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打瓦     
“打瓦”疑是古代“击壤”之遗风。晋朝皇甫谧曾言:十七时曾与徒姑子、梁柳等击壤于路。相传,“击壤”始于尧时,有壤父击壤于康衢。《风土记》云:“击壤者以木作之,前广后锐,可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腊节,童少以为戏,分部如擿博也。”《太平御  相似文献   

2.
歌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圩”也叫“歌墟”是盛行于壮族地区的群众传统歌节。“歌圩”历史悠久,在宋人《太平表宇集》中,便有“聚会作歌”的记载。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渐趋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解放后,歌圩成了文化娱乐、体育比赛和物资交流相结合的民族节日。歌圩日期各地不一,一般在每年春秋二季。节期一至三五天不等。还有不定期的小型歌圩,一二十人即可进行。歌圩上,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尽情歌唱,歌声此伏彼起,昼夜不停。青年们更陶醉于“对歌”之中,他们的职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包括: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  相似文献   

3.
《天问》“眩弟并淫”之“眩”,当读为“长”,兄也,“眩(长)弟并淫”即兄弟并淫;“到击纣躬”当从一本作“列击纣躬”,“列”当读为“戾”,戾击即劲击、疾击也。《涉江》“虽僻远之何伤”中的“之”非形误字,而是因为音近相通读为“又”;《抽思》“览余以其脩姱”之“览”当读为“譀”,训为夸耀、夸大。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4,(6)
戏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是我国远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特别是晋南一带,曾是尧、舜、禹长期活动的地区,文化根基相当深厚。传说中的《击壤歌》、《康衢歌》就产生在平阳一带,舜在蒲坂制乐作舞教化民风,尧舜时代产生於晋南的乐舞《大韶》,令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晋国乐师师旷,以精通音律而著称,韩国歌手韩娥的演唱深受百姓的喜爱。这一切,都为戏曲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一首从远古缓缓吟咏而来的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就描述了乡间的田园生活。人们聚族而居、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依托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及自身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农业文化典范。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今年新晋的七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泥土里结出的沉甸甸的果实,一窥我国灿烂而丰富的农耕技术、乡土风情!  相似文献   

6.
正马球冠军——唐宣宗"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击鞠即玩马球,此诗句出自于三国时期曹植的《名都篇》。这是在我国最早出现"击鞠"一词的古文献,该文生动地描写了击鞠之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技艺。击鞠应在东汉时就已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到了唐朝,玩马球已成为人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唐朝人玩马球一般分成两队,每队10人左右。球门就安放在球场  相似文献   

7.
厦门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的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英雄遗迹。走进美丽的万石山风景区,从万石岩前逶迤的石阶拾级而上,可通太平岩。太平岩始建于唐,林壑优美,风光秀丽。最奇的是,岩前有四块巨石,其中两块相叠,一端贴合,一端张开,由另二块巨石顶立,形成石门,自然构成“笑口常开”的景观。因地处太平岩地界,故称“太平石笑”,是厦门新二十景之一。  相似文献   

8.
诗词联句     
《文史天地》2012,(11):88-88
田家争说收成好,击壤高歌岁月丰。 优秀联句将于2013年第1期刊登,并有薄酬。  相似文献   

9.
打酸枣     
<正>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为主。相传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  相似文献   

10.
跋扈骄奢为所欲为 武则天时代,“宗室诸女皆以骄奢相尚”,她们放在嘴头上的一句话是:“所贵于富贵者,得适志也.”——当然这个“志”可不是志气的志,而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为所欲为. 因是“金枝玉叶”,公主们过着奢靡的生活.《资治通鉴》卷二百四记载:“(太平)公主方额广颐,多权略,太后以为类己,宠爱特厚……太平(公主)食邑独累加至三千户.”  相似文献   

11.
赶马人的“歌”章天柱在现实生活里,有与牲畜“对话”的人,而且还是用“歌”“交谈”,这就是云南大理州的白族赶马人。鹤庆白族赶马人与牲畜“交谈”的歌,人们统称赶马调。分为“哨语”、“锣乐”和赶马调三类。“哨语”顾名思义,就是用吹口哨的方式代替语言对话。“...  相似文献   

