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皇室文学,繁荣兴盛者当数中古;而中古皇室文学最优者,一为曹魏,二在南朝.由于年代稍远,流传面相对狭小等等原因,南朝皇室文学著作存在着散失亡佚等诸多问题.本文以《隋书·经籍志》所录文献为基础,参考《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艺文类聚》、《初学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文献,对南朝皇室文学的著述及存佚情况进行疏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南朝文学史的双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二者文学观念的分析与比较,更能窥探南朝的文学风貌与文学的发展。萧统与刘勰在选文定篇、文学思想、文体观等方面的见解都值得深入研究。《文选序》是《文选》的纲领之作,是萧统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指导着《文选》的编撰。将其所体现的思想、文学、文体等观念,与《文心雕龙》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二者在文学认知上的某些内在联系和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统观是古代史家史学撰述的指导思想之一。东晋与南朝时期,内外矛盾结构性差异,使各时期的正统观内涵上也存在着不同,史学的发展也由此出现相应变化。从东晋前期的晋承魏统到中叶晋越魏继汉的正统观的出现,是东晋史学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南朝时期,正统观念中应天受命的盛行与夷夏之别的强化,成为南朝史学突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吕敏 《沧桑》2011,(2):128-129
自东汉至南北朝,是中国文学领域骈体文学形成以至昌盛的时期,诗赋以至各体文章,都崇尚骈丽,因而当时绝大多数文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大抵认为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便是骈体文学的语言之美。而此时正值文笔之辨的盛行,萧绎提出的文笔划分的三原则是在魏晋六朝时新兴的"诗赋欲丽"说、永明声律论和"诗缘情而绮靡"诗歌美学定义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时代文学审美自觉的结果。本文试着从文笔划分的三原则的提出来看南朝的主导艺术特征的文学与非文学性,把南朝文人当时对文学理解的偏失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来借鉴。  相似文献   

5.
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时代民歌又一次放出了异采。这个时代的民歌大致由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和魏晋南北朝歌谣三个部分构成,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色,而又相互映衬和补充,不仅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诸多创造,对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江南和华南地区已经发现22件南朝买地券。它们依券文可分为三类,在内容、书写格式和行文语气上均有区别。总体上,南朝买地券一方面包含了强烈的道教因素,表明道教在南朝底层社会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券文内容也反映了南朝社会的生死观念和埋葬习俗。  相似文献   

7.
末世文学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风貌景状、文人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文学创作倾向,以及在此历史背景下文学自身的演进历程。萧纲作为南朝末期末世文学创作的典型,其“文章放荡”论展现了末世文学的先锋性与建设性,温庭筠花间词中的闺阁情爱作品创作受宫体诗影响,体现了末世文学的多元美学意义,进一步促进文学创作中表达方式的转变与女性审美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自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问世以来,历代都有人对它进行研究。近世以来,《文心雕龙》研究已成一个专门学问,“文心雕龙学”简称“文心学”,俗称“龙学”。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王更生教授在《文心雕龙》的研究和教学上,有卓越贡献,可称“龙学”大家。  相似文献   

