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林林 《岭南文史》2020,(1):21-28,56
正一、海幢寺概况海幢寺位于广州珠江南岸,濒临江水、交通便利、环境怡人,是清代广州著名佛教圣地。海幢寺早在南汉时期就已存在。清道光《广东通志》对海幢寺这样记载:"海幢寺在河南,盖万松岭福场园地也。旧版有千秋寺,南汉所建,废为民居,僧光牟募于郭龙岳,稍加葺治,颜曰‘海幢’。"[1]清康熙年间,海幢寺得平南王尚可喜的支持,寺庙建设规模扩大,先后建筑了天王殿等主体建筑,并扩大面积,全盛时北至珠江,南至万松岭,景色优美,为广州一大寺庙。清人仇巨  相似文献   

2.
海幢寺前身是南汉千秋寺地。《广东通志》云:“海幢寺在河南,盖万松岭福场园地也。旧有千秋寺址,南汉所建,废为民居,僧光牟募于郭龙岳,稍加葺治,颜日‘海幢’”。千秋寺为南汉拱卫兴王府(广州城)28寺之一,属南七寺。  相似文献   

3.
畿辅续志金石目(五)肖新祺辑县尹关玉墓碑张庸撰康里正书张起山严篆额延礻右七年三月曲阳西南五里卢家庄水门乡金山寺铭正书延礻右七年五月十五日涞水本寺涿州新修真武庙碑张孔铸撰刘肃正书曹勋篆额延礻右七年七月十五日涿州真武庙住持宗主庆公塔幢八面刻沙门福真撰巨溟...  相似文献   

4.
《白描罗汉册》三开,原为广州市海幢寺旧藏,有海幢寺朱文藏印一方。现藏广州美术馆。画纵均为26.2厘米,横第一开48厘米,第二开48.2厘米,第三开47.7厘米。名款在末页右边小楷书一行,题作"元丰二年洛佛日李伯时薰脩。"下钤朱文"李伯时□□  相似文献   

5.
2004年元月,在成都大慈寺工地挖管道沟槽时,于地下两米处发现一石经幢。此幢无座无顶,只余幢身。幢身高97厘米,六边形,略呈梯柱状,上边宽20厘米,下边宽22厘米。幢身上面的中心有长宽7厘米,深6厘米的凹槽,为连接幢顶的榫孔。幢身六个面的上端分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径6厘米。以下刻唐代高僧、终南山释道宣《妙法莲华经宏传序》和清代无名氏《重修多宝寺碑记》。  相似文献   

6.
《高逸上人诗碣》考证顾永新《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宋代分册各6695号为《祈泽寺高逸上人诗稿》,题注曰: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七日刻,石在江苏江宁①,拓片高62厘米,宽115厘米,赵孟远行书。(41册第39页)此书的顾874号又...  相似文献   

7.
原起寺     
《沧桑》1996,(3)
在山西省平顺、潞城、黎城三县交界处,滔滔漳河水擦潞城市的边缘向着东北方向拐了一个大弯儿,在拐弯处的辛安村凤凰山巅,有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千年古寺,名曰“原起寺”。 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成为唐宋混合结构,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寺院周围砖砌花栏围墙,坐北朝南。院中主殿大雄宝殿、佛殿三间,琉璃九脊屋盖,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十分壮观。殿内横柱、荆梁尤为珍贵。殿前有四根方形石柱撑起一座正方形香亭,每根亭柱上刻有诗文一句,共成七言绝句一首: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铃声夜听潮;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前后两句分别又构成了两副工整的对联。亭前竖有八角青石经幢一座,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寺的铭记,幢座八面雕刻使女乐人,风姿动人。香亭东有关公殿,西有阎王殿。  相似文献   

8.
左勇  辛悦 《文献》2024,(1):4-18
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可归纳为笔画倒书、偏旁倒书、单字倒书、多字倒书与单例刻辞倒书、多例刻辞倒书、整版刻辞倒书等多种情况。在习刻刻辞与记事刻辞中,倒书现象相对比较常见。甲骨文倒书属于特殊形态,它既体现了甲骨文字的“原始性”,也展示出刻手的契刻习惯、技巧与态度对于文字刻写的巨大影响,而部分倒书现象则可能与内容区分、刻手习刻、龟骨登记等有关。倒书现象生动展现了甲骨文契刻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1960年2月我应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会之邀,作了第二次古建筑調查。同行的有該会朱家济委員及路秉杰等同志协同測繪,使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調查工作。我們这次出发,經海宁、海盐、杭州、金华、东阳、义烏及临安等县市。除1954年作全省初步勘查时所見,已經报导外(浙江文管会油印本,1954年8月;黄涌泉同志《浙江省的紀念性建筑調查概况》,本刊1956年4期),再就这次所見古建筑擇其有价值的介紹于下,并提出个人初步的一些看法,尚希讀者予以指正。輕幢浙江經幢从目前調查所知,杭州龙兴寺唐开成二年(837年)幢为最早。以形制而論,以余姚慈城普济寺唐开成四年(839年)幢身为最大,书法亦精,奚虚己所书。就高度言,当推杭州梵天寺宋乾德三年(965年)幢与临安海会寺吳越宝大元年(924年)幢最高;梵天寺幢高15.67米,海会寺幢高12.10米(图一、二)。按梵天寺为吳越巨  相似文献   

