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万年类型商文化遗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据现有资料得知,在江西境内,有两支商文化同时并行发展.其一是万年类型商文化,60年代初期发现,属江西上著青铜文化范畴;其二是吴城类型商文化,1973年首次在清江县山前乡吴城村发现,它的主要内涵是属于中原商文化系统的.为加深对万年类型商文化内涵的认识,我们于1983年11月间,继鹰潭市角山商窑试掘清理之后,再次前往万年县中合乡,  相似文献   

2.
吴城遗址文化性质的研究已有了十几年的历史.持“中原文化论”和“土著文化论”者,均可谓言之有物.80年代,江西境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并对万年商遗址作了复查,一批新的资料说明,这里还有另一支土著商文化.我们将这两支不同性质的商文化,暂时划为“吴城类型”和“万年类型”.《殷商文化区域研究》一书还提出:“我们认为从江西鄱阳湖地区殷商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入手,可将它们分为三个不同地方的类型,即神墩类型、吴城类型和万年——角山类型,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它们同商文化接触也有多有少,因此,在三个类型中,商文化因素和地方性的文化因素不同”.对江西这段无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应多方探讨.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吴  相似文献   

3.
江西早商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铜时代江西的早商文化遗存,是1990年秋季在赣北九江县龙王岭巡址考古发掘中发现并证实的.它不仅填补了江西早商文化的空白,而且还反映出有明显中原商文化特征的吴城类型文化和江西土著万年类型商文化因素,共存于赣省早商文化遗存中的事实,为研究中原商文化南来江西的途径提供了线索,为江西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在江西探索夏文化遗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江西地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主要分为吴城和万年两大类型,吴城类型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西岸一带,它是以中原商文化为主,又有江西本地文化的一些因素。万年类型的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赣东北,它的文化内涵主要以土著文化为主,同时又受到了商文化的一定影响。20世纪90年代,同时期的赣州市竹园下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发现的陶器以圜底、圜凹底和圈足器为主。器形主要有鱼篓形罐(釜)、圆腹罐、盆、豆、瓮、尊等,并以鱼篓形罐(釜)、尊为代表,未见甗形器。这是既区别于万年类型文化的鬶、甗形器、三足盘的陶器组合,又区别于赣中主体文化吴城文化的鬲、折肩罐、大口尊等陶器组合。因该文化位于南部赣州盆地,远离江西新石器至青铜主体文化圈,出土的陶器与粤东浮滨文化遗存和广东三水、东莞一带的贝丘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表明它可能是一种面向海洋的文化,因此暂被命名为竹园下类型文化。下坑里遗址时代约在西周初期,从地理位置看属赣南文化圈,其文化面貌与赣州竹园下类型文化相当接近,同时它又与闽西、粤北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发现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陶器彩绘,以三角几何纹与竖条纹为主。其中以竖条纹装饰为主的彩陶与浙南、福建沿海与台湾南部海岸之间的同时期文化有一定联系,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下坑里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不仅大大丰富了竹园下类型文化的内涵,同时它又为华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福建文化传统的源头,我们尚可发现几千年前古越族先民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雪泥鸿爪,这些断发纹身的“东南蛇种”,在地老天荒中创造了福建文化最遥远的一章.然而,岁月悠悠,历史的尘埃渐渐湮没了他们的痕迹.汉晋唐宋以来,一次次中原汉民的南迁洪流涤荡着古老的越族文化,越族先民一部分被融合,一部分退居山林.第二期的福建文化就由那些南来的汉人及日渐同化的越裔来谱写了.福建地僻东南一隅,濒海而多山.绵亘于西带边界的武夷山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给这时期的福建文化造成了这样一种地理环境:西南与东北的阻隔则不易受政治及战乱影响而利于存留中原古文化,并融汇形成自身特色;东部、南部面海而难以交流.终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航海业的日益发达,濒海优势给福建文化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唐宋以后,福建成为域外文化入华及中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交汇点.宋元的阿拉伯、波斯宗教、建筑、商业文化入闽,明清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浙并随之带入西方文明,使福建文化第三期再呈异彩.本文拟就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特色作些探讨,试图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发现谈湖南古越族的概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越族分布地域很广,"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具体指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可知湖南在古代也是百越之地.湖南境内古越族的活动与分布情况如何?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实物史料,可供研究.本文就已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越文化遗物,对其概貌与有关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以求  相似文献   

7.
郑承  郑羽 《福建史志》2007,(3):45-47
福建区域特性显著.三面环山,与外省相隔,境内河流.自成体系.地方特色浓厚。唐以前,福建部分区域曾划归江西管辖.也曾划归岭南,亦曾是江浙的一部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行政区划不便于朝廷对地方官吏的管理,特别是吏部对福建官吏的德能勤绩廉的判断,难以与已形成制度的中原官吏的考课一致。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朝廷设立闽州都督府.至此,福建始有正式省级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闽西有座连绵500公里的武夷山 脉,成为福建与江西的界山,在 崇山峻岭的中间有个山口,一边是江西的石城,一边是福建宁化的石壁山区──客家人的祖籍所在地。 说来话长,还是在八王之乱年间,金兵入侵中原,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入赣,又辗转从石城越山口入闽,眼见这一带被称为石壁的山区,有武夷山峻岭为屏,山谷溪水萦绕,虽说95%属山地,但尚有一带如绿玉般的谷地.这块宝地“山高皇帝远”中原人由此扶老携幼定居山区,他们披荆斩棘创建家园。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渐渐枝繁叶茂,于是他们从宁化石壁亦逐渐南移,经长汀、上杭、永定…  相似文献   

