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城镇化分解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部分,且认为这4部分应处在协调耦合状态,用TOPSIS法对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以对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常州和扬州在优质协调区;南京、镇江、苏州和无锡在良好协调区,且土地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徐州、淮安和南通在基本协调区,徐州与淮安土地城镇化过快,社会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时忽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南通土地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扩张缓慢,城镇化的土地代价水平较低;泰州和盐城在轻度失调区,盐城经济城镇化滞后,泰州土地城镇化滞后,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大,城镇发展选择的是一种精明增长路径;连云港和宿迁在中度失调区,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其它城镇化,城镇发展土地代价水平高,具有相当过渡性损失。  相似文献   

2.
杨洋  马学广  王晨 《人文地理》2015,30(5):91-98
基于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本研究从国家、八大经济区、省、地等四个尺度综合分析了中国1992-2010年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1992-2010年间:中国土地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为8.34%,明显高于同时期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东部沿海经济区在八大经济区中土地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速度最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其它省区;土地城镇化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11个城市群地区。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因素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土地城镇化的特征及机制,其难点在于识别影响土地城镇化的主导因素以进行针对性调控。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识别江苏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显示:①江苏省的土地城镇化水平为38.90%,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异格局。②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次热点区集中分布在苏南以及苏中的南通市区、泰州市区及其周围县(市),次冷点区包围着冷点区主要分布苏北的县(市)及苏中的宝应县。③人口集聚类、经济发展类、社会投资类的因素对土地城镇化空间分异影响最为显著;基础设施类、开放水平类的部分因素的对土地城镇化空间分异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4.
回顾中国最近20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土地资源的供给性短缺和需求剧增的矛盾日趋尖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政府和专家的共识。以山东省为例,基于区域结构、用地结构、城市规模结构的视角,运用异速生长模型,分析2000-2013年期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人口绩效。结果表明:①从空间结构看,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总体快于人口城镇化,并且鲁西北、鲁西南和半岛中部地区的城市用地人口绩效高于中部和胶东半岛东部地区。②从用地结构看,不同类型建设用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绿地扩张所承载的人口绩效较低,仓储用地扩张的人口绩效偏高;③从城市规模结构看,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人口绩效最高,20-50万规模城市最低,50万以上规模城市居中,且呈逐渐降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的农民工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深度城镇化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转型、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农民工城乡迁移与城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以农民工城镇化进程中的个体微观行为特征研究为基础,研究农民工在区域认知、城镇化意愿与行为特征、城镇化格局与过程规律,建立农民工城镇化空间模型,可以揭示农民工个体微观行为下的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耦合关系;从城市生活空间与社会空间特征评价不同空间与行为模式下的农民工城镇化效率,可以提出效率导向下的农民工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与引导规划;基于空间公正理念,从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政策、资源可获性的城市社区规划等方面的创新,可以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有序、有尊严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苏联远东地区与中国黑龙江省的城镇化比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对比方法系统地论述了苏联远东地区和中国黑龙江省的城镇化过程。分析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两个地区城镇化过程的影响和制约;阐述了两个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在城镇化水平、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关系、城镇职能结构关系、城镇地域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与问题,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归纳了两个地区城镇化过程不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和双向吸引性,并据此建议两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应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7.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响应关系模型,对2001-2015年间研究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动态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以及两者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处于快速城镇化和规模扩张阶段,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水平高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区域用水负荷逐年增加,虽然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但水资源自然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受区域水文条件的影响显著。在2001、2005、2007、2009、2011年,长株潭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系统的约束。协调好城镇化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变规模外延扩张模式,以控制水资源总量、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减弱水资源系统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城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构建了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江西省2001年和2010年各县(市)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江西各县(市)城镇化综合水平自2001年以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变异程度减小,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拉大,极化趋势显著;②江西省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从北向南呈现由高向低的梯度变化规律;县域城镇化水平高和较高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全省的西北、东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空间形态上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围梯度变化的圈层式结构;③江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及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仇方道  朱传耿  刘振 《人文地理》2006,21(6):119-123
县级区域是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主要载体。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从时空尺度视角对沭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加强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业、人口控制、政策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城镇化中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述 《攀登》2004,23(5):60-6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框架下.小城镇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一制度设计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今后,在城镇化上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之路,充分考虑我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创新城市化制度,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为案例地,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市化内涵的四个方面入手,运用熵值法对上海1985-2012 年和东京1954-2009 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对比分析二者城市化进程,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对二者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上海目前处于城市化继续发展阶段,以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土地面积的扩张为主要特征;东京目前处于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其城市化的主要体现;②城市化进程动力因子对比显示,上海主要依靠投资、内需及城市土地扩张推动,经济外向力作用相对较弱,而东京城市化动力中经济外向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健康城市化:新的发展理念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星  叶超 《人文地理》2011,26(2):56-61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市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在研究和政策方面也陷入困境,对未来城市化发展取向和道路认识不一。本文提出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它有3个理论来源:健康观的演变与系统健康科学的兴起,发展观的演变与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人地关系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归纳其对健康城市化的启示的基础上,界定了健康城市化的概念,明确提出三个内涵:人的发展、城乡互动、资源环境,并与传统城市化进行比较。相应的政策含义是:资源环境是城市化的基础,城乡协调和互动是城市化的关键环节,"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薛东前  代兰海 《人文地理》2006,21(5):99-102
西安城市化演进过程与生产力布局阶段性,具有一致性的规律。文章从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时间序列、城市化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其演化特征,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性,指出西安市城市化的效率在各时期不断提升(结构弹性减小),集约化程度提高,城市化、非农化逐步走向合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过程又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城市化变化与人均增长满足指数规律,城镇密度与关系的模型满足直线关系。最后文章从人口迁移、人口密度变化、城市化圈层分布和卫星城镇的发展及分工等方面对人口城市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借助聚集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及形态维数,对茂名县域、市域及镇域乡村聚落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并从自然地理、人口、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分形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乡村聚落呈多尺度、多分形特征.聚集性从市域到镇域呈从地理导向到行政导向的趋势,高城镇化水平地区聚集...  相似文献   

15.
环南海国家及地区既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的重要地带枢纽,也是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城市发展阶段等存在不同,其内部城市化过程与城市体系格局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1960—2020年环南海地区国家和主要城市层面等多尺度的人口数据,利用城市首位度指数与城市空间基尼系数两个指标,结合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环南海国家及地区的人口城市化与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环南海国家及地区大部分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但区域内部城市化发展出现较大差异,越南、柬埔寨的城市化落后于其他国家(地区);第二,区域内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以强单中心结构为主,双(多)中心结构的国家及地区较少,城市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规模分布以首位分布居多;第三,主要城市人口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且还有进一步集聚发展的倾向。本研究揭示了环南海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发展过程和分布规律,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集聚经济类型的地理格局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集聚经济的类型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度量指标是基尼系数、Ellison-Glaeser指数等,但这类指标却没有考虑相邻地区间经济的相互影响。据此,本文提出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衡量区域的集聚经济水平,并且利用2002年江苏省县级工业数据,实证分析和探讨江苏省城市化和地方化集聚经济的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