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钟是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乐器。钟的前身是铃。从早商的扁圆形铜铃到殷商的编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编钟、西周晚期的纽钟和鎛钟,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商周时代用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制礼作乐成为施行政教的大事。"钟鸣鼎食",作为众乐  相似文献   

2.
1978年秋,新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 1979年3月,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6个单位组成的编钟复制研究组正式成立,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多学科协同攻关历程。原钟的检测、研究是复制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由全国科技、音乐、考古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曾侯乙编钟复制验收会”,于今年九月七日至九日,经过认真地检验测试,验收了全套(共64件)复制编钟。与此同时曾侯乙宫廷乐队的全部乐器复原件和复制品,弦吟管语,磐响钟鸣,在湖北艺术学院音乐厅内,再现了我国绚丽多彩的古文化,奏出了我们振兴中华的最强音! 曾侯乙编钟享有“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盛誉。两千年后的今天,曾侯乙编钟全部复制成功,谁又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呢! 编钟复制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强,难度大,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在复制研究中,要运用激光全息摄影,电镜扫描,电子探针,闪光音准仪等多种科学技术手段,还要对原钟冶铸工  相似文献   

4.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成果鉴定会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八年在我省出土的随县曾侯乙编钟,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一次空前的重大的发现,轰动了中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文明的象征.为了揭开编钟的奥秘,更好地保护这一国宝,并使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党和政府对编钟的研究和复制工作极为关注.一九七九年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关怀和指导下,在湖北省文化局的具体领导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以它磅礴的气势,雄伟壮观的场面和悠扬动听的音响而轰动了中外,博得了高度的赞誉。编钟共六十五件,其中有楚王赠送的镈钟一件。这套编钟其所以格外受人重视,因为:1、这这是历年来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又极为完整的一批,包括编钟架依然存在,出土时绝大多数的钟还悬挂在钟架上,钟架分三层呈曲尺型摆置,这确实是十分罕见的;2、正因其数量最多,许多大的形体又特大(最大的一件高153.4厘米,重203.6  相似文献   

6.
曾侯乙墓出土。为曾侯乙编钟之组成部分,悬于编钟横排下层正中,体扁而近于椭圆,铣边无棱,上略窄下稍宽,钟口齐平。钟钮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钟顶以“十”字形素带界格,满饰浅浮雕蟠龙纹。钟身上部以凸起的圆梗界隔出钲中及其两侧,两侧在浅浮雕龙纹的衬地上各缀五个凸起的圆泡形饰以为枚,呈梅花状,每面两组共四组二十枚,均为浮雕龙身构成。钟下部亦饰以浮雕龙纹,躯体较大,均作侧身状。两面钲中均呈梯形,一面光洁无纹,一面铸有铭文三行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今章乍曾侯乙宗彝,宀之于西奠阳,…  相似文献   

7.
闻名于世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瑰宝,是世界文明史上惊世骇俗的奇迹,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参与和目睹了这一考古发现的全过程。 1978年3月25日,我正在当阳赵家湖发掘楚墓,突然接到单位——湖北省博物馆打来的电报,说在随县发现了巨大的木椁墓,比天星观一号墓要大三倍,命我速回为发掘这座大墓作准备工作。我心中有些犯疑:天星观一  相似文献   

8.
一、原钟化学成份表一,表二是曾侯乙编钟群有代表性的(?)分甬钟、钮钟化学定量分析和光谱分析的结果。对《考工记》中钟鼎之齐历来存在两种解释,一说含锡六分之一,一说含锡七分之一,由上表可知,曾侯乙编钟含锡量基本上在13%——14.5%间波动,与第二说相近。检验结果表明,先秦编钟主要是使用青铜作为铸造合金。除铜外,对编钟音响实际起作用的是S 和Pb,其它元素因量小又不构成独立相,只是作为杂质进入青铜之中,对钟的音响不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八年湖北省随县城郊(今随州市郊)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大型编钟等各类文物七千余件,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尤其是六十五件编钟的出土,以它磅礴的气势,雄伟壮观的场面和悠扬动听的音响而轰动了中外,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注一]这套编钟其所以格外受人重视,主要是:1.它是历年来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又极为完整的一批。出土时由六个铜人顶立的编  相似文献   

