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科学的历史比较,是深入研究历史、帮助发现并阐明历史发展真相和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史学方法。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历史比较方法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对这一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及利用它研究具体历史问题的论作很少。文革期间,江青集团及其控制的写作班子,大搞阴谋史学,滥用庸俗的历史类比,给我国史学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初史学家研究历史、评论史事和人物是很善于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的。《隋书》史论以秦、隋二代历史相比的论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的总论,是就一个皇朝内部的历史进行比较;《南史》、《北史》各朝本纪后论,一般也采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本文讨论的《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虽然比上述各书都早,但就作者的运用来看,已显示出这方面的自觉意识;而在历史比较的形式上,也比上述各书来得丰富,因而可以视为这一时期历史比较方法之运用上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25日至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5位史学界专家、学者相聚于安徽芜湖,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及安徽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理论与方法:历史比较和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在瞿林东教授的主持下,刘家和教授、王世华教授、邹兆辰教授、蒋大椿研究员、张文杰研究员、杨豫教授在大会上先后做了发言。在分组讨论中先后又有46人做了小组发言。在为期三天的时间内,大家围绕大会主题,在各自所撰写论文的基础上互相切磋研讨,质疑辩难,相得益彰,皆有所获。此次会议共提交论文及提要69篇,具体分布情…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传递,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历史学科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是与西方传统史学不同的另一种更高的发展形态。中西史学在其形成和发展阶段(即中国为先秦、秦汉时期和西方的古典古代)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显示出各自的特征。但也应该看到,中、西的古代史学也有其共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中西史学的异同时,不能唯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是从(事实上,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也并非是一致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照搬西方的  相似文献   

7.
自“五四”以来,每当论者就中西文化特征作比较时,常见列出若干个对照项目,展示其异质或异趣特性。诸如:前者主静,后者主动;前者强调和谐统一,后者强调竞争与分离;前者重义,后者重利;前者重农抑商,后者重工重商,前者重人治,后者重法治;前者尚专制,后者尚民主;前者以家族为本位,后者以个人为本位……等。直观地看,这类比较似乎颇有道理,但如认真校诸于史实,就难以令人信服。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虽也可以举出一些依据,但人们也可从《易经》和《论语》等等典籍和众多史书中列举出一大批实例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恰恰是主动而非主静的;而且,不少西方  相似文献   

8.
近儿年来,史学界对引进现代自然科学方法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气氛热烈。本刊这一期刊登的一组文章,意即反映这一动向,并希促进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方法论问题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要对研究有用,方法总是愈多愈好。因之,我们对引进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例如系统论等,一是欢迎,二要对它们进行研究,确定其内容与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应用于历史研究,三是希望提倡者用你所提倡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以其实际成果参加讨论。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方法论,提倡用马列主义方法论进行历史研究,同时也提倡用马列主义对其它方法论进行研究,并用以丰富发展马列主义方法论。过去,我们运用马列主义方法论进行历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运用中出现片而性,以致现在的研究工作不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但这不是马列主义方法论本身的缺陷,而是由于我们对马列主义方法论研究不够,未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其丰富内容,冉加上“左”的影响所落得的结果。为了提高对马列主义方法论的认识,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容,我们欢迎史学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并乐于为这类文章提供篇幅。由于篇幅有限,对某些文章我们作了删节,敬请作者鉴谅。  相似文献   

9.
谈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许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察古知今而受到借鉴、启迪和教益,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必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笔者试从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实行压迫统治的手段主要是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特务机构等。这是阶级社会国家的主要功能,在这个主要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如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管理经济、管理教育、提倡某些伦理道德等。但是这些都被阶级斗争所制约,甚至成为统治者实施它的统治的另一种手段。因此,把阶级斗争做为历史研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的两位顶尖级的教育家。孔子早亚里士多德100多年,几乎可以视为同时代。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大名鼎鼎,智既深沉,才兼恢宏,都是励志勤苦、德操弥厉的大学问家。然而仔细考察,二人熏莸异气,不能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历史的功能受到过充分的重视。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必读教科书。凡是稍有头脑的封建政治家无不把了解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视为观照现实、洞察将来的一面镜子,并且取得了某种成功。当然,不论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还是思想家,都往往偏重历史的社会政治功能,专注于统治术的探讨,他们的动机与目的也因此统一于维护而不是变革传统的社会格局。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外国使节驿站(高丽、蒙古)遗址的基础上,按照山海关古城保护规划,还原该区域的历史功能,开发建设了仿明清古建的山海假日酒店。该酒店系河北省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兴建,  相似文献   

15.
东汉后期著名史学家荀悦的著作《汉纪》和《申鉴》中包含着卓越的史识。这主要表现他把历史看成是发展的,各种制度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统治者必须随时而变,随机应变。他认为考察历史问题应与具体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张将不同的政治主张置于具体历史时空中探讨。他既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多角度加以探讨,又能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析其内在联系。他看到事物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主张通过比较把握事物的共性与个性,认为考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朦胧地意识到事物内部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在人物评价中注意分析其两重性。荀悦的史识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6.
论李维的历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的历史方法是罗马传统历史方法的继承与发展。首先,他采用了逐年纪事的年代记的叙述方式。其次,他继承了罗马史学在其肇始就具有的爱国主义偏见和为罗马辩护的特点,特别是在对史料的处理方面,他按照爱国主义和道德教导的写作目的对史料进行删选,甚至伪造。最后,李维把文学技巧应用到历史写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西历史比较的规范与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广林 《史学月刊》2005,4(1):97-101
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学术规范与理路。“个案”研究是比较考察的基础,只有将所要比较的历史现象都搞清楚,才能进行深入的比较。为了进行高起点的比较,还需全面地批判借鉴有价值的成果。此外,还必须辩证地去分析问题,以求探索历史现象真正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世界历史与比较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历史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二百余万年人类社会发展,五千年的文明时代,都包容在这世界历史之中。所以说世界历史可以比作一个储量丰富的金矿,一座万有智慧宝库,博大精深、应有尽有。只要采用适当方法,肯于勤奋开发,是不会没有收获的。 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无一不可使用。不过有意识有计划地正确开展历史的比较研究,对于世界历史科学的发  相似文献   

19.
儒学所提倡的“忠”“孝”“仁”“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外乎旨在规定和维护一种特定的秩序,从而维护中国古代的家族共同体或者扩大了的家族共同体,因此,有人称中国传统文化是群体文化。这种以群体为本位的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压抑个性,漠视人的个体。就此点而言,西方的文化似乎恰好相反,它提倡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等,相对以群体为本位的文化而言被认为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大概也不无道理。不过,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忻州古称九原、新兴、秀容,州城历代多为郡、州治所在。其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是中原通往塞外的重要咽喉要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忻州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转化。从战略地位而论,忻州南接太原、内靠三关,自古就有“省会藩屏”“三关锁钥”之称,是历代必争的军事要地。从经济贸易而言,忻州城是晋北地区的茶马古商道的支点城市;从建筑价值看,古城内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研究忻州古城的历史变迁,厘清忻州的历史文化渊源,把握当地的文化特色,挖掘多元文化内涵,有助于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