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之珍与“目连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敬业 《江淮文史》2004,(6):141-148
目连戏是一部宗教剧,它源自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又称目犍连,或作大目乾连、大目犍连、摩诃目犍连等,在释迦牟尼最杰出的十大弟子中排名第二,佛经《目连因缘功德经》、  相似文献   

2.
关于丝绸之路上西域佛教戏剧的情况,很少有人涉笔,历代文献亦不见详载。有关中国戏曲起源多有争议,但大多数人定为宋元时期,这与他们不熟悉西域历史有一定关系。研讨西域佛教戏剧,可以从张骞出使西域与《摩诃兜勒》曲、丝绸之路上佛教节日中的戏剧活动、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和《舍利弗传》与目连戏等方面着手。从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来看,任半塘先生认为中国戏曲源于唐代,其设想并不是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09,(1):34-35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像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4.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像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5.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一是初唐以来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圣者而被广为崇信,佛骨舍利建立了唐土信者和佛祖之间的直接联系;二是通过奉迎和供奉、瘗埋舍利表明帝王与佛陀之间的继承关系;三是唐代从对舍利塔的礼拜变为对舍利真身和舍利塔的双重礼拜。以法门寺舍利为中心的供奉活动由开启、供奉、瘞埋三个环节组成。舍利供奉高级化、公开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导致了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舍利瘞埋主要依据涅槃类经典,在瘞埋空间中体现释迦牟尼涅槃后遗体到舍利的过程和佛教的宇宙图像。瘞埋舍利时在地宫内外有僧俗信众参加的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6.
于波 《沧桑》2004,(Z1)
塔,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公元前5、6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火化后的遗体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舍利子,弟子们就修建了用于保存和埋葬释迦牟尼“舍利”的一种半圆球形状的坟墓,也就是今日所说的塔。所以,也将塔叫做佛塔。后来凡是有名分而“德行”又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遗骸大多建墓塔放置。古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藏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7.
漫谈佛舍利     
孟君 《收藏家》2015,(3):69-74
舍利,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设立罗"、"室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经典《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佛教原来特指佛祖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透明、颗粒、结晶、珠状物体和遗骨,结晶物体犹如五色宝珠,有圆形、椭圆形、或成莲花形,有的像珍珠、玛瑙或水晶,所以又称之为"舍利子"。后来佛教对有德行的大德高僧死后的遗体和烧剩的骨头,也称之为  相似文献   

8.
李丹 《文物世界》2013,(3):52-54
塔是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坟冢,汉语译作“浮屠”或“浮图”。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藏置佛陀舍利(即遗骨)和遗物的塔便成为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物。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人,塔的形象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楼阁式塔、密檐塔、花塔等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的中国式佛塔,唯独塔顶的刹还依稀保留着印度佛塔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公元八九世纪,是印度尼西亚的夏连特拉王朝时期,其统治者是大乘佛教坚定的拥护者。相传,印度阿育王将释迦牟尼的舍利切割成若干份,分散到世界各地埋葬。于是,夏连特拉王朝在征服了信奉湿婆教的珊闭耶家族后,耗时75年,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的默拉皮火山上,  相似文献   