10.
对曾侯乙墓编钟的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钟作为演奏用的乐器,不仅须有坚固的钟体,其几何形状与尺度还须满足音律的要求,即能获得准确的音频,优美的音色,并能发出两个准确的乐音,同时,须有衰减较快的特点。本文就曾侯乙编钟的结构作一探讨。一、曾侯乙编钟各部位在发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大型编钟是一套音域很广、音色优美的大型古代乐器。每个编钟都可发出双音,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声,同时还有一些分音发出。为了研究编钟的发音机理,必须掌握编钟两个基音及一些主要分音的振动模式。我们用正弦电信号激励编钟共振,使编钟进行简谐振动,分别发来不同的音响。而记录简谐振动物体的振动模式,采用激光全息时间平均法是当前最好的方法。我们用时间平均法对一个作简谐振动的物体进行全息照相。设振动物体全息图再象  相似文献   

12.
钟为众乐之首,又是先秦乐器系列中唯一用金属铸作的重器。由于编钟地位的重要、所费不赀,历来都把铸钟作为一件大事,它们荟萃着该时代工艺技巧的精华,是没有疑问的。商周钟铙历代多有出士。据我们初步统计,解放前后所出西周到战国的编钟、编镈已近四十组,其中,以曾侯乙编钟数量最多,重量最大,铸制也最为精美。因此,研究这一编钟群及其(?)铜构件的冶铸技术就具有代表性。欧洲和印度的钟都是正园形,唯独中国的编钟是合瓦式的,因为钟体扁园,衰减较快,所以能成组编列,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相似文献   

13.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周人制礼作乐,以五声八音为乐,将礼制与乐制相结合,通过礼乐进一步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分配、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制度化与程序化,并与宗法分封制相辅相成,形成一套完备的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体系。编钟作为周代礼乐制度重要的物化形式之一,能够从本质上揭示出周代社会权力运行的基本模式和普遍社会思想理念,进一步揭示两周礼乐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正>1978年发现于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曾侯乙墓出土的随葬器物精美绝伦,包括亮丽的漆器、庄严的青铜礼器、精致的丝织品以及多彩的生活用具等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气势磅礴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自出土之日起便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9,(7)
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罕见的编钟,不仅以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大大胜过以往历次出土的编钟,而且以多层梁架及铜人形立柱,为我们更多地了解编钟的梁架结构,消除对文献上"钟虡(ju音巨)铜人"的误解,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材料。用于祭祀、典礼和宴飨的礼乐重器铜钟,有两类。一类是单独悬挂的大型钟,即所谓特钟。秦始皇"建千石之锺,万石之虡",就是这一类特钟。另一类是多枚铜钟,依大小和音高次第成组悬挂,称为编  相似文献   

16.
曾侯乙墓编钟并非楚国制造──评《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曾侯乙墓编钟的由来”条释文谭白明近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编辑出版的新型工具书《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在第十七大类“乐舞·书画”中,见有“曾侯乙墓编钟的由来”一条,其释文说:“曾侯乙墓编钟是...  相似文献   

17.
曾侯乙编钟是一九七八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二千四百多年,是我国目前所出土的西周至战国编钟、编镈中规模最大的一套。其数量、组别最多,音律最完备。全套编钟共分八组,六十五件(其中一件为楚王镈钟),分上、中、下三层悬挂。钟架为铜木结构,共重约五吨。上层为素面纽钟,中、下层为甬钟。每一钟可发二音,并错有金字铭文,标记着物主姓名及音名、乐律。甬钟外形铸有极其精致的各种变体龙兽、花卉纹饰。此套编钟音域宽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为了确保珍贵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明文规定:一级品文物不准用石膏翻模。用石膏翻模复制古代金属文物是一种传统的工艺技术,此法虽然具有造价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在用石膏翻模金属文物时,石膏会深深地嵌进纹络里。由于石膏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化合物,所以清除纹络里的残留石膏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石膏系=水合硫酸钙CaSO_4.2H_2O 加热到120℃左右,部分脱水生成烧石膏2CaSO_4.2H_2O,其反应式为2(caSO_4.2H_2O)=2CaSO_4.H_2O 3H_2O 翻模用的是烧石膏,烧石  相似文献   

19.
曾侯乙音乐文物的出土震憾了音乐界,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它证明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曾侯乙瑟的复原研究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古代弦属乐器的音响、音乐性能、制作工艺及对后世弦属乐器的改革、研究、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侯乙编钟、编磬.笙等音乐文物的出土震憾了学术界、音乐界,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它证明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曾侯乙笙的复原研究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古代簧管乐器的音响、音乐性能、制作工艺及对后世笙的改革、研究、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曾侯乙编钟、编磬的音乐成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