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政官法》在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君士坦丁堡的金银珠宝、丝绸、香料等行业。瑞士学者朱尔斯·尼克尔最早在瑞士图书馆发现该法律手册,经过其整理、编辑后,于1893年出版希腊丈、拉丁文校勘本和法译本,这是目前国外拜占庭研究学术界认可的权威版本。本文即根据朱尔斯·尼克尔的希腊文校勘本,并结合弗雷什菲尔德的《市政官法》英译本进行译注,意在提供更符合原文的、完整的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2.
林英 《中国钱币》2006,(4):75-76
李铁生教授的《拜占庭币》问世了,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介绍拜占庭古钱币的工具书。该全书分为六章,第一、二章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和拜占庭钱币的基本特征,第三章介绍了324年到1204年间拜占庭各朝代的代表性钱币,第四章专门介绍帝国从969年到1092年发行的“无名”富利铜币,第五、六章则介绍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货币。正文之后附有拜占庭皇帝年表,拜占庭帝国大事记,主要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拜占庭钱币沿革的历史背景。在前言中,作者指出,此书主要根据英国学者西尔的《拜占庭币及其价格》和美国学者塞尔斯的《古币集藏第五卷:东罗马/拜占…  相似文献   

3.
拜占庭帝国是修昔底德著作传承的重要时期。在拜占庭帝国早期,军事政治史学家善于模仿和改写修昔底德笔下的"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叙事"以及一些著名的演说词;而一些教会史学家在写作时也受修昔底德的影响,但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不直接模仿他。因此,是否模仿修昔底德进行历史写作可以反映出当时教、俗两大史学写作群体的价值取向。公元7—13世纪,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仍在被传播和学习,但随着拜占庭人教育和文化的改变,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现象消失了。在这一时期,修昔底德传统在拜占庭帝国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到了拜占庭帝国末期,面对西欧人的扩张,尤其是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拜占庭帝国学者有意识地复兴希腊古典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拜占庭帝国史学家恢复了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和改写,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们对修昔底德等古典作家的研习和模仿往往拘泥于文字,未能从中真正领会历史经验,处理好国家的外交和内政。  相似文献   

4.
《罗得海商法》是拜占庭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法典。内容涉及海事贷款、船舶碰撞、共同海损、海难救助等海事法律制度,是研究拜占庭史和世界海商法史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国外学界对该法典的研究已有多年,其中英国学者阿什布尔内的校勘本为现行的权威文本。对该法典进行适译与注释,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庞国庆 《历史研究》2023,(1):124-145+222-223
7—8世纪是晚期罗马帝国向中古拜占庭帝国转型的最后阶段。法律编纂呈现了帝国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反映了转型过程。《民法大全》在适用中面临法学传承、语言等难题,是转型前“罗马困境”的缩影。7—8世纪的法律编纂,弱化罗马法的部分原则,吸纳希腊法和不成文法,同时实现全面基督教化,基督教信仰成为立法精神、法律渊源和法条内容等。该时期拜占庭统治者在坚守罗马帝国名号和威权的前提下,放弃或淡化了传统理念中的拉丁区域和文化,寻求政治理念与帝国疆域的统一,以契合帝国鲜明的东地中海特征。由此,传统的“普世罗马帝国”转型为“东方基督教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阿拉伯人从惧怕航海到发展海上贸易,在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同时,积极学习拜占庭文化,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对伊斯兰法做出变革,消化、吸收和改造拜占庭《罗得海商法》,结合伊斯兰教教义和精神,对帝国统治区域内的海商法律规范进行了大量论述,形成伊斯兰特色的海商法。  相似文献   

7.
尹忠海 《世界历史》2005,(2):125-127
拜占庭帝国位处“五海三洲”之枢纽地带 ,是联系欧亚文化的桥梁 ,曾经被马克思赞誉为东西方贸易的金桥。其历史疆域正处于今日众所周知的包括中东、巴尔干等在内的地缘战略热点当中。因此 ,当代多个领域的知名学者都对拜占庭研究十分重视 ,使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然而 ,我国目前从事这一领域的学者并不是很多 ,算是“冷门”。商务印书馆 2 0 0 3年出版的《拜占庭帝国史》便是这个“冷门”中的开创性作品之一。作者陈志强教授一直致力于拜占庭学的研究。从 1 983年到 1 997年 ,陈志强教授主要从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个别问题研究入…  相似文献   

