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镇伟 《丝绸之路》2013,(4):114-115
雪漠的小说《猎原》以一种平静的姿态叙述了西部农民真实生活的场景。《猎原》在平静的叙述下有着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深度思考,真实地记录了西部一代人的生活。本文从《猎原》切入,探讨雪漠平静叙述中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个人生存与自我启蒙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
彭知辉 《炎黄春秋》2014,(2):81-82,67
学者谢泳曾发掘出毛泽东《沁园春·雪》1945年在重庆发表时两则相关史料。一是重庆《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将这首词抄给傅斯年,在信中写道:"日前之晤,承问笑话,忘记谈一事,即毛泽东近作之《沁园春》也。特另纸录陈,以见此人满脑子什么思想也。"虽未具体展开,但很明显,对《沁园春·雪》语含不屑。二是作家吴组缃在当时的日记中,也谈及读《沁园春·雪》的感想:"毛主一切为大众,于文艺尤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却作这样的词。毛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词中充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人做什么都很high,他们给的评语当然热情。‘东方的帕格尼尼’、‘意大利的惊呼’,反正就是些好话.但你不能完全当真。”  相似文献   

4.
周程程 《神州》2013,(34):13-13
本文通过论述先锋作家余华的两部小说《活着》和《兄弟》,讨论了其作品探讨主题的转变,作品中更加让人体味良多的对“生存”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学智先生断言“马克思将其‘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的‘运动’只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起源之时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对农民的痛苦的、可怕的剥夺运动,或者说是指这种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运动,而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生产的道路’“,认为罗荣渠先生和我“为代表“的一些人把马克思“限于西欧各国“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道路“或“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克思原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回答了李学智先生提出的异义。  相似文献   

6.
武威青年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祭》,是一部难得的佳作。自2000年10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以来,除被评为“上海优秀图书”外,近又入围“全国优秀图书”评选之列。同时荣登“2000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排行榜”,为五部上榜作品之一———真可谓好评如潮。《大漠祭》采用了大量河西特别是凉州地区的方言土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地方色彩。但由于作者年轻,对产生于旧时代的有些民谚成语,缺乏深入的考证研究,“拾在篮里便是菜”,难免出现不少讹误。我有幸与雪漠为“大凉州”同乡,故不揣冒昧,试举二三实例,稍加辨析,供作者…  相似文献   

7.
自从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热播以后,林徽因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位历史人物。其实,这部电视剧写的林徽因,只是她少女和少妇时代爱情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不很真实甚至很不真实的片断。而历史上真实的林徽因,是一个有才华而作品不多的诗人、作家,更是一个有才华而且成就卓著的建筑师、建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和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是有贡献的参与者。在她逝世后,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把她为纪念碑碑座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雕饰的刻样,移放到她的墓前,作为对她的纪念。  相似文献   

8.
刘慧中 《南方文物》2012,(4):183-187,100
一"如果历史不仅仅是‘文字’书写的历史,‘实物’本身也在‘书写——构建’着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那么‘中原’与‘周边’的划分其实就成了业已掌握了文字和书写奥秘的‘中原’地区对于那些尚未掌握文字的其他地区的一种优势和权力,而这种优势和权力正在随着三星堆遗址这样的考古发现而逐渐被动摇和‘解构’,‘中原’、‘周边’这些称谓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涵义应该被剔除‘,中原’及其之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社会发展史看,当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走出森林,面向广阔的天地以后,为了适应新的自然环境以保生存,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开动脑筋,发明创造一些与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生产活动。考古资料证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  相似文献   

10.
应该说,从政生涯对我的文学创作是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作家应该透视社会。作为一名从政者,因为要处理政务,直接接触老百姓较多,接触基层较多,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重大。有时工作上没有尽到责任,便深深地感到一种愧疚,通过这种对社会的进一步透视,对自己的进一步透视, 我更加意识到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特别是看到一些作品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时,便告诫自己,如果能在从政之余,写些东西影响社会,也是从政者的责任之一,而且还能对自己的从政实践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岳立 《中国西藏》2003,(3):20-21
1987年9月21日,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在美国国会众议院人权小组委员会上发表了所谓解决“西藏问题”的“五点和平计划”,在认为西藏历史上即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基础上,提出“使整个西藏成为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一个‘和平区’和‘缓冲国’”的方案。将中国的领土西藏变成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缓冲国的说法,最早是由英帝国主义提出的。他们曾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2.
正"没有一个地方比市集更容易见证生活本色……它能让你看到更真实的世界。"台湾美食作家韩良忆曾在逛市集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说旅行,是人们在短时间内去更多的了解目的地的真实面貌,那么逛市集绝对是最直观也最深入的方式。那些摊贩和几经流年的物件,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相比去百货商场冲锋陷阵,这些散落在世间的集市更多了些真实、生  相似文献   

