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厘 《南方人物周刊》2010,(44):109-109
齐邦媛1924年生于辽宁铁岭,1947年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只身来到日本人即将撤离的台湾,供职于台湾大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培育了众多门生。她在教授英国文学的同时,向世界推介台湾文学,被白先勇尊称为“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初,在台湾的文坛上,有一批从大陆渡海赴台湾的女作家开始活跃,其中被称作“二音”的两位女作家尤其流光溢彩,且相互辉映,一位是林海音,另一位是钟梅音。林海音早已随着她的《城南旧事》走进了大陆读者的心中,而钟梅音的灿烂还只留在台湾读者的视线里。其实,钟梅音也是值得我们了解的一位作家。钟梅音原籍福建上杭,父亲在北平供职,她于1921年12月28日生于北平,7岁后长住南京。因自幼患哮喘,小学时辍时续,靠父亲的教导,培养了较深的国学基础,故其散文写作功力扎实。她虽就读过广西大学和台湾大学,却没有正式…  相似文献   

3.
十年教师、十年法官、十年"立法委员",再到新党主席,她把人生锲入到台湾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中谢启大口述本刊记者何三畏整理谢启大女士原本是台湾草根,在始于二十多年前的社会变革中,她成长为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人物,把她的生命锲入了台湾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中。她认为台  相似文献   

4.
据台湾《时报周刊》报道,宋美龄的名下没有一点财产,也没有任何收入,那么这些年她都是靠什么生活的,每年大约需要多少钱呢? 宋美龄淡出台湾政坛后,与台湾关系最密切的部门除了她一手创办的学校和医院外,就是“总统府”了。她虽然人在美国,2003年台湾“总统  相似文献   

5.
台湾能出一个陈瑞仁检察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劳,它是多少个检察官,多少个法官,多少个律师,不怕牺牲地奋斗的结果她曾经是台湾新党主席,曾经做过9年“立法委员”、11年法官。她推动和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她见证了台湾法制改革和进步的过程。她为阻止一条“危险的法案”通过而在“立法院”“打架”,被连人带椅架出立法院。她在“私运美钞案”中,被李登辉太太曾文惠诉诽谤罪,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6.
飞机降落到台北桃园机场时,刘旎的心一下放松了,看着窗外熟悉的低矮古旧房屋,她默念一句:台湾,我回来了。这是她来台湾的第四年,按照预定的计划,这一年,她要实习、找工作、离开台湾、回到大陆。作为2011年首批赴台读本科的742个学生之一,刘旎的计划是这批学生常见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2007年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李欣频并不知道大陆已经有很多人读过她在台湾出版的繁体字的书。2007年到北京后,她将在台湾出版的26部作品陆续在大陆推出。  相似文献   

8.
林丽韫,1933年出生于台湾清水,1952年年仅19岁时由日本毅然返回大陆,投身新中国建设。先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亚洲二局局长、全国妇联第41届副主席、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创会会长、全国侨联常委等重要职务;曾任中国共产党第10-16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4-8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林丽韫的人生历程中,曾近距离接触过众多中外国家领导人,亲历了两岸关系和新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众多重大事件。她曾担任周恩来总理的日语翻译达22年,见证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全过程;她曾负责全国台联的创建工作并连任三届会长,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被海内外台胞亲切地称为“林大姐”和“大家长”。下面,就让我们透过林丽韫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去感受她的故乡情与祖国梦……  相似文献   

9.
白少帆 《百年潮》2001,(1):75-76
1919年,《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拉开了祖国大陆新文学运动的序幕。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是1915年开始的文化启蒙运动深入开展的根本标志。和祖国大陆的情形相同,1920年起步的台湾新文化运动一直呼唤着台湾新文学运动走上历史舞台。作为台湾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必然显示出她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伟大生力军,必将促进台湾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发展。和祖国大陆的新文学运动一样,台湾的新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峡两岸,长期共同祭记着一位海神,群众亲切地称其为妈祖。台湾是祖国开发较晚的一块宝地,而开发台湾的先驱者主要是闽粤移民,他们在波台的同时也就把妈祖信仰从大陆移播到台湾,现在台湾有妈祖庙达580余座。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生日,在这一天,台湾很多地方都举行祭记妈祖的活动,十分隆重。妈祖原名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3月23日出生在福建莆田海边的港里村,因为她生下来直到满月不哭不叫,父亲便给她起名叫“默娘”。相传她善良、勇敢、豪爽、擅长游泳,是个杰出的女性。因为妈祖生前能治病救人,还单身出海救助过不…  相似文献   