8.
2006年8月21日至26日,第21届世界拜占庭大会在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召开。世界拜占庭学会会长,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彼得施瑞纳先生和本届大会组委会主任、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安东尼·布里尔先生和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教授伊丽莎白·杰弗里斯女士主持了大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朱迪·海琳女士做了题为《展示拜占庭研究》的主题发言。闭幕式上,著名英国拜占庭艺术史教授,罗宾·科麦克的发言《有没有将来》(IsThereAFuture?),为这次大会划上了圆满句号。此次大会的专题论文和学术报告分为8个专题:1、帝国;2、工作与时日;3、社会结构;4、话语;5、文献;6、正教;7、对拜占庭的展示;8、过去的未来。注册参与大会的有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大洋洲几十个国家的学者1100余人,向大会提交论文并在各类会场发言的学者有750余人,其中,年轻一代拜占庭研究学者的成就引人注目。大会将论文摘要编成3本文集,总达1200页。大会期间,从事古典学和拜占庭研究的出版家举行了拜占庭研究书展,为学者提供拜占庭和东地中海研究的新作。欧洲各地古典学和拜占庭研究专业图书馆和博物馆展出了部分珍贵拜占庭文物和手稿。大会还于8月22日和8月24日在伦敦圣保罗教堂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小教堂举行了两场拜占庭音乐会。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该会议学术内容介绍将刊于《古代文明》2007年2期(总第2期)。  相似文献   

9.
苏克拉底斯是拜占庭帝国5世纪时期著名史学家,其所著《教会史》涵盖了自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时代到塞奥多西二世统治前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苏克拉底斯生活在罗马帝国向帝国过渡的初期阶段,长期居住于地中海世界东部地区,这一时代背景与地域因素既决定了他的著史心态,也影响了他的写作特点.苏克拉底斯的《教会史》之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有关这段历史时期的最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认识教会史发展的不同路径,对它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当时地中海世界知识界的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0.
自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以降,或从更早的时候起,直到明朝(1368—1644年)早期,中国史籍中不乏对于罗马一拜占庭世界的记载。学者们认为,自唐代以来,中国人都以“拂菻”一词称呼拜占庭。但是,除了那些往来于“西域”和中华帝国腹地的商人们,古代中国人对于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疆域范围却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概念,甚至对拂菻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或者其具体所指代的文明范畴有所误解。于是,对“拂菻”一词的理解,或者对于中国史籍中各个时期之“拂菻传”所指代的范围,就不能笼统理解为对拜占庭的描述,本文试图就宋史《拂菻传》中的一段记载说明这一问题,就教于学界同仁们。  相似文献   

