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志强 《神州》2011,(1X):162-162,164
问课是备课、说课、上课的深加工,是对有效教学的更高追求,新课程需要这种教学,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这种教学。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应该是一个“问”的过程,“问”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问课,要问自己,问学生,问同行。坚持问课,能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王月红 《神州》2013,(10):74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要精心设计。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的"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点"问"的体会。一、课堂教学中"问"的误区1.为"问"而问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发问,为问而问。表面上看来,师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导演张元问李银河:为什么对性感兴趣?李银河想了半天,回答了一句:做性研究的人都特别地道,不假正经。张元点点头,似有同感。这样的问题被问得多了,李银河也开始正儿八经地问自己。为此,她专门写了  相似文献   

4.
问道天台山     
陶渊明说:"寻佛。"谢灵运说:"问道。"其实是一回事。要问,自然先得寻到; 不过寻着了之后怎么问,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却是一连串的欲言又止。这个"问"字,还真不容易明白: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含含糊糊地用"问,讯也。讯,问也"六个字敷衍; 王力在《训诂学》里底气不足地说"问、闻同音同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问"是"疑的概括"——那么,"疑问"又是什么?不过我一点都不怀疑古人的智慧:拿这个神秘兮兮的"问"字,搭配追求清虚出尘的道教,常常真能问出点有意思的调调来。比如:问道天台山。  相似文献   

5.
陈相进 《神州》2012,(4):44-44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如此的重要。设计良好的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位闺蜜对我说,她这几天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世界杯。这令我大感惊讶,因为就在不久前,我们一起看电视节目,采访几位足球明星,问,你们的女朋友问过的关于足球的最蠢的问题是什么?一名球星答:她问我,比赛时球场上22个人,包不包括裁判?  相似文献   

7.
郝丽辉 《神州》2012,(16):289-289
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他把发明创造的起点,归结于“问”。在当前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鼓励学生培养与锻炼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8.
姓觅踪     
据《家谱》记载 ,艹问 氏先祖于明朝洪武二年从云南迁到胶东半岛落户。先是在荣城黄山落脚 ,因人丁不旺 ,约二、三代后迁到文登市 艹问 山镇居住 ,也是由于仍不兴旺 ,又迁到文登城南的山村居住 (荣城黄山和文登 艹问山镇曾有 艹问 氏先茔坟墓和石碑 ,但均无 艹问 姓人居住 )。之后便定居下来。艹问 姓 ,是 艹问 氏先人的造字和改变的姓氏。相传 ,艹问 氏先人本系官府忠良 ,为奸臣加害 ,被迫逃到云南边境的原始森林。得救后 ,先人把森林当成庇护他的神灵 ,决定以此改姓志谢。终究改成什么姓好呢 ?他躺在树荫下冥思苦想 ,后猛然醒悟 ,这浓密…  相似文献   

9.
对于《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的记载,古来存有“问主”、“问社”之辩。本文主要在疏理传世文献的基础上,指出“问社”应作“问主”,这里的“主”是社主而非庙主;鲁哀公问宰我三代社主时,宰我答以“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细究这段文句的历史背景,可知并不是鲁哀公不知礼、不知社主为何物而发问,鲁哀公通过“问主”,寓含着借用“社主阴,阴主杀”而欲去三桓的深刻政治用意。  相似文献   

10.
悬念的魅力     
喜欢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邻居阿慧三岁的女儿英英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每次到我家来玩,她都会缠着我问一些问题:这是  相似文献   

11.
吴航 《安徽史学》2016,(1):49-55
清朝科举考试策问官方《明史》修纂,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天乡试;但到乾隆朝殿本《明史》刊布之后,科举策问仍试及官修《明史》。官修《明史》的时政内容大规模地进入科举策问,旨在使广大士子深入了解官方政治,积极阐发有关《明史》修纂的史学见解,提出有益于《明史》修纂的建议和意见,说明当时国家对此重大"文治"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当然,清朝官方主导下的科举策问与《明史》修纂,以及对士子策答《明史》修纂之建议和意见的吸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私双方在《明史》修纂上的弥合程度,对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主编的话     
我们和猿猴有什么不同?从基因来说,这是一个近哉问,基因比对告诉我们,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非常接近,而从动物行为来说,这又是一个远哉问,这是对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行为观察  相似文献   

13.
韦丹 《神州》2012,(24):21
布依族常常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用歌声诉说着炽热的生活,传递着缠绵的信息,抒发着动人的情感。布依族情歌对唱又称为"问呦".布依族"问呦"是以布依族男女青年以情歌对唱的方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表现形式。"问呦"一般是在逢年过节、请客吃酒、赶场聚会时,由"浪哨"引出一群"问呦"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场面盛大而且热闹,所以"问呦"又可译为"情歌满天飞"!  相似文献   

14.
孙振华 《神州》2012,(9):303-304
提问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闸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问不得法。问是发的条件,发是问的结果,要求学生发得好,教师首先要问得好。教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间的艺术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本研究谎言的学术著作。曾经有人问我:谎言有什么可研究的?为什么要研究谎言?怎么会想到去研究谎言?这是三个很好的问题,问的是本书是何?为何?缘何?"是何"问的是研究的内容",为何"问的是研究的目的",缘何"问的是选题的缘起。作者不弄清楚这三个问题难以进入研究,读者不了解这三个问题阅读时也就难以与作者展开思想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敢问、善问、想问,是培养学生们发现能力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对初中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所欠缺,学生们形成只听不问的不良习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分析了初中生的语文发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希望对提高初中生语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去年春节,儿子见了门上贴的春联有些好奇,就问我:“爸爸,门上贴红纸做什么呢?”我说:“这是春联,过年家家都要贴的。”儿子接着问了我一串问  相似文献   

18.
对于屈原《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两句的解释,几百年来,聚讼纷云,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四种观点: 1.两句所问乃鲧事。 2.上句问羿事,下句问鲧事。 3.所问乃三苗事。 4.所问乃寒浞事。 以上四种观点,3、4两说乃为望文生义,故标新导之说,现今已为诸家所摈弃。1、2两说正各据其理,互不下之。  相似文献   

19.
THE FAMOUS TENOR     
<正>吕继宏速问速答,没有脑筋急转弯,快乐地说出他的第一想法……问:曾经唱过的那些歌曲中,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答:我唱过的歌都喜欢。问:演出中,唱得最多的是哪一首?  相似文献   

20.
《世界》2008,(3):I0002-I0003
神秘的感觉往往来源于未知,澳大利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备受注目。就像在中国流行很久的那段关于不同城市有不同感受的坊间闲话一样,澳大利亚也有自己的版本来让人用最通俗的方法记住她的城市:到了珀斯,当地人会问你从哪里来;到了阿德莱德,当地人会问你属于哪个教派;到了悉尼,当地人会问你赚了多少钱;到了布里斯班和黄金海岸,当地人会问你酒量如何;而到了墨尔本,当地人会问你上过什么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