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陋岩 《中国土族》2014,(3):71-71
积石峡:一块难啃的骨头 从巴颜喀拉山的一朵雪花出发 黄河一路过关斩将 在这里遇到了铁打的城关 水刀和冰刀轮番上阵 白天和晚上轮流加班 积石山以逸待劳 黄河屡败屡战 冷酷的硬汉 敌不过关女的似水柔情 坚硬的石头 皆败于滴水穿石的缠绵 积石峡一块难啃的骨头 最终向黄河低下了头颅  相似文献   

2.
<正>盛夏时节,位于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处的积石山黄河两岸,草木葳蕤,鲜花摇曳,气势磅礴的黄河水,穿越烟雨笼罩的积石峡谷,一路奔腾而下。传说,帝尧时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造成水患灾难,百姓苦不堪言。鲧受帝尧之命治理水患,历时九年未果。舜帝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于是便有了《尚书·禹贡》所载“导河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的伟大壮举。同时也留下了为拯救苍生,禹率众顽强与洪水搏斗,疏通河道,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3.
《尚书·禹贡》中称“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其中所言“积石”,即今甘肃省境内的积石山。也就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的聚居地。  相似文献   

4.
黄河从雪域万山中奔流而来,挟持着高原的罡风雷霆,九曲百回,奔腾澎湃,势不可挡。一泻千里的大河东流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时,却被一道摩天雄关拱手拦住了大驾。这关隘便是名闻遐迩的积石峡。在这儿有古称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的主峰,海拔近3000米。整个山体是由石英岩、闪岩、片麻岩及大理岩等组合而成的石山。  相似文献   

5.
河南与黄河文化黄保信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而后绕积石,穿峡谷,跃龙门,跨平原,千曲百回奔腾驰驱万余里注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炎黄子孙喻为“母亲河”。它以博大的胸怀,沿途接纳了70余条支流和众多的大小川溪...  相似文献   

6.
大禹治水从《山海经》神话传说,最后从考古、出土之物,浮出水面是真人真事。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从屈原《天问》到明清诗歌,虽所赋不多,但字句闪亮发光,铮铮鼎言。大禹治水寻河追源,从日月山起至积石州(今贵德)、循化(积石山)、民和(喇家遗址),区域全在黄河上游流域,完全符合"河出昆仑""导河积石"的历史记载。鲍义志的《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与笔者《大禹治水:历史与现实的面面观》不仅是传说,还是真实;不  相似文献   

7.
一、少年时期。《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龙门在陕西韩城县与山西省河津县之间,《史记·夏本纪》所谓“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大概黄河流到这里,东有龙门山,西有梁山,在峡谷间,形成激流瀑布,极为壮观,号称龙门,出龙门流入关中平原。这里先是魏国国都,名曰梁国,后来避秦国威胁,东迁大梁(今河南开封),这里名为少梁(古代少、小是一字)。秦灭  相似文献   

8.
董克义 《丝绸之路》2003,(12):18-18
大禹的名字,以其导河治水的美丽传说和征服自然的顽强精神深深地印在炎黄子孙的心里。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流传着他导河治水的神话传说。 大禹治水千秋之功开始于积石,从此,积石名扬天下。据《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清梁份《秦边记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  相似文献   

9.
美丽富饶的三川土乡黄河,从各拉丹东南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后,跨雪山、过草地、穿峡谷、越平原,一路奔腾、一路欢歌,在冲出狭长幽深的积石峡后,便进入了一片平坦开阔的盆地,留下了一片富庶肥沃的土地,黄河北岸便是省内闻名的青海"小江南"——三川土族之乡。三川地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相似文献   

10.
河州,治枹罕.前凉张骏分黄河以南诸郡置河州,以宁戎校尉兼河州刺史.据《晋书·张轨传》张骏以宁戎校尉张瓘为河州刺史,治所在枹罕.《十六国春秋辑补·前凉录》记载“(张)祚宗人河州刺史张瓘时镇枹罕.”《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河州:“张骏二十一年,以州界辽远,分置河州,以《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州界,故日河州.”《旧唐书·地理志》:“枹罕,汉县,……张骏于县置河州.”前凉河州辖区全部在黄河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