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经济结构的改造是苏联目前经济改革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结构包含的范畴很广,它既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又涉及生产力方面的结构。只有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使国民经济持久地、稳定地保持一定速度发展;反之,经济结构不合理,必然引起各  相似文献   

3.
一苏联的对外经济政策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外政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首先要服从政治需要,同时又要考虑到经济利益。这是现今苏联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的指导方针,是它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自六十年代末,特别是68年入侵捷克后,苏联明显地走上了扩张争霸的道路,但它感到经济实力不足,军事上还有逊色。为了改变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改善技术落后、资金短缺、效率低状况、原料和能源产地东移,进行了经济改革措施,重视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实行集约化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4.
5.
苏联为了改变沙皇俄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自建国后就致力于新区的经济开发,将生产力由中央区逐渐向不发达、然而自然资源却丰富的边远地区推移,以便使生产部门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而新区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向又都取决于各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各个历史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苏联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安德罗波夫执政后,为了扭转这一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就一再地谈经济效益问题。他说,苏联目前最关心的是提高生产和整个经济的效益问题。苏联“深刻意识到了”提高经济效益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苏联经济之所以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1)经济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工作落后,2)连续四年农业歉收,3)开发苏联北部和东部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7.
8.
苏联的经济改革已经实行多年,尽管这一改革过程进行得异常缓慢,但毕竟苏联在经济上进行了时紧时松,断断续续的改革,特别是近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谓苏联近一时期的经济改革,主要指的是由安德罗波夫开始,又由契尔年  相似文献   

9.
1987年1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的报告时曾提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论点进行了“简单化的解释”,“阉割了列宁论点的理论深度和意义”,其中包括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本文就苏联关于所有制理论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八大前后党对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认识及其局限武力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如何迅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问题上,在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后,选择了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的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即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956年八大前后,在苏联开始总结其...  相似文献   

11.
杨连凤 《人文地理》1989,4(2):25-30
本文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苏联开发东部经济地带的重大意义。苏联东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发展东部经济地带既可以保证西部工业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又可以实现苏联经济区域的东移,逐步改变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同时还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加强同经互会成员国的合作。对于开发东部经济地带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也进行了探讨,而且还预测了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一) 苏联虽然是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资源和工业的分布极不平衡,绝大部分的生产能力集中在乌拉尔以西地区。这些老工业区经长时期开发,资源潜力越来越小,许多矿物资源已濒于枯竭。新资源区因受开发规模的限制,产不敷需,致使苏联国内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发生了困难,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为了缓和燃料动力和工业原料供不应求的矛盾,苏联一方面加紧推行集约化经营方针,强调在生产中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燃动力和原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东部和北部资源区的开发。八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就规定要“保证将东部和北部地区的燃料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苏共二十四大、二十五大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力图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使生产逐步转向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苏共二十六大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提出,在八十年代还将“始终不渝地继续实现自己的经济战略”,并进一步重申,实现“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冯春萍 《人文地理》1989,4(2):52-59
本文阐述了苏联地理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情况,从纯粹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截然分离发展为统一地理学,从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发展到类似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而且还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探讨了苏联社会经济地理学中最为流行的观点--系统结构,以及苏联社会经济地理学革新的主要趋向--经济化、社会化、生态化、计量化。  相似文献   

15.
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它是俄国村社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村社财权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在斯大林"贡税论"的引导下,为给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尽管这一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抵抗,但在国家机器强力干预下,公益捐被迫变成地方税,最终导致村社财权丧失。其结果是,动摇了村社自治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村社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了村苏维埃的行政管理能力,加强了苏联政府对农村基层的管控,有利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推行。  相似文献   

16.
苏联“大清洗”问题争辩的症结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搞清苏联“大清洗”问题必须依据俄罗斯权威部门档案材料。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出于清算“斯大林集权体制罪行”的目的,各自单独统计的大清洗和苏联时期判刑政治犯人数,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最大值;根据最新材料,其中既有被枉杀的无辜,也有该镇压的罪犯。研究大清洗问题,既要看到“破坏法制、伤及无辜”对苏联社会稳定造成的深层次影响,也要看到在苏联解体中竭力夸大大清洗数据、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在经济地理方面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早在旧俄时期,就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实施的一系列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的总称。一般认为,新经济政策主要实施时间为1922-1928年,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粮食税、租让制、币制改革等等,其中的币制改革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保证新经济政策得以顺利推行的关键举措。苏联的这次币制改革从1922年开始到1924年结束,发行了各种功能不同的纸币,基本建构了苏联的货币发行体系。币制改革后的1924年到1928年5年间,  相似文献   

19.
从15世纪起,由于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英国的工业重心呈现着向农村移动的态势。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城市在16、17世纪里也进行着自身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调整和变革。本文拟对各类城市的这种变化进行分别考察,探讨处于这种变化之中的城市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富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富农问题沈志华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必然涉及到富农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如同列宁所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预示着富农必然会更多地产生出来,还因为消灭富农阶级的运动以及同时发生的全盘集体运动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 ̄①就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