10.
《清康熙六十一年经幢》是三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该经幢形制较小,但保存完整,详细记录了建幢缘由、发愿文,以及建幢者和工匠的信息资料、造幢时间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经幢的形制、刻文等诸多信息研究,考证该经幢的功用、所处时代当地民众信仰、民间习俗,以及建幢人族源情况和匠籍制度。  相似文献   

11.
清代禁毁图书 ,又叫做“文字狱” ,指的是清雍正、乾隆两朝 ,特别是乾隆三十九年(1744)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清查上缴、抽毁销毁清廷认为是“违碍”、“悖逆”的图书 ,岭南地区以对金堡、屈大均两人的著作禁毁最为严厉 ,传闻韶关兵备道李璜在粤北丹霞山查得金堡一卷有反清文字内容的手稿 ,杀害别传寺寺僧300余人(一说500人) ;据《清代各省禁书汇考》一书记载统计 ,屈大均的著作被收缴了321部 ,2660册。上述禁毁史事 ,清季以来 ,多有传播 ,人皆知之。但禁毁图书涉及地方志书 ,特别是将已刻好并印刷过的书版 ,铲挖掉“…  相似文献   

12.
武威历史考辨三题李鼎文(一)海藏寺名的解释海藏寺,在武威城西北五里。清张尉有《忆海藏寺》诗,诗前有《序》说:"寺为凉郡梵宫之冠,林泉深秀,幼时数数游之。夏月避暑,真人间清凉境也。"现在已成为"海藏寺公园",重加修缮,面貌焕然一新,是武威人民休假日的好...  相似文献   

13.
武威海藏寺     
海藏寺是武威四大寺院之一,位于城西北25公里处。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立的《重修古刹海藏寺劝缘信官檀越记》碑云:“相传,录钧台原为水中小岛,寺建于台上,故名海藏寺。”寺院占地面积1346万平方米,创建年代无从考证。明成化年间,一个叫张睿的太监,...  相似文献   

14.
浙江海宁长安镇画像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汉代画像石刻是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画像石刻在山东分布最广,内容最丰富;河南南阳、陕西绥德、江苏徐州等地区也以保存各具特色的画像石刻而著名。1973年春,在浙江省海宁县长安镇海宁中学校园内,原觉王寺后相传称为"三女堆"的地方,发现一座画像石墓(发掘简报见《文  相似文献   

15.
余国江 《北方文物》2017,(1):69-71,112
惠觉禅师碑原立于河北省沙河市广阳山漆泉寺,是关于新罗入唐僧人惠觉的重要资料。在已有学者对之展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纠正谬误,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惠觉禅师碑并非《沙河县志》中记载的唐漆泉寺碑,惠觉禅师碑的刻立时间在贞元十年之前,邢台开元寺中出土的两块与惠能有关的残碑都是惠觉在参拜神会以后刻立的。  相似文献   

16.
序言与济南灵岩寺、天台国清寺、荆州五泉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郊外约二十公里的地方,现在因寺名的关系,这里属于南京市栖霞区。在此寺门前的碑亭中,收藏着一幢题为“明征君碑”的篆书额头碑,在“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题之后,还刻了一行“御制”、“朝议郎行左金吾卫长史侍相王书臣高正臣奉敕书”、“朝散大夫守太子洗马知敬篆书”,在末尾处还刻有“上元三年岁在景子四月戊戌朔廿五日壬戍建”的立碑日期。上元三年应是公元六七六年。所以说,所谓“御制”就是指唐高宗李治的撰文,立碑的理山,在《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明崇俨传中能够找到。明崇俨(?——公元六七九年)是唐高宗的正谏大夫、也是一位专门从事占卜来往于宫廷的方术士。正如文献中  相似文献   

17.
陈先行 《收藏家》2008,(11):52-58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后,政府承袭五代制度,由国子监主管刻书,除儒家经典外,还较大规模地校刻了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及诗文总集等。在中央的影响下,地方官府(包括各地公使库、州、军、郡、县学等)、寺院、私家和书坊都相继刻书,  相似文献   

18.
金代的印刷业比较发达,刻书范围比较广,明确其刻书地点,有利于更深层次地认识金代雕版印刷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关于金代的刻书地点已有研究成果认为有9路中的34处,本文新考证出金代刻书地点10处,将金代的刻书范围研究从9路扩大到11路,并注意加强对乡、村级刻书地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高文斌 《上海地方志》2023,(4):70-77+96
古代刻印书籍,是书籍流通、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刻印方式中常见的有官刻、寺院刻、坊刻、私刻等。明清时期是藏书、刻书事业发展的辉煌期。清中叶后,上海金山一支钱氏家族渐以校勘印刷出版事业显名于世,其校勘著作中尤以《守山阁丛书》《指海》《珠别丛录》等为代表作,因其家族藏书、校书、刻书活动延续时间之长、校勘之精,又汇集了张文虎、顾观光等大儒参与,故受到其时与后世侧目,笔者试论《守山阁丛书》与其学人顾观光、张文虎等,通过编撰《守山阁丛书》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开凿于东魏、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是我国最早开始大面积摩崖刻经的石窟寺。本文在掌握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较全面地介绍了南、北响堂寺刻经的分布概况及刻经内容,结合有关碑记、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对刻经的背景、年代及传播作了分析考证,并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论述了响堂山刻经的成就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