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豆科植物在中国古代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对考古遗址中豆科植物淀粉粒进行有效鉴定及分析,本文选择豇豆属白巴山豆、红小豆,豌豆属白豌豆,野豌豆属蚕豆,兵豆属红扁豆,鹰嘴豆属回回豆、脑豆,菜豆属绿豆、菜豆,大豆属大豆、野大豆(大粒型)、野大豆(小粒型)共12个品种现代样品进行淀粉粒提取及观测,建立起部分豆科植物淀粉粒的鉴定及判别依据。以此为基础,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以及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出土的考古样品进行淀粉粒分析,从中发现了小豆、豌豆以及回回豆淀粉粒,为研究此类豆科植物的起源、传播及扩散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有机残留物分析技术是使用有机化学分析手段鉴定有机残留物的性质和来源的主要方法①。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有机物,其残留的生化成分残存于考古遗址内多种多样的器物和沉积物中。通过一定的分离和鉴定技术,例如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等适当的技术,可以揭示残留物生物分子成分,从而指示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有机物及其利用情况,对陶器等用具、工具的功能解读、遗址环境重建、古人类行为复原和食谱分析等方面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②、③、④、⑤。古代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植物和动物资源相关,特别是古代人类的医疗活动,根据各种动植物资源的药性药理,治疗各种疾病或者养生健体。由于药物多来源于动植物资源,不易保存,能够保存下来的药材实在少之又少,在考古遗址中关于药物利用的实物证据甚为罕见。因此,残留物分析就成为考古学研究中药物发展史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6.
7.
潘晓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15(4):10-10
到目前为止,对于太平洋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鱼类骨头的种属判别,通常还是依赖于相对有限数量的骨架构件的形态来分析。但是相较于其他物种而言,鱼类之间形态上的差异很有限,这就经常使对太平洋地区古代鱼骨的分类,只能精确到“科”的水平,有时偶尔能达到“属”。这种相对来说不太精确的分类,很有可能会把史前人类的捕鱼状况及其生存方式的某些重要信息给掩盖掉。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类学系太平洋古生态研究实验室的A.Nicholls等人运用一种新的分子技术,解决了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古代残留物
传统考古学以发掘获得的器物、遗址分布及结构来诠释考古发现,这些都是肉眼所能见到的信息。广义的古代残留物概念一般是指在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实践过程中,残留于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上甚至是人类所接触的环境中,包括遗址的土壤中,经过长时期埋藏并得以保存下来的, 相似文献
9.
对考古发现的古代残留物进行理化测试分析,是判定出土遗物成分和用途的有效方法之一。作者通过对北京毛家湾出土的8件瓷器上的残留物进行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分析,确认这些残留物含有朱砂、铅丹、铅白、雄黄、雌黄等成分。结合文献资料记载,文章认为这些残留物应为作画颜料,同时对4号样品景德镇青花卧足碗的用途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古代牛奶残留物研究是国际科技考古界的热点方向之一,分析方法主要有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和蛋白质免疫性分析,但国内相关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利用商品化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黑色块状残留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少量牛酪蛋白,可见该残留物可能为牛奶制品或掺杂了牛奶,这说明最迟在公元前3到5世纪牛奶就已出现在我国新疆先民的食谱中。分析手段的成熟,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牛奶残留物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