13.
爷爷与孙子     
王兵 《文史月刊》2012,(1):71-71
冯玉祥在四川时,部下和“友军”发生矛盾。冯立刻集合队伍训话:“刚才有人来报告,说第四混成旅的兵骂我们是‘孙子兵’,大家都很生气,可我倒是觉得他们骂得很好。按历史关系说,他们的旅长曾做过二十镇得协统,我也是二十镇出来的,你们又是我的学生,算起来,你们不是矮两辈吗?再拿衣服来说吧,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发明了一个独门秘诀,就是所谓的"喜喜"哲学。对此他这样解释:"我的生活哲学很简单,叫作‘喜喜’,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也是我的独门秘诀。前一个‘喜’是动词,后一个‘喜’是名词,意思是只记住有趣的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更不会无端发愁。因为,人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总是纠缠于那些苦事和悲事,而忘记了能给你带来快乐的那些奇事和趣事,生活也就失去了本来的色彩。所以,我非常喜欢高兴,也就是喜欢‘喜’。"  相似文献   

15.
“皇权主义”是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学者从五十年代到目前为止,有关“皇权主义”的解释就达十余种之多。科学地说明这个问题,对中外农民斗争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引起我国学者讨论的“皇权主义”问题,最早源于1931年斯大林在《和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中的段话,五十年代出版的中译本将之译为:“在说到拉辛和普加乔夫的时候,决不应该忘记他们都是皇权主义者:他们反对地主,可是拥护‘好皇帝’。  相似文献   

16.
黑眼 《世界》2005,(10):9-11
青天大老爷包公的遗骨在故乡合肥,曾经难寻安放之地,世人不尽的怀念竟难有真实的寄托。作为包公故里的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哪里放心得下。于是在“三农”作品之后,在很多读者都希望他们再一次“振聋发聩”之时,陈氏夫妇深入文化、考古及历史领域调查写作,完成了新近作品《包公遗骨记》。这本书不同于《中国农民调查》,它不可能具备《中国农民调查》的那种冲击力,但是,它所揭示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在上海,在东北,它都上了新书销售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过去曾经写过一篇《绘画作品中的双胞胎现象》的文章,刊登在《收藏家》杂志1997年4期上。在那篇文章中我写道:“我们在鉴赏古今绘画作品时,偶然会发现其中有的两幅画,甚至三幅画的画面构图完全一样,难辩差异,这种情形就好象碰到人群中的‘双胞胎’、‘三胞胎’似的,很容易认错。以上当然只是个比喻,因为人群里的‘双胞胎’、‘三胞胎’都是真的,其中不存在假的问题,而绘画作品里的‘双胞胎’、‘三胞胎’,则非常容易引起怀疑,使人觉得可能里面是一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养护     
我刚刚完成了一部关于广西苗族历史文化的作品。这部书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对广西苗族的族源、节庆、饮食、服饰、婚姻、家居等生活习俗进行艺术化的描绘和记录。此前,作为壮人,我对苗族的民风民俗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但通过这次写作,在翻阅了许多有关苗族的资料后,我对他们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举奢哲与刘勰史学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举着哲和刘勰都是彝汉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史学理论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对后世史学颇有影响,笔者根掂有关原始材料,试作比较研究。举奢哲是彝族古代大布摩,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医药学家和工艺美术家,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在彝族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深得彝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尊为“大师”、“先师”。举奢哲生存的年代,据康健、王子壳等学者考证,“从彝族‘盐仓家谱’得知,举奢哲与阿买妮为同时代人,即清康熙三年(1664年)上推六十六代,粗略推算,约相当于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青年作家梁晓声时,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是计,欣然答应。谁知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