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四川历史上在农田种植的手工业原料作物(不包括经济林木)一直以纤维类为重点,大致盆西以大麻为重点,盆东以苎麻为重点,盆中以后起之棉花为重点,下面分别叙述。 一 苎麻和大麻的东西分布 (一) 苎麻 关于纤维作物,四川发现的最早的实物遗存是巴县冬笋坝战  相似文献   

2.
湖南沅江市位于洞庭湖畔,苎麻历史悠久,苎麻文化源远流长,品种栽培独树一帜,发展麻纺产业优势得天独厚,壮大麻纺产业,把它发展成地域性品牌经济将是快速拉动沅江市经济增长、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致胜法宝  相似文献   

3.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横水墓地出土青铜器上残留纺织纤维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相关现代纺织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出土纺织纤维为天然纤维素纤维,大体可分为苎麻和大麻两类。证实,西周时期山西南部地区已经采用苎麻、大麻纤维作为纺织原料编制织物。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非常适合古墓葬出土少量甚至微量纺织纤维的化学结构分析及种属鉴别。  相似文献   

4.
正清晨,我又走在这条山道上,这是一条羊肠小道,非常崎岖、陡峭,却是通往山坳的捷径。路旁就有昆虫出没,下面的山坳靠近水源,杂草丛生,更是昆虫的乐园。那里有形形色色的昆虫,其中最活跃的要数苎麻珍蝶。苎麻珍蝶,为鳞翅目珍蝶科昆虫。翅形狭长,飞行缓慢。翅展53-70mm。两翅褐黄色,外缘有灰黑色宽带,内有黄白色斑,亚外缘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广西纺织业得到很大发展。本文考证了桂布的原料是木棉,对苎麻发展给予论证和考释,并对传说中的竹布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6.
开车在万载乡下的村落中行驶,路上就看见了做夏布的农民。一户农民的屋子旁边,支着一个长架子,一位老人围个围裙,正在梳理苎麻呢。  相似文献   

7.
周晴 《民俗研究》2013,(2):79-86
"照田蚕"是太湖流域的典型岁时习俗之一,南宋以来,"照田蚕"风俗在江南地区长期延续,这一习俗是人们对江南水乡地区稻田湿地、苎麻地和芦苇滩地等进行农田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独特的生态民俗学含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古代彩塑泥层和壁画地仗中植物纤维种类鉴定技术欠缺的现状,开发出一套以纤维横截面细胞形貌识别为基础的植物纤维种类鉴别方法。从秸秆类植物的化学脱胶技术、提取单根纤维、纤维横截面切片,以及纤维截面细胞形貌对比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彩塑泥层和壁画地仗中常见的9种植物纤维:麦秸秆、稻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黄麻、亚麻、苎麻、剑麻和棉花,并以宁夏须弥山石窟以及甘肃麦积山石窟的彩塑文物样品中取出的纤维标本为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须弥山石窟彩塑粗泥层中的植物纤维为小麦与黄麻,细泥层中的为苎麻,彩塑佛像手指中的为棉花;麦积山彩塑泥层中含有麦秸秆。研究结果证明本方法可以应用于文物样品中植物纤维种类鉴别。  相似文献   

9.
在夏秋季节,穿上一件质地柔软挺括的麻布时装,会使人平添几分秀美,几分潇洒。可是你知道吗?这些麻类织品中寄托着一位不平凡女性的全部情感,渗透着她终生的心血。她,就是著名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  相似文献   

10.
酆云鹤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化工博士学位的女性,全国著名苎麻纤维化学专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党员,曾担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和上海纺织工业局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她一心扑在麻类纺织研究上,攻克了苎麻纤维化学变性科研中的一道道难题,为祖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8年12月14日,89岁的酆云鹤,无愧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病逝于广州。她孑然一身,没有子女,丈夫也早已离她而去。她把自…  相似文献   

11.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2.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的良渚文化层曾出土了为数不少的丝麻织物,其中丝织物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麻织物原料为苎麻,有麻布残片和细麻绳.另据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来看,其马家浜文化层中还有葛布的出现,故而推测与其有沿续、发展关系的良渚文化时期也含有葛织品的生产.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良渚文化的纺织业已达到相当水平.但是,反映其纺织生产技术的机具却直到1986年杭州良渚反山墓地的发掘时才有发现.  相似文献   

13.
编绳是简牍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易于降解,在出土时多已腐朽甚至不存,故而通常不被重视,在文献中迄今亦未见到相关科学分析。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及秦代简牍中尚留存有编绳残段。为了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其材质以及劣变状况,并为简牍研究及保护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综合使用形貌、偏光、组织化学等显微分析手段,对这两批编绳样品进行了种属鉴定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编绳样品性质基本一致:其质料均为苎麻,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已无法检出,木质素和脂蜡质残留,但木质素中的醛基已发生改变。此外,秦简编绳中含有寄生虫卵,可能归属于华支睾吸虫,这符合于当时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葬制。  相似文献   

