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绚 《巴蜀史志》2015,(1):60-60
1月21日,《四川抗战历史文献》编纂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传达了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编纂《四川抗战历史文献》的批示精神,介绍了编纂《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及其筹备工作专家座谈情况。与会领导、专家通报了本单位和相关单位收藏、整理抗战历史文献及其抗战历史的研究情况,并就编纂《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2.
郑鹤声在马端临文献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在《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提出了结集、翻译、编纂、审订、讲习、印刻六位一体的新文献观,初步构建起了文献学的学科框架,奠定了文献学现代化的基础。郑鹤声是文献学现代化进程的开拓者,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3.
张舜徽(1911~1992年),湖南沅江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他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4.
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献学在古今与中外两者之间均存在割裂问题 ,这突出地表现为对西方古文献学的缺乏了解。Diplomatics———西方古文献学 ,历史悠久。在中世纪文书辨伪的基础上 ,法国学者马比荣于 1 7世纪后期创立了规范的古文献学。经历代学者努力 ,它在 1 9世纪还只限于考证古代文书 ,到 2 0世纪 ,则已成为考证全部历史文献的方法体系。在考证西方古代司法、行政文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上 ,与中国传统文献学相比 ,西方古文献学有自己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10月14日凌晨1点半,张守义先生因多脏器衰竭溘然长逝。尽管一个月前去301医院看望守义时已感觉他命若游丝,他的离去仍令我感到突然和震惊。中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美术家,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以下简称古文献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完成了由校雠学到古文献学这一学科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其标志就是郑鹤声、郑鹤春两先生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的出版。此后60多年的时间里,古文献学一直在一种时断时续、不绝如缕的艰苦状态下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史学在历史思维、历史盛衰观、经史关系论、历史文献思想和历史编纂思想等诸多方面,都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五篇文章,从历史思维与民族史学、时代思潮与传统史学、历史文献学的优良传统、以史为鉴的民族传统与精神和近代  相似文献   

8.
苏天爵是元代颇有文史之才的杰出史家,在当代史撰著和历史文献整理与编纂方面成就卓著;在历史编纂理论与思想方面卓有见识。他所纂《国朝名臣事略》和《元文类》两部著述至今仍在中国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系统考察其史学实践与思想,对于探讨元代史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试评三部历史文献学著作的学术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8、89二年间,相继有三部《中国历史文献学》问世,标志着历史文献学研究已走向成熟.三书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历史文献学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代表着不同的学术倾向.王余光所著《中国历史文献学》(198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明确标题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著作.全书共四编,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第一编,在“丰富的历史文献”标题之下,分别介绍了编年、典制、纪传、档案、方志等不同体裁的历史文献,各种不同语文的少数民族历史文献,以及甲骨、金石、简牍、帛书等文献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史料价值,并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历史文献的兴盛发展同社会、文化、学术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即第二至第四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文献整理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对历史文献整理的发展阶段、各时期、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主要成就,进行了探讨与总结.书末附有研习历史文献学必需的检索工具书  相似文献   

10.
往年陆宗达教授对我说:“去武汉张舜老门下求学吧,他学问大,治学严谨。”我跑到图书馆,在张老名下查到一堆书:《广校雠略》、《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古代史籍举》,《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广文字蒙求》、《中国史论文集》、《清人文集别录》、《史学三书平议》、《中国文献学》、《周秦道论发微》、《说文解字约注》……我为张先生学问的博大而惊叹,难怪著名学者曹聚仁有言:“有人问我,在新中国,研究国故学的,还有没有如钱宾四这样通博的人?我听了不觉大笑……张舜微先生的经史研究,也在钱宾四之上。”(《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 在考取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后,幸得登堂求教。我一放下行李,便跑到图书馆。回来时,一位研究生告诉我,你们张先生来看过你。顿时,暖融融的,驱散了武汉早春的阴冷。作为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长,年逾古稀的张老走那么远的路,攀登几层楼看一个学生,我深知,这是先生寄予的厚望、前辈对我的希冀。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0月26_28日,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办的“中原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3届年会”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20余个省市近百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共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与会期间,大家围绕中州文献、中州学人、中原文化、历史文献学理论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会议同时还举行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古籍整理与相关理论高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6月25—27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与会80余位学者提交了60余篇论文,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和文学等方面。本次会议具有如下特色。一、拓展历史文献的范围。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均得到充分运用。黄正建《"中国古文书学"概说》探讨了中国古文书学的概念、历史与发展现状,倡导建立"中  相似文献   