11.
周军 《文史精华》2011,(2):26-31,1
1949年,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全面溃败、退守台湾后,展开了长达近40年的“戒严时期”——当然,这只是台湾官方的说法,我们应该将这段历史正名为“白色恐怖”。六张犁,应当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众多事件的典型,是这段历史标志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12.
林海音是大陆读者最熟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她的《城南旧事》以儿童的口吻,透过富有正义感、童稚可爱的小英子的眼睛,展现20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它以朴实的写实风格,超越了悲欢的童年回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简朴的写实,它在暴力、罪恶和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南京史志》2009,(11):M0002-M0002
读者心声 认识《好家长》是在去年的中秋节,那个时候我刚刚升入大学。当时,初来乍到。我没有一个朋友,而这个时候《好家长》走芦了我的视线。首先,她的装帧十分精美,充满特色的封面图片总能给读者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其次,结构的设计在众多杂志中也是独树一帜,一面是家长,一面是学生,并且有两个封面,无论读者从哪面打开都是一个开始。  相似文献   

14.
她1987年在香港创办嘉木堂,不到十年光景,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专业行家。叶承耀的众多收藏来自她的“嘉木堂”,她是菲力蒲·德·巴盖以及众多明清家具顶尖藏者的私人收藏顾问,也是港台与欧美很多明清家具拍卖、展览的幕后推手。她就是伍嘉恩,人们叫她Grace Wu或“黄花梨皇后”。她在青少年时期就对中国家具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很快成为一名狂热的家具收藏家。当问及她明代  相似文献   

15.
张爱斌 《江淮文史》2003,(3):155-162
在台湾岛内有一位活跃的女性,她就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北市议员、台湾电视台《家庭情报》主持人、中广《夕阳伴我归·台北话题》主持人、台湾中加文经协会秘书长、台北市仁爱国小家长会会长、台湾“五心协会”创办人、台北市真善美联谊会会长冯定亚女士。近20年来,冯女士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奔走于海峡两岸,促进皖台各项交流,造福桑梓,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立志留学闯世界冯定亚生于1946年8月5日,祖籍安徽怀宁县公岭镇,祖父是木匠,父亲冯文质、母亲余秀妃均为教师,家庭状况较好。她自幼聪慧好学,明…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台湾民众来说,唐雅君是一个兼具美丽、智慧与财富的女人。作为一个创业者,她与台湾绝大部分的企业家一样,都是白手起家。所不同的是,她并不是贩卖台湾过去热销的纺织品,也不是经营台湾现在最有名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而是"贩卖美丽"——经  相似文献   

17.
伴随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字秉三)走完人生最后3年生命历程的著名慈善教育家毛彦文教授,于1999年10月3日在中国台北仙逝,走完了她102年自强不息的奋斗人生。 她走得很安详,台湾百年一遇的大地震没惊动这位世纪老人;她走得无怨无悔,因为她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熊希龄和她为之奋斗终生的慈善教育事业,无愧于众多拥戴她的香山慈幼院的莘莘学子;她走得很从容,因为她不仅没有辜负熊希龄当年的重托,恢复和重建了香山慈幼院,而且在熊希龄逝世55年后,把他的灵骨从香港迁回北京安葬,并且倾囊资助《熊希龄集》和《熊希龄先生遗稿》的出版,了却了平生最大的一桩心愿。 若说还有遗愿未了,那便是她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一亲故土,不能亲眼看到海峡两岸的统一,就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追求婚姻自由的新女性 毛彦文小名月仙,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生于浙江江山。她自幼聪颖好学,学习成绩优良,1914年,17岁的她便由江山西河女子高等小学保送,进入杭州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是上海戏剧学校建校50周年,为了庆祝母校校庆,大陆的一部分“正”字辈准备联合在台湾的同学们在香港会合,举行一次纪念性演出。海峡两岸有两位“正”字辈的演员是必须邀请参加的,这两人是:“钱正纶(即浩梁)、顾正秋。顾正秋,原上海戏校培养的名伶。她蜚声台湾。演京剧有“台湾梅兰芳”之誉。在人生舞台上,她又与掌握台湾最高权力的蒋经国,以及另一位曾风云一时掌管财政大权的任显群,扮演了一场三角恋爱剧,这里面有悲欢离合,生死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曾长期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血脉相连,两地人员往来十分密切。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翌年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后改名嘉义)三县,雍正元年(1723年)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新竹)。在祖国统一的政治局面下,台湾文教事业全面发展。笔者查阅了乾隆《永春州志》(永春于雍正十二年由县升格为直隶州)、民国《永春县志》、同治黼建通茬窃、光绪《台湾通志》及众多永春族谱,查找到清代永春文人到台湾游历的大量记载,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代闽台两地频繁的文化交流。其情形主要可以分为游宦、游学和教书三种。  相似文献   

20.
舞蹈家江青     
彭苏 《名人传记》2022,(3):74-77
本文的主人公并非政治人物江青,而是同名电影明星和舞蹈家。她十岁考人北京舞蹈学校并接受了六年的舞蹈专业训练,后赴台湾主演影片二十余部,1967年因出演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几度夕阳红》而获台湾金马奖影后。1970年,她赴美国重回舞蹈之路,并在现代舞领域成果颇丰,成为一代舞蹈大家。“文革”结束后,她数十次归国交流.演出和教学,被誉为“中国现代舞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