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人转是东北古老的民间演唱艺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观点。作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教歌舞形式的观点。本从二人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音乐唱腔来源于萨满神歌、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舞蹈、曲目唱段多成萨满神歌中来、曲目中表现的古老婚丧习俗来自萨满化、二人转是东北满汉化融合的结晶等六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证明了二人转与萨满化的渊源关系.观点新颖,说服力强。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实行平满汉畛域举措的过程中,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发布化除满汉畛域懿旨与官绅群起奏议,是一个关键性的事件。清廷试图化除满汉畛域,而对满汉政策作出了新的调整,但因种种因素制约,而并没有切实施行,也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致使清王朝最终难逃覆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笊篱姑姑舞为满族民间舞蹈,在历史上曾是闷卜的一种民俗形式。本认为这种形式起源于关内汉族的“迎紫姑”。反映了满汉民间化习俗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清朝的法律对待族群之差异,这是研究清代满汉关系的重要议题。清代统治者常说满汉一家、不分满汉,利用汉化政策掩饰,似乎看不到满汉的区别。从户籍制度的管理上可以看到,清朝统治旗人与汉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二人转是一门综合艺术,尽管表演形式不同,却说、唱、扮、舞等均包括在里面.它以"千军万马,全凭咱俩"为特征,既说又唱,又扮又舞,跳进跳出地表演,通过叙述兼代言两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剧本赋予的任务.其中,舞蹈作为构成二人转美学特征的重要元素,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表达思想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独特的风格体现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对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名族建立的政权,建立之初民族特征明显,在生活习惯、风俗、政策、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与汉族存在很大的区别。但随着入关后满族与汉族各方面交流的增多,以及清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满汉融合得到不断的加强,其中一体现突出于宫廷饮食上。宫廷作为全国统治的核心,是历朝历代社会的中心。宫廷饮食代表着那个时代饮食的最高水平,也可以看成是具体而微的时代体现。此文主要是从清朝宫廷饮食的变化中探究满汉融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的排满宣传对汉人加入排满革命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排满宣传下的满汉关系极为敏感。面对排满宣传及排满行动,部分满洲贵族采取排斥汉族官员及防备新军的做法,这又加剧了满汉矛盾。革命党纠正宣传中的偏颇,调整革命初期的错误做法,但革命进程中旗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报复汉人,满汉经历了再一次的矛盾激化。以反满为口号的辛亥革命虽然使旗人消除了特权,逐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但在旗人心中留下的感情伤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孙浩洵 《满族研究》2012,(1):103-108
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民族学的理论方法主要从清代中央行政机构官制词语入手,通过对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中央行政机构官制词语的对比、转变,展现出清朝官制既有承袭明制的一面,又有民族特色的一面,从而进一步说明满汉文化是相互影响、融合的关系,而并非同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满汉合璧《满洲实录》中的满、汉语气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可视化分析,对满汉合璧《满洲实录》中满、汉语气词进行对比整理并建档,从保护我国濒危语言角度出发,提出满语语言建档的必要性,探究当前满语语气词建档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尝试建立用于翻译经典满汉语料的满、汉语气词对照语料库,以期为我国濒危语言保护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建斌 《文献》2024,(2):192-206
奏折是君臣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其形成过程受制于多方因素。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所上《均满汉以策治安折》,从起草到上奏历经两年,期间几经改动,与政局变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形成的不同版本侧重不一,反映出上奏者端方身份变更前后政治决策与运作的调整。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收录的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广为学界引用,实际并未上陈。该折撰稿人熊希龄随端方出洋考察,期间暗中联络梁启超撰写考察团回京奏陈,亦受梁氏思想的影响。光绪三十三年(1907),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皖案发生,促使端方对此折做出大幅度修改,形成《均满汉以策治安折》上陈,与袁世凯有着直接关系。奏折这类文献的形成与出台是动态的过程,将其放在时局赓衍中考察,每封奏陈都是一个“生命体”,构成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白毓薇 《沧桑》2013,(2):20-21
清朝服饰形制是历朝服饰中最庞杂、最繁复、等级制最森严。它既吸收了历史上汉族传统的冠服服制,又保持了满族服饰的风格,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满族特有的农奴制经济标本,庄园制度得到了史学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研究焦点的相对集中,该领域仍有诸多重要问题尚未得到关注。生活在这一制度层面下的人,即庄头、庄丁以及他们家眷和后裔,就是其中非常值得探讨的内容。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与正身旗人不同,与民人也不一样。时至今日,其后裔依然用随旗人来描述自己,生动说明了这群人的边缘性地位。本文以畿辅为例,就随旗人进行了考察,希望能由此对庄园制度以及清代满汉关系中的某些问题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二人转文化作为辽宁特色地域文化,三百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本文在二人转地域文化保护价值的视角下,就二人转如何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得到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好与汉民族的关系问题。他们表面上奉行"不分满汉,一体眷遇"的民族平等政策,也实施过一系列改良措施,对于改善民族关系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首崇满洲"仍是其最深层的民族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纯忠 《满族研究》2023,(3):89-96+105
出身于清廷内务府上三旗(booi ilan gūsa)乌津哈哈(ujin haha,汉译世仆家生子)的曹雪芹,于乾隆九年(1744)开始,历时十余年始成椎心泣血之作《红楼梦》。书中以汉夹满、满汉合璧的语言形式,多处有京旗豪门世情生活的满礼旗俗和满洲方物俗称之描述,本文对书中数则名物释名作出满汉对译考辨注释。  相似文献   

16.
张捷 《神州》2011,(26):188-189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在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是反映其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资料,而服饰也是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只要一穿上舞服,就已经具备了最为直观的形态特征。纵观舞蹈艺术实践更加印证了舞蹈表演与舞蹈服饰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舞蹈作品创作中服饰设计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同民族不同人物不同特性的舞蹈必须靠舞蹈服饰的烘托才能呈现舞蹈作品的风格性,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而舞蹈表演与舞蹈服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构成完整的舞蹈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本课题主要从探索传统服饰与舞台服饰的有机结合入手,阐释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服饰的地位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满汉矛盾是制约清末政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革命排满思想的激荡和清廷对汉人的疑虑。张之洞指出。废除歧视性的政策和法律对化解民族矛盾、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稳定、共同抵御外侮具有关键作用,并将其视为改革成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王丹 《神州》2012,(17):221-223
以物表意、以物达情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笔者就生活类道具予以分析、阐述其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归纳其艺术价值。从中探寻道具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舞蹈语言,找寻舞蹈艺术走向繁荣之路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张捷 《神州》2011,(11):188-189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在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是反映其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资料,而服饰也是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只要一穿上舞服,就已经具备了最为直观的形态特征。纵观舞蹈艺术实践更加印证了:舞蹈表演与舞蹈服饰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舞蹈作品创作中服饰设计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同民族不同人物不同特性的舞蹈必须靠舞蹈服饰的烘托才能呈现舞蹈作品的风格性,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而舞蹈表演与舞蹈服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构成完整的舞蹈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本课题主要从探索传统服饰与舞台服饰的有机结合入手,阐释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服饰的地位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军入关后的断脚筋刑,直接承自关外满洲旧刑,主要用于惩治窃盗、逃人、贩卖人口、劫掠等犯罪。顺康雍乾四朝,该刑制经历了废而复兴、兴而复废的反复过程。乾隆三年以后,虽于制度上彻底终结了该刑,但在实践中一直沿用,迄清季而未绝。清代断脚筋刑的旋废旋兴,反映了"乱世用重典"的阶段特征,而其适用对象,自起初的旗人至后来的旗民兼有,折现出清代满汉法律"一体化"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