10.
隋代仁寿年间,在京畿地区精通涅槃经典的僧侣和活跃在隋文帝身边的高僧的主导下,形成了仁寿舍利的瘞埋制度。本文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对以神德寺舍利石函为代表的京畿地区舍利石函的图像和风格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图像以石函四面八树为特征,寓意释迦牟尼涅槃的过程和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并以中国传统的方位意识与佛教天界图像的结合来表现佛教的世界图像。石函精致繁复的风格融合了隋代陵墓石质葬具和佛教纪念碑艺术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11.
杨效俊 《文博》2011,(3):88-94
本文采用“建筑和图像程序(architecturalandpictorialprogram)”方法重新考察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认为地宫以石门为界分为纪念空间和瘗埋空间,瘗埋空间以舍利石帐为中心,主室壁画表现释迦牟尼涅架的哀悼场面。舍利地宫的整体设计是依据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橥经后分》,反映释迦牟尼涅椠后天界和人间举哀的情景。地宫的建筑空间借鉴唐代墓葬的结构,遵循中国传统的方位思想,将已经形成定制的佛教图像安置在相应的建筑空间和建筑面上。表现完整的佛教涅檗经思想、,地宫具有完整的设计思想,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和艺术门类(genre),创造出舍利瘗埋的中国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的形制变化,认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隋至唐初,其制度是在石函内安置多重容器,通常由内至外是玻璃瓶、铜函、石函,舍利函造型是中国式歪顶盖方函;第二阶段始自唐高宗时期迎法门寺佛骨舍利时,由皇后武则天首创以贵金属制作的微型中国式葬具棺、椁为容器,其定制大约中断于唐武宗会昌灭法时;第三阶段是唐宣宗复法至唐亡,除仍沿用金棺银椁外,更新兴以小型塔子为容器,常在多重宝函中最内置盛舍利的小型塔子。唐以后,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舍利容器的形貌也突破原有规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08,(6):35-35
“乘”是指运载工具。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释迦牟尼圆寂后约百年时间,佛教徒中的一些人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形成了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大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大乘佛教就是从佛教部派的分化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唐代佛教文化鼎盛,佛教舍利容器纹饰内容复杂、题材多样,展示出印度与中国两种各具特色的纹饰图案“共冶一炉”的文化现象,既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也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工艺美术和哲学观念领域交流融合、相互影响的实证。  相似文献   

15.
正定四塔名称及创建年代考刘友恒正定的四座古塔,是这座古城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匠师卓越的设计才能和高超的建筑技艺,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塔,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用的建筑物。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任何重大事之前选日子是与一个民族的整个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自从松赞公布引进与传播印度佛教之后,影响了藏族人们的从内心信仰到世俗生活的行食住,尤其释迦牟尼的传法记录《时轮经》的传入对藏民族的很多择日涂上了浓厚的佛教色彩。  相似文献   

17.
晚明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後对佛教始终态度苛刻,而佛教人士对天主教的反应既显迟缓又呈现从温和到强硬的转变。本文通过追溯杭州云楼寺君体(虞淳熙、袾宏及其门人)与利玛窦及杭州天主堂在二十年间的数次互动,辨析佛教界应对天主教挑战时态度的变化趋势——从忍让调和到日趋严厉,由此窥视晚明佛教的社会处境以及当江南地区同时成为佛教重地和天主教重地之后呈现的文化冲突如何影响着佛教界人士的应变方式。这种现象说明,在一个并不有意倡导文化交流的时代,两种传统遭遇之後为保持自身特色会怎样本能性地自卫。由此更应体认,文化与思想的对话应该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议题。  相似文献   

18.
目连故事是中国叙事文学的重要题材,目连形象传入中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原始佛教经典中,目连故事侧重表现目连的神足特点。以《佛说孟兰盆经》出现为标志,目连故事开始表现中国传统孝道意识,这一意识在唐代的目连变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目连故事的这一流变态势,反映出中国特定背景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调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史博览》2008,(6):35
"乘"是指运载工具。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释迦牟尼圆寂后约百年时间,佛教徒中的一些人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形成了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大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大乘  相似文献   

20.
<正>舍利梵文为sarira,音译为室利罗,设利罗和实利,意译为身、身骨或遗骨,为人体焚烧以后所遗下的颗粒状遗骨。据传,释迦牟尼在印度行游教化四十多年后,来到拘尸那婆罗树林双树间涅槃,然后按照印度当时最尊贵的荼毗之礼火葬,其所遗舍利被八个国王分取,带回本国造塔供养。从此,舍利子便成为佛教流行的供养物。由于佛骨舍利毕竟有限,所以一些依戒定慧修习的高僧大德的身骨舍利也成为供养的对象。还可以用代用品,《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曰:"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造作舍利";"若行无力者,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