11.
《鲁诗》,为汉初申培公所传,乃汉代今文三家《诗》之一,于西晋时消亡.南宋始出现对《鲁诗》文献的辑佚.清朝时,《鲁诗》文献辑佚与整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鲁诗》研究始盛.本文主要从《鲁诗》学的传授、著述与流变研究,《鲁诗》文本研究,《鲁诗》学者个案研究,鲁诗镜研究,熹平石经《鲁诗》研究五个方面对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汉代《鲁诗》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于688年巴尔干战事凯旋后,为表神佑之恩,对萨塞洛尼基的圣狄米特里教堂予以馈赠的法令。该法令是研究7世纪末8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外交政策、宗教态度、管理模式等方面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自发现以来,国外学界已不断对其进行修补校勘,已有几种校勘本,然国内尚无此文献的中文译本。兹特综合各家校勘,从古代语文迻译该法令,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注释,为国内罗马—拜占庭法律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中文译本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无畏生护是11-12世纪前后印度密教大师,他所编纂的《金刚鬘》和《究竟瑜伽鬘》是关于曼荼罗仪轨的经典文献,有梵文本和藏文译本传世。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许多学者撰写有相关注疏,成为曼荼罗图像创作中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对当下藏传佛教美术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藏文文献,对无畏生护的生平以及这两部文献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在藏区的传播历史等进行了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4.
除了亚历山大东征外,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有三个繁荣阶段: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隋唐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时期以及蒙古帝国时期.因此研究中古时代的中西关系,必须重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脱胎于4世纪上半叶的罗马帝国,于5世纪末6世纪初走向强盛.此时的隋唐帝国是中国的一大辉煌期,这为双方的频繁交流提供了条件.随着7世纪中叶阿拉伯的兴起,拜占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因此,双方的交流以六七世纪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春秋历史,《左传》是最为重要的文献,其于筮占意义亦不容忽视,《国语》的情况也相类似。二书中记载的春秋筮例,是目前研究筮占内容最为可靠的文献材料。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学者对《左传》筮例进行整理研究,其著作出现于汲冢竹书中,《晋书·束晳传》称有《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1。杜注云:"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2自此肇始,后世学者根据这些筮例著书立说,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处于敌对状态的俄国士兵与德国、奥匈帝国士兵之间曾频频发生大规模联欢现象,何以使然?首先,它起源于古老的基督教传统,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俄国士兵不能忍受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之苦难。其次,二月革命后,俄国军方和临时政府从自身立场出发,为遏制联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成效不大;而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袖列宁深刻地洞察到前线士兵联欢这一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政治意义,以联欢为手段对军队进行革命教化,扩大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军队中的影响,为此后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罗冠群 《史学月刊》2020,(4):103-113
1182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内爆发了一起拜占庭人针对拉丁人的大屠杀行动。通过幸存者、信使、旅行家、路人、十字军等群体的传播,中世纪拉丁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他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全过程和对拉丁人生命、财产和精神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认为这场大屠杀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拉丁作者从受害者的角度试图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认为这是拉丁世界和拜占庭帝国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拜占庭人长期以来仇视情绪的结果。对照拜占庭文献,我们就会发现,拉丁史籍对"1182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记述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偏差。拉丁史籍所塑造出的安德罗尼库斯与穆斯林相勾结、背叛基督教的形象,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这种带有偏见的记载显然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尤其是拉丁世界长期丑化拜占庭帝国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保宏彪  张琰玲 《西夏研究》2020,(1):F0002-F0002
2019年11月,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中心研究馆员张琰玲编著的《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为《西夏研究论丛》第四辑,延续了丛书严谨扎实的一贯学风,以西夏主体民族党项在政权覆亡后的遗民散居史事为核心,将蒙古帝国建立至明弘治十五年近300年的西夏遗民史料汇于一编,通过西夏遗民文献整理和西夏遗民文献研究两大主题,将人物及其家族世系作为线索,辅以考古资料和当代史学研究成果,全面、细致地编排、整理、研究元明清史籍、文集、方志、金石文献等各种文献中所见西夏遗民史料。这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遗民文献汇编,又是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西夏遗民文献的全新力作。  相似文献   

19.
牛津大学著名拜占庭学者詹姆斯·约翰斯通博士于2006年9月16日到26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做了以“拜占庭与西欧中世纪”为主题的系列讲座。讲座分5个部分:1、古典时代的亚欧大陆西端;2、中世纪早期的拜占庭;3、公元630到1050年之间的拜占庭经济史;4、马其顿王朝时期的社会与政治;5、马其顿王朝的对外关系。他将拜占庭历史置于欧亚大陆历史发展的全局中,以全球史观为基本视角,将公元3至11世纪间拜占庭帝国的社会变迁及各王朝的政策取向以及拜占庭周边民族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揭示了拜占庭由古典向中世纪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及其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关系。约翰斯通教授结合原始资料分析问题,用语生动、幽默,理论视野广阔、分析力敏锐,给历史学院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代文明》2007年2期(总第2期)将刊发约翰斯通教授讲座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0.
尹忠海 《世界历史》2007,(6):143-146
如果地图可以斜着看的话,那么处于欧亚大陆之间的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连成了一条轴线。如果从亚得里亚海到黑海,从阿拉伯半岛北部到巴尔干半岛划一个圆的话,这根斜轴又成为这一圆盘上的指针,其圆心就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边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处于这一地图的肯綮部位,深具战略意义。《拜占庭文明》一书,抓住这一特点,把全书体系建立在合理的定义基础之上,清晰地阐述了边境优势与帝国命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