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2.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4.
“文革”中期,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我当时任黄冈军分区副政委,调来担任咸宁“五七”干校的负责人之一,对当时的情况了解一些,现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于校的背景和组织情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写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庆安县柳河率先出现一座被命名为“五七”干校的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正>1970年初,我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的一名干部,同近万名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一起,带着行李和户口迁移证,下放到远在鄂南山区的武汉市"五七"干校,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这是我一生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回忆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7.
“文革”前,我是武汉市江岸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其中1963年-1966年上半年,我被借调到湖北省委四清工作队工作)。1967年“一月风暴”后被打倒,成了“走资派”和“三反分子”,不久即去了区“斗、批、改”大队。1970年3月底,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到大队先遣组(也可以说是江岸区“五七”干校先遣组)前往汉南农场参加筹建江岸区“五七”干校。从这以后,到1976年末回武汉市机关重新分配工作,我在江岸区“五七”干校呆了六年多时间。其间分别做过炊事员、搬运工、采购员、生产员、保管员和校长。那段特殊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当年我们这些被…  相似文献   

8.
在“1357”     
1357,20年前一所普通的“五七”干校的代号和通信地址。那里有一段千奇百怪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在“1357”》真实地记叙了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当时干校学员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令人掩卷长叹。  相似文献   

9.
1969年初.我们在“群专”的人员统统被打发到“五七”干校。大同市有两个“五七”干校.党群系统在离城6公里的同家湾猪场,叫“一干校”;政府系统在离城10多公里的奶牛场。叫“二干校”。  相似文献   

10.
季音 《炎黄春秋》2002,(12):22-26
五七干校是响应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在1968年普遍兴办起来的。如今一些不明历史真相的年轻人,很可能以为既然是“干校”,想必是一座书声琅琅的学府,实际上只是驱使大批干部从事沉重体力劳动的一个农场。在这里,对于各种所谓有“问题”的人,日子很不好过,等待他们的,是批斗、凌辱和苦役……  相似文献   

11.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干部学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相似文献   

12.
1969年10月“林副统帅““一号命令“下达后,我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被列为紧急疏散的高校之一,我们随即在驻校的工、军宣传队的带领下,来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这段历史虽已过去三十多年,但其中许多事情至今仍令人无法忘却。 “落后分子“上干校记得那是“林副统帅““一号命令“下达后,因为要人去“五七“干校,学校便从早到晚不停息地开了七天的“务虚“会,动  相似文献   

13.
柳大洪 《湖北文史》2005,(1):185-189
“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1月15日,钟祥县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钟祥县“五七”干校。校长是刚“解放”出来的老干部、原中共钟祥县委副书记郭贵玉。副校长是县里一位姓陈的造反派头头。随即,我被指定到干校所属三连(党、群班)当学员。从那时起到1970年8月离开,在于校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其间,我白天参加劳动锻炼,夜晚开会搞政治思想斗争。现将当时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情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五七”干校,顾名思义,成员应该都是成年的干部。不,这里上自80岁的老人,下至吃奶的娃娃,十足一个肝胆俱全的小社会。孩子,都是“五七”战士的子女,年龄从几个月到二十来岁不等。如果把全干校的孩子排成一行,准构成一副齐整的楼梯。他们或在下放之初随双亲举家南迁,或在一个月后响应副统师的战略疏散号令,下来投奔父母。他们的到来,给“五七”战士的生活既带来了欢愉,也增添了负累。十三连就有这样一批孩子,最小的才8个月,最大的19岁。有两个上幼儿园,几个上小学,人数最多的是初中生,约有十来个。这些祖国的花朵,小小年…  相似文献   

15.
“文革”期间出版工作散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革”期间我因病未能去文化部在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劳动。后来国务院出版口需要编辑干部时,我被人民出版社的工军宣队派去工作,因之对那一时期的出版工作情况有所了解,现作为史料写出,供读者和有关同志参考。出版“大字本”大字本,顾名思义,主要特征是字大、...  相似文献   

16.
正我1965年7月从张家口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毕业留校在院政治部组织处任青年干事。那时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一样开展"四大"。1969年下旬,为响应毛泽东关于办好"五七"干校的号召,我随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从塞北张家口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总参三部当时确定了湖北省沙洋农场和钟祥县农场作为部队  相似文献   

17.
魏英敏 《纵横》2013,(8):58-62
我“掺沙子”到北大 记得是在1970年的初秋,我在江西余江县的人民大学“五七”干校临时出差,去那里做清队、整党工作。忽接调令,要我去北京大学报到,参与教学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文革“期间,我在湖北省军区担任干部调配组长,同时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湖北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党委书记张洪的秘书。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当时由省军区代管的设在咸宁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对干校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同在那里的诸多文化名人也有过接触和交往。现摘要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68年11月至1973年12月,我在洞庭湖滨的华容县"五七"干校度过了五年有余的"牛棚生活"。三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已是古稀之年的我,每当回首这段人生轨迹,仍然感慨万端。创建华容"五七"干校1968年,那场自毁长城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了夺权斗争阶段,即推翻原来的党委,建立新政权--"革命委员会"。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了"祖国大陆山河一片红"的壮观局面。就华容县而言,原县委和人委进入革委会的科局级以上的"革命干部"屈指可数,造反派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干部成了无所事事的"下岗  相似文献   

20.
苏维民 《百年潮》2011,(5):28-33
1968年秋,黑龙汀省委为安置大批被批斗、离开了工作岗位的干部,以落实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名,率先办起了一座柳河五七干校。同年9月30日,毛泽东在姚文元送阅的《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上批示:“此件似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