13.
《隋唐历史文献集释》一书,是东北师大古籍研究所吴枫先生多年来从事隋唐五代史和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中辛勤劳动的结晶.本书在卷帙浩繁的隋唐史籍中选取约有二百种,分纪传、编年、典制、政法、地理、农杂、佛教、笔记小说,以及史评、工具参考书、类书等十数门类加以题解诠释,全书28万字.虽不能称宏篇巨制,但从对每种文献的形成、撰注者、发凡起例、资料来源、编纂方法、学术价值、版本流传及其后世  相似文献   

14.
正主要谈一下自己撰述《夏禹神话研究》这本小书的一些感想。因为自己在研究夏禹神话传说时,读了很多相关的论著,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并有一点点思考,所以在此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陈述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先说一下为什么选择研究夏禹神话传说。这主要缘起于自己硕士期间的读书兴趣,虽然我所学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但自己却最喜欢读两位史学大家的文章,一位是顾颉刚先生,一位是李学勤先生,  相似文献   

15.
理学和两宋史学的趋向刘连开宋代进入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繁盛期,这在历史文献学与编纂学等领域都有充分的体现。然而,正如白寿先生曾指出的,要把握宋代史学的阶段性发展及其进步意义,还须从史学思想的角度来分析。①而要考察宋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讨论...  相似文献   

16.
白峰先生匆匆走了。 我在出差返回西宁的列车上得到这一悲痛的消息,一下车我就急匆匆地赶往殡仪馆。这天是2001年7月20日。从此,我们青海省美术界失去了一位著名的画家,我省出版界失去了一位资探的老编辑与装帧艺术家,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鸣乎。甚感痛惜!不由人潸然泪下。 白峰是著名土族画家,他作为青海省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蜚声省内外美术界、出版界的民族艺术家。凡熟知白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行同志,于1998年6月30日不幸病逝,终年70岁。王立行同志1985年调至中共北京市委、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88年市委领导班子换届,市委决定推荐他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立行同志向市委写报告,提出不担任这一职务,主动请求来作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和默默无闻的地方志工作。1988年10月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起,立行同志即任副主任,1993年6月主持全面工作。在他主持、直接领导下,北京市修志的队伍建设、审稿力量、规划设计、经费…  相似文献   

18.
书讯     
《中国西藏》2013,(1):95
《三语新词典》为满足学习使用英藏汉三语的读者,民族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联袂推出扎西次仁与拉巴次仁合编的《三语新词典》(英藏汉),辞典由扎西次仁先生自筹50万元出版。《三语新词典》收录15327条词目,词目大都选取了常用词汇,解释文字力求精炼通俗,例句力求简短且尽量使用与藏族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表述。《三语新词典》在《英藏汉对照词典》的基础上完成修订编纂,后者由扎西次仁先生编纂出版且六次重印,颇受广大读者好评。定价:99.00元,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西藏人民  相似文献   

19.
1997年6月30日,苏秉琦先生因病去世,使考古学界失去了一位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科理论而孜孜追求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考古学派的创立者、学科发展带头人,考古界新老同仁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温厚长者。由我国学者自己进行的近代考古学自本世纪20年代开...  相似文献   

20.
师恩永存     
师恩永存钟文典罗老的逝世,使我国失去了一位大学者,史界同仁失去了一位好老师,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拜读了罗老有关太平天国史的一些论著,由此对这一场发生在中国近代史初期的农民战争产生了兴趣。50年代中期,在罗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