14.
纸张纤维素的聚合度是影响纸张寿命及其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手工纸纤维素聚合度的研究对确定古籍纸张年代和衡量修复纸质量均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皮纸、麻纸、竹纸和草纸中的迎春纸、苎麻纸、元书纸和龙须草纸为对象,研究了铜乙二胺(CED)法在手工纸检测中的适用性,并探讨了木素含量、溶解时间和空气对手工纸特性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纤维素特性黏度和聚合度可按扣去木素含量的实际纤维素浓度计算获得,并且改良的CED法可用于木素含量低于10%的手工纸测试。纤维溶解过程可先使纸张纤维经水浸润2h,从而缩短CED溶解时间。此外,为防止纤维素的降解,在测试过程中应排除空气,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泥塑彩绘工艺的研究兼具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修复保护方法探讨的双重意义。须弥山石窟保留着的大量泥塑彩绘,在中国泥塑彩绘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采用悬浮沉淀法、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能谱仪、显微拉曼光谱、酶联免疫和免疫荧光法、哈式切片法等检测方法对宁夏须弥山石窟48窟明代5件泥塑彩绘样品进行了由内及表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发现,塑泥中使用的土和砂都经过人为加工处理,粗泥层的掺砂量大于细泥层,塑泥中掺加的纤维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分别选用了麦杆、苎麻、黄麻和棉;彩绘胶结物检测发现,须弥山48窟明代泥塑彩绘中曾使用动物胶和蛋清作为颜料粘结剂,彩绘层中红色颜料为朱砂,白色颜料为白垩;手指部位采用了贴金技术。研究结果为探讨古代彩绘泥塑原料成分和制作工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一直以为造纸术是东汉人蔡伦在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发明的。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通过详考文献记载,并根据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证明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纸。据《汉书·孝成赵皇后传》记载,公元前12年(成帝元延元年),汉成帝的宠妃赵昭仪要毒杀宫中女官曹伟能(即曹宫),派人将一小绿箧交给狱官藉武,藉武打开箧子一看,“中有裹药二枚,赫蹏(xìtí音戏蹄)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注引应劭曰:“赫蹏,薄小纸也。”这是西汉有纸的最早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的地下实物,更为我们提供了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1933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即罗布泊)附近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一片长100毫米、宽40毫米的麻纸,可惜后来毁于战火,其质料未能细加鉴定。同时出土的文物中,还有西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木简,估计罗布淖尔纸亦属同时期物。1957年5月8日在西安灞桥砖瓦厂建筑工地上挖土时,从一座古墓中发掘出一批纸,纸片大小不等,大的有10×10厘米,小的只有3×4厘米,共88片。经化验分析,这些纸是用大麻和苎麻纤维作原料,经切断、沤煮、舂捣而成浆,然后抄造而成  相似文献   

17.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汉代“木侠纻”漆器的工艺特点。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器物木胎与外层漆灰之间有着清晰的织物平纹组织结构,织物层的厚度仅占整体厚度的11.4%,远低于同尺寸“布胎”耳杯织物层所占的比例(后者一般在50%以上)。成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髹漆材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织物材质可能为苎麻纤维,漆灰成分为SiO2、NaAlSi3O8和Ca8H2(PO4)6H2O等常见物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比较汉代“木侠纻”漆器工艺与“布胎”漆器,在髹漆材料、呈色颜料以及漆灰中矿物质成分等方面并无区别,仅在织物层的厚度所占胎体尺寸比例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同时,本研究中发现“仅在木胎一侧贴附麻布”的做法与文献记载的“两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工艺并不完全一致。 文章首次采用科技手段从制作材料、髹漆工艺等方面揭示了汉代“木侠纻”制作技术。事实上,从厚木胎斫制到薄木卷制成型,再到以布为胎,胎骨的变化见证了古代漆器水平的进化历程。从考古出土的漆卮、樽可以发现,薄木卷制而成的器型在两端的连接处仅依靠生漆或其他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并不牢固。古代漆工们为了防止木胎开裂,在接口处的木胎之上粘贴织物。这种借助于植物纤维的拉力增强木胎牢固性的技术即为“木侠纻”。当然,“木侠纻”工艺是否直接催生了“布胎”漆器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至少从传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窥探两种工艺之间的借鉴或启示。时至今日,这种工艺在今天的家具、屏风制作中依然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贺靓 《南京史志》2011,(11):11-12
我在凤凰想她。在这座温润小城,有河流从中穿过,悄无声息,肚子流淌。有船浮在水面,除了在水面流下扇形的波纹,再也打不破那份静谧。古朴的建筑,很少透露钢筋混凝土的气息。黑色的瓦片,层层叠叠,庄重而又神秘。这城是常被雨水包围的,淅淅沥沥地落在清冽的河水中,或是顺着飞起的屋檐成串地滴在老街的青石板上。青色愈发朦胧起来,氤氲着,苗家少女的身影模糊在前方的水汽中。它就成了书中的那个边城。我在同里想她。水连着水,桥接着桥。  相似文献   

19.
灵灵  曾豪 《旅游》2013,(7):52-59,3
两个精神世界高度相似的人,凑在一起,总会进发某些意想不到的火花。我和曾豪就是这样的两个人。我们是同事,是朋友,是恋人,更是心灵伴侣。工作上,我们相互配合,相互切磋。生活中,一起看书、学习、看电影,空闲了,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很多人难以想象,这样几乎24小时都在一起的情侣,竟然不会吵架,也没见发生大的矛盾,甚至从没觉得腻。或许和我们俩的性格以及相处方式有关,独立、信赖、理解,有问题随时沟通。旅行,不在乎远近,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心情,以及和你同行的人。我们享受在路上的感觉,自由而随性。喜欢摄影,喜欢骑行,喜欢两人开着摩托,到乡下、到河边、到山中,到最接近自然与真实的地方,感受不期而遇的美好。不怕岁月流逝,不怕容颜日益苍老,只要心怀梦想与激情,我们会永远拥有青春。  相似文献   

20.
书斋     
《神州》2012,(19):110
《我想陪你去麦加》编辑推荐:西北往事,如丧青春,文科状元,北大才子,红尘颠倒,浮世独白,跨界高手,混搭英雄……不得不识的简直,不读亦可的麦加。这部小说集,先是一篇一篇地放到网络上,每篇的点击量都惊人的大,半年后才成书。大部分我都看过,但还是值得买一本,放到书架上。内容接地气,有嚼头。作者简直,专业人士。职业投资人。作家。其他作品有《浮图》等。作者带着一颗悲悯的心,俯视天朝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