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4,19(1):27-31
近一、二十年来,以英美地理学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柔性专业化、网络与根植性、集聚与集群,区域管制等概念,频聚出现于国际主导地理刊物和国际会议讨论之中。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引进这些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实例作了一些可喜的探索。这种引进理论--中国实际研究--理论总结的研究模式,推动着上世纪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但是,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角度考虑,还应该探索其他研究思路。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背景,有一些在世界十分独特,如最大的且近20多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不相一致,体制变革、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区域差异巨大,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地位的特殊性等。根据这些背景,中国经济地理学需要冷静地审视国际学术动向和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加强国际交流,凝练解释中国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理论观点,逐渐培育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中的中国流派。  相似文献   

2.
蔡运龙 《人文地理》2001,16(5):5-10
本文介绍了第29界国际地理大会的一般情况和主要论题,并从多种多样的论题中总结出当前国际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向。当前国际地理学界特别关注的领域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化与本土化,地理学与公共管理,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区域发展,环境质量、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可持续发展。国际地理学界多样化的关注领域、对理论思考的注重,以及对21世纪地理教育的重视,应该对我国地理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国外健康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传统医学地理学研究从自然生态学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逐渐减小,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特别是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文化转型以来,医学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以社会文化视角探究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医学地理学向一门新的健康地理学转变的过程,并梳理了新的健康地理学理论和研究内容的变化,总结了当前学科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新时期我国健康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丁四保 《人文地理》2002,17(2):86-89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受到特别重视的地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文章讨论了西方和苏联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情况,和在我国得到特别发展的条件,认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特别的关系。文章对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回顾,列举了这个学科在基础理论上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认为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包括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化等。文章认为,我国丰富的区域经济生活实践将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学科在跨学科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乡村地理学作为研究乡村发展过程中人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其深入发展则是在七十年代末,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乡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问题,迫切需要地理学家去研究解决,这种形势为我国乡村地理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乡村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出发,回顾了我国近年来乡村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我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指出了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指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特别提出了建立人文地理学新的分支学科--社区地理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中日趋活跃的新学科分支--法律地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以法律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犯罪行为为例,研究了中国不同典型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犯罪行为的区域差异特征,尝试探讨中国法律地理学建设和发展的现实可行性,以图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政治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妙龙 《人文地理》1990,5(4):34-39
本文简要回顾了苏联政治地理学的历史发展,探讨了苏联政治地理学的层次结构,介绍了在政治地理学若干基本领域内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小红 《人文地理》2009,24(3):22-26
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知识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特征的经济。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人、地、区域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人文地理学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新经济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仍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用趋向明显;注重区域及其变革研究;新的区位论研究;注重文化地理学、关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最后,本文对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地球信息科学、全球价值链分析和行为者网络理论的迅速成长和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恩涌 《人文地理》2006,21(4):127-128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是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并立的三大地理学的分支之一,居于主要地位。但是,在五十年代以来的我国,人文地理学却走了一条曲折道路。当时,学习苏联,在自然地理学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以保有一席之地,可是,人文地理学却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处于厄运,被戴上“资产阶级”的科学帽子,打入另册。结果,在学校的课表上销声匿迹,原来讲授人文地理的教员不得不改行,讲授其他课,学校中是没有教员教此课,学生也无从学该课。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于八十年代初,我国人文地理学老前辈李旭旦先生才大声疾呼…  相似文献   

11.
张九辰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60-65,125,126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学术领域开展的科学批判运动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众多学科中,地理学的基础最为薄弱。对地理学的改造首先从对西方地理学思想的批判开始。随着运动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学科分类转变为照搬苏联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改造后的地理学界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全国性的自然区划工作,并在水土保持研究、冰川研究、农业气候研究以及沙漠、冻土、泥石流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地理学内容和学科设置方面填补了多项薄弱甚至空白领域。与此同时,因过于关注政治思想而忽视了学科理论探讨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国地理学拉大了和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李德美 《人文地理》1986,1(1):32-36
从经济地理学到社会经济地理学是苏联经济地理学近十五年来发生的重大转折,它标志着苏联经济地理学在方法论和理论上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强化了它的应用价值,使它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为近十年来地理学中最活跃的学科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2,17(2):90-93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相似文献   

14.
张小林  金其铭  陆华 《人文地理》1996,11(Z1):118-122
在中国人文地理学众多分支学科中,社会地理学属于发展较慢的一个分支,但近年来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研究内容日益广泛,研究人员对社会地理学的诸多领域开展了研究,包括:
1.社会地理学的性质与内容。在吸收西方社会地理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认为要重点研究社会集团的空间活动,也有人认为要研究社会集团、社会文化、社会生态、社会问题。
2.社区地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地理的理论、城市社会区域的划分、农村社区、社会集团等方面的研究。
3.社会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犯罪现象、贫困问题等。
随着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全面复兴,地理学出现了明显的人文化、社会化趋向,人文地理工作者从原先注重经济活动转而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加快,社会问题愈加突出地显现出来,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的社会地理学理论体系,加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生活空间、社会变迁等,为我国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属于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先秦到1909年德国工业经济学家Max Weber发表《工业区位论》为止,该时期主要探寻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奠基时期:从191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形成阶段;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该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成熟时期:1979年至今,为该学科在中国区域开发中的广泛实践阶段。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陈才先生融合中外理论与经验用于中国实际,为中国本土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在总结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现状、方法现状和应用现状之后,认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不断交融交互发展;"三维目标空间"理论将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认识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6.
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地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参与最多。但不同的学科渊源和研究传统,使两者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方面各有特点,差异明显。自理论渊源看,地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而经济学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典区位论和循环累积因果论。地理学的研究,注重探讨区位和地方对金融交易和金融运行的影响,受政治经济学传统和文化转向的影响,特别关注金融系统发展的不平等效应和金融空间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学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货币和金融系统对区域发展影响的非中性,特别关注地理距离对信用获得的影响。地理学的研究定性研究较多,并擅长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的研究专注简化,以计量分析为主。新出现的金融化经济体系或金融主导的增长体系迫切需要经济地理学开展研究。相互借鉴和整合可推动金融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地理学所面临的理论、实践和研究者专业素养等方面的种种挑战。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文章认为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并就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研究主题、理论建设及研究者知识结构改善和思维定式转变等提出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朝林 《人文地理》2007,22(3):7-11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全球化、国际化和地方化的宏观背景下,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实现重构和转移,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加大,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和城乡差距也在迅速扩大,由于社会劳动分配和收入差距的不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结构性调整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和新贫困阶层,按劳动技能支付报酬派生社会极化现象,流动人口集聚导致城市新贫民区等等。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本文试图从国家需求出发,分析现状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正在造成的地理空间影响,尤其从城市社会问题着手梳理相关的成因和演化机理,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为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朱喜钢  张京祥 《人文地理》2004,19(1):F002-F002
1990年代以来,西方人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和化转型。中国不断的改革开放和更加融人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需要人地理学家面对国内体制转轨和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人地理学发展接轨与兼容的人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交流人地理学研究进展:探讨人地理学研究前沿问题,加强人地理学国际合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合作局于2003年12月10—11日在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举办了“人地理学研究前沿问题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20.
农区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分析和思考,总结了农区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和新近研究动向。认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经济学对农区研究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农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思维变化。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也带来了农区地理学的相应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农区地理学的新近研究方向包括:后生产型农区发展、全球化与农区业发展、农区结构变化、农区基础设施、农区管制等。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文章对中国农区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