9.
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东柳氏是南朝渡江甚晚 ,但却最终跻身一流士族的地方豪族。柳元景凭借显赫战功进入刘宋中央政权是这一家族发迹的基础 ,柳世隆在南齐实现由武入文的转化是其进入高级士族行列的必备条件 ,而柳世隆子侄辈在萧梁的婚宦则是其与王谢等高门甲族并驾齐驱的具体体现。与南朝一般士族不同的是 ,河东柳氏在完成这一转化后 ,依然保持了勇武善战的特长 ,并将这种特长与南朝高门士族独有的高贵文化素质融为一体。这一典型特征使其既不同于因擅长武功受到高门士族压抑排挤的地方豪族 ,也不同于因连续遭受战乱摧折而趋向灭亡的甲族高门 ,因此 ,河东柳氏是南朝历史上较为独特的一种士族类型。这可能是其在南朝灭亡后 ,依然能够发展成为关中首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汾  ;周宏波 《沧桑》2008,(3):231-233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记载名士言行、标举魏晋风度的轶事小说,影响之大,被鲁迅称作六朝的"名士教科书"。西晋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书中花大量笔墨描写的重要人物。但是在《世说新语》的记录中,王戎的形象却充满了矛盾。文章试图分析王戎的矛盾性格,并揭示出其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颜延之是南朝文学转型时期的关键人物,百年来关于颜延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颜延之的研究历程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其成就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颜延之研究开拓视域、提供更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学上重要的形象类型。这是19世纪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精力充沛,才华横溢却一无所成;心怀远大抱负却流连于空虚生活。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于一身。优秀青年之所以堕落或被埋没,有一系列时代与社会原因及自身原因。然而,也并非所有性格矛盾的优秀贵族青年最终都成为"多余人"。这既是俄罗斯文学的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为社会生活现实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连绵,经济发展迟缓。与此同时,思想文化却空前活跃,东晋南朝尤甚,玄学、佛学先后盛极一时,文学上志怪小说风靡当时,书法艺术上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一批名家,绘画艺术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历来为世人传颂。作为坟墓艺术的墓室建筑装饰亦显出与众不同的风彩。 自1957年首次在南京万寿村东晋永和四年(348年)墓中发现拼镶砖画以后,带有装饰的东晋南朝墓葬时有发现,就目前资料而言,其分布区域北起江苏扬州、河南邓县,南抵福建,东至浙江沿海,西迄四川、云南,而以南京和丹阳最为集中。随着资料的日益丰富,研究成果亦与日俱增,学者们各抒己见,大大推动了该课题研究走向深入。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4.
南朝时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皇权重振、士族逐渐衰落和寒人开始兴起。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南朝诸多方面在沿承魏晋旧制的基础上也有所变动。本文以探讨南朝职官制度中"中书通事舍人"一职的权职和地位变化,浅析南朝寒人掌机要之现象。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初,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全部问世,这是我国史学界的盛事.其中南朝五史的整理出自史学界前辈之手.山东大学历史系王仲荦教授有如下记述:“一九六二年,国务院调我去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山东大学主持标点南朝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和《南史》.当时武汉大学唐长孺教授主持北朝史点校工作,南朝由我负责,中华书局内部开玩笑,称为‘南王北唐’……尽管标点上还可能会发现一些小错误,校勘的质量却是有保证的.”南朝五史中的《宋书》,又系王仲荦先生手自校定,学人更寄以厚望.  相似文献   

16.
丹阳,地处苏锡常和宁镇扬之间,是太湖地区与宁镇地区的交接部.历史上曾先后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青铜时代湖熟文化影响范围的边缘.数千年来,多种历史文化的交融、孕育丹阳文物遗存相当丰富,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美称,不愧为我国东南滨海地区的文化古城.在现今众多的文物遗存中,最负盛名的就推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东南滨海地区一颗明珠.一、齐梁陵墓丹阳是南朝齐梁(479—556)两代帝王的故里,齐太祖高皇帝肖道成是梁武帝肖衍的族伯,“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  相似文献   

17.
北朝(公元439—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它上承割据混乱的五胡十六国,下启统一强盛的隋唐帝国。文化上,北朝较同一时期的南朝落后,但政治制度上的成果却远超南朝。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提出,隋唐制度的源流应归于北朝。这一观点推动了北朝政  相似文献   

18.
刘莹  王素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7):96-103+142
西安市长安区近年出土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祔墓志铭》,是李商隐撰书的唯一存世墓志实物,受到学界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唐长孺先生的名作《论南朝文学的北传》,以本墓志用纯粹散文写成为切入点,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与影响、李商隐个人的生存境遇和文学旨趣,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唐令关于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的规定,仅见于《通典.食货.赋税下》。从中无法得出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为开元二十五年新制的结论,但也不足以断定它是重申武德七年令。陈寅恪说折租为布为南朝旧制,依据只是两条明显失校的南齐资料。南朝并无折租为布的制度。唐代江南的折租造布算不上国家财政制度史上一大变革。南北朝财政收入构成大同小异,北朝与南朝,关市之税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都远不及田租或户调。甄琛说南朝仍崇关鄽之税,北魏唯受谷帛之输,都不符合历史真实。南朝关市之税在其全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即使比北朝高,也不表示南朝国民经济国家财政较北方进步。  相似文献   

20.
佛陀跋陀罗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来华传教的西域僧人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在后秦长安时,他与鸠摩罗什的矛盾,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于传教理念的差别。佛陀跋陀罗保持着与统治者的疏离,而鸠摩罗什选择依附于姚秦宫廷。他的这种态度受到致力于佛教独立化的庐山慧远的赞赏,并且在南方佛教界也备受尊敬。作为南朝佛教史家,相比于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慧皎在《高僧传》中也不掩饰对佛陀跋陀罗的推崇,这一切正是南朝时期中国佛教界的一些代表人物积极寻求精神独立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