9.
曹正茂 《文史月刊》2012,(Z3):22-23
吴城文化是江西境内主要的商代文化遗存,受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影响和浸润,凝聚着吴城先民的聪慧劳作和创新精神。吴城遗址为代表的江西商代文化是一支有着自己的分布地域和自身文化特征又受到强烈商文化影响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10.
吴城文化是江西境内一支既带有鲜明中原文化因素,又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商代文化,在青铜冶铸、陶器制作、房屋建设等物质生产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发现的48口商代采矿竖井和吴城文化各遗址发现的10眼水井则是这一文化在地下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在中原一带形成强大的文化核心。中原不仅是中国历史k的地域概念,更重要的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心。中国在步人文明时代时,最早的国家形态的载体——古代城邦就出现在中原。夏商周以降,国家由城邦到方国,由方国到中央集权的帝国,这一幕幕历史剧大多是在中原一带上演,最终形成了古城星罗棋布、方国鳞次林比的格局。因此,中原古国的源起、整合与兴衰,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马世之先生就是这块荆蒿遍地的历史漠野中辛勤的垦荒者。他的《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就是近几年来古国…  相似文献   

12.
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传播的结果。约在公元前三千一二百年至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由于大汶口文化的人口增长,势力膨胀及中原原始文化的相对衰弱,部分大汶口人沿颍水及其支流贾鲁河迁徒到豫中,继而又迁徒到豫西地区。这给中原原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古代文明在中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渤海国境内出土日用釉陶器的类型和文化因素的分析,认为其来源有三:第一类的器形和纹饰源自渤海陶器,与中原北方地区唐代陶瓷迥异,应属渤海自产;第二类在渤海的陶器中有近同的形制,与中原北方地区同类产品形制近同或有差别,应是对中原窑场产品的模仿;第三类仅见于中原北方地区唐代陶瓷器,应属输入的内地产品。本文推断渤海境内出土的日用釉陶器的时代为8世纪前半期至9世纪中叶前后,并对日用釉陶器的产地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耸峙,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封闭的地理环境。阻碍了福建与中原江淮的经济文化联系。福建早期经济开发滞后。商品交换长期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及存世实物。福建铸钱的历史始于唐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建自古以来民间信仰就特别发达。闽都福州的民间信仰与整个福建民间信仰形成"同中见异"的关系。福州民间信仰在土著—闽越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汉唐以来不断吸收融入中原汉族宗教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闽越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尽管在中原宗教文化的浸润下,中华汉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日深,然而在融合重构中本土化地域特色愈见鲜明,由此勾勒出闽都福州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多彩风貌。  相似文献   

16.
福建土楼,萌芽于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的生土夯筑建筑,是伴随着唐宋时期大量中原士民的辗转南迁,与福建地方文化交流融合,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型民居建筑,明清以来渐趋普遍。在福建的九个设区市所辖范围内皆有发现,尤以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最为集中。1999年12月,福建省境内的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给八闽大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热流与诸多的启迪,尤其是带来了大量来自国际社会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理念。这也引起了久居土楼的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个将“福建土楼”作为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方案,几经酝酿日趋成熟。为此,福建省加大了土楼的保护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土楼内外环境的整治,对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土楼进行了维修,抢救保护了一批濒临危险的土  相似文献   

17.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业 《考古》2012,(3):59-69,109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响下形成的,其到来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陶瓷文化是福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调查,福建省境内的陶瓷窑址分布密集,数量很多,可以说仅次于浙江省.福建陶瓷文化的发展轮廓究竟怎样?一般说来,对个别陶瓷文化窑址介绍叙述较多,而对整个省的陶瓷文化作综合考察阐述的较少.笔者拟对福建陶瓷文化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尚祈教正.一福建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如平潭的壳丘头等遗址中,即有陶器出土,文化面貌虽较原始,但这是福建陶瓷文化的起源和开端.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湘江流域、广东西部、广西东部这一辽阔地域内发现的先秦越人墓所反映出的越族青铜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早已受到考古学界的瞩目。然而,对于这些地区越文化的具体族属,过去一直缺乏综合性研究。近来,朱建中同志在《试说湖南先秦文化与西瓯的关系》一文中,把这一广大地区的发现联系起来探讨其族属,颇有见地。不过,他认为包括湖南境内在内的越文化的族属当为古代的西瓯,这一点似还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无论是湖南还是广东西部、广西东部的越文化,都是百越之一支——杨越创造的。  相似文献   

20.
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南方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一批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址,诸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江陵荆南寺、张家山、湖南石门皂市等等,出土了一大批风格基本同于中原夏商文化的器物。南方地区的这些夏商文化遗存,其分布范围之广泛,数量之多,其与北方夏商文化惊人的一致性,曾引起考古界、史学界广泛密切的关注。这种典型中原风格的夏商文化、特别是商代前期文化,为什么会在南方大地上广泛存在?以前,在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