社会心理的复杂面相,并对现代台湾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修毅  黄奕潆 《纵横》2012,(11):46-48
2012年4月1日,前“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生前手稿、函电等珍贵情报史料59卷,正式由台湾“军情局”授权台湾“国史馆”解密公开,其中多数是首度曝光的第一手情报资料。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经过积极谋划,克服诸多困难,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南海诸岛主权,派兵进驻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时称团沙群岛)。除了建立东沙和武德二岛气象台外,国民政府还派技术人员对诸岛屿进行测量、命名,绘制出《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以及各群岛地图,用11根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疆范围,并于1947年12月1日公之于世。在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的过程中,美英政府实际上采取了默认政策。中国收复南海诸岛主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和同盟国赋予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依据战后国际秩序所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2012年4月1日,前“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生前手稿、函电等珍贵情报史料59卷,正式由台湾“军情局”授权台湾“国史馆”解密公开,其中多数是首度曝光的第一手情报资料。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经过积极谋划,克服诸多困难,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南海诸岛主权,派兵进驻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时称团沙群岛)。除了建立东沙和武德二岛气象台外,国民政府还派技术人员对诸岛屿进行测量、命名,绘制出《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以及各群岛地图,用11根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疆范围,并于1947年12月1日公之于世。在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的过程中,美英政府实际上采取了默认政策。中国收复南海诸岛主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和同盟国赋予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依据战后国际秩序所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公元1662年二月,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地台湾.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也就是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多.其实,研究郑成功复台的动机,有助于对他作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及相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发表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迁居台湾的客家人是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名将刘国轩及其部属。而影响较大的是台湾南部的“六堆客家”。所谓六堆,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划,而是同一语言、风俗习惯的客家人的居住区域,起源于守卫乡土的义兵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