12.
民间歌谣多种多样,有的咏史,有的抒情,有的叙传奇故事,……不一而足。唯独纯粹颂景的民间歌谣,确属少见。但镇远民间就流传这类歌谣。本文拟就镇远民间传颂的《镇远八景歌》与《湃阳八景歌》(以下简称“两歌”)以及与“两歌”背景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和分析。一、歌词内容镇远八景歌: 白米倒斗府后坡,月照松溪永不落。吉祥挽转金钱水,香炉岩下白浪多。五老山前施号令,二仙得道奕棋乐。文德关前云梯路,祝圣桥唱太平歌。 (氵舞)阳八景歌: (氵舞)阳黔重镇,繁华多名胜。境接东西有八景:南宾五老,北拱二星;山势起伏何虬径!婷婷千重翠,松溪夜月明。迢迢一带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对音乐舞蹈的喜爱,原是人之本性,每当人的情感需要发泄时,手舞足蹈就是一种表现形式。人类对音乐舞蹈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然到创造的文明发展历程。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音乐舞蹈文明史既符合上述规律,又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山西音乐舞蹈文明历史悠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击壤歌》《南风歌》。据传《南风歌》是舜帝为运城盐池而作,歌词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相似文献   

14.
土族是甘青特有少数民族,土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他们便用“歌”、“舞”、“说”、“颂”来传承民族文化。 “歌谣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可以歌唱和吟诵、并以口头方式传播的一种民间韵文样式,它以篇幅的短小和抒情性与其他民间韵文相区别,高度集中地来反映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其语言简洁而富有音乐性。”从歌谣的本体(内容和形式)与客体(有关背景)出发,可将其分为8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作为民间口头文化的一部分,歌谣在土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从各个方面体现土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  相似文献   

15.
在各类民间文学品种中,民歌是最能直接反映生活、参与社会、表达人们的愿望和好恶的。具有丰厚文化积淀和富于艺术才能的西藏人,把民歌这种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事态中的作用发挥到了令人折服的地步。他们不但快乐时唱“吉鲁”(欢乐歌),悲痛时唱“觉鲁”(苦歌),恋爱时唱“噶鲁”(情歌),劳动时唱“来协”(劳动歌),而且往往用歌谣来表达他们生活的愿望和政治上的诉求。曾经被拉萨人津津乐道、百唱不厌、甚至成为当时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新闻一部分的白拉姆歌,就是民歌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例。我在拉萨工作期间收集过数十首这…  相似文献   

16.
丝路行     
流火的丝路 古老、悠长、悦耳的驼铃声穿越岁月的山丘,在冥冥中飘来…… 2100年的历史空间。 曾记否,狼烟弥漫,兵戈相击? 曾记否,车辇迤逦,驼铃声咽? “立体”的古文化——万里长城和“平面”的古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卢肃《团结就是力量》流传至今已历经五十多年了,现在人们仍然喜欢唱它。人们唱起这支歌仍然感到振奋,感到它能表达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虽然这支歌已被列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作,但是仍然常常有人问起:这支歌是抗日战...  相似文献   

18.
“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这首歌词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后期,正是我国1958年“大跃进”的岁月。这首歌一度盛行全国,老少皆会颂唱,它记载着“大跃进”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首“跃进歌”也许已被人们逐渐淡忘了。  相似文献   

19.
近日得见一枚银质“太平通宝”。承友人错爱,允拓钱文数片,以供泉界研究。这枚钱圆形,方孔,直径2.2,轮缘宽0.2,穿孔0.55,穿郭0.65,厚0.14,肉厚0.1厘米,重3.38克。该钱面文“太平通宝”,直读,通宝二字为八分篆隶体,极工,与唐“开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北宋“宋元通宝”之“通宝”字酷肖;太平二字为楷书,与铜质“太平通宝”相比,更显雄健有力,背穿上有长约0.8厘米、宽为0.1厘米的大仰月一轮,亦清晰可  相似文献   

20.
歌师是研究者对史诗《亚鲁王》唱诵者的称呼。在麻山他们被称为“东郎”(苗语音译)。苗族“信鬼好巫”,歌师即巫师。苗寨人们认为歌师能穿越时空,能与天地沟通,能与祖先交流,能与鬼神对话。巫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老病死离不开巫师,婚丧嫁娶离不开巫师,农事安排离不开巫师,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祭祖离不开巫师……巫师的影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