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南方早期佛教造像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诸省,在长江上游四川省发现的早期佛教造像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最近,吴焯先生发表了《佛教蜀身毒道传播说质疑》和《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和传播途径的考察》两篇研究四川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文章,重新考订了四川早期佛教造像的年代和传播途径。吴先生的基本观点是:四川早期佛教造像年代为蜀汉时期,其传入途径未经滇缅道(亦称蜀身毒道),而系经“丝绸之路”南段,从青海道到四川。笔者认为,四川早期佛教造像时代大多为东汉晚期,系从印度经滇缅道传入,对此笔者曾有论文涉及。本文将阐述滇缅道的开通过程、年代,中印早期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并进一步论述四川早期佛教造像风格、年代、滇缅道沿线早期佛教艺术及其传播,以求教于吴焯先生。  相似文献   

2.
南方丝绸之路货币的初步研讨四川钱币学会南方丝绸之路货币课题组秦汉时我国西北有一条“北方丝绸之路”,北方草原地带有一条“草原丝绸之路”,西南则有一条从成都地区出发,经云南,到缅甸、印度并进而远达中亚的商道,被称为“蜀─—身毒(汉代称印度为身毒)道”、“川滇缅印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曾被流逝的岁月湮没的南方丝绸之路,如今又重新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研究这条曾在中华民族史、国际贸易史上长期起着重要作用的古道,研究南方丝绸之路货币,对于落实中共中央1987年发出的重开“南、北丝绸之路”的号召,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打通与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联系,开发大西南,加快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及对于开拓钱币研究的新路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最近,我们学会对四川境内南方丝绸之路线上的7个市、地、州和21个县(市)银行提出调查南方丝绸之路货币的要求,并组织人员沿南丝路的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这、一带出土的大量钱币及其他资料,并作了初步研讨。(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初步考证南方丝绸之路的提出,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所载张窍给汉武帝的报告。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说:“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条腾挪如蛟龙,彪炳千古,贯通南北的古道交通,它跨越巍峨如天堑的崇山峻岭,踏过激流澎湃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一直延伸到西欧的雪山脚下。这条飞跃灵动的古代交通,就是比我国西北著名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世纪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剧《南方丝绸之路》的放映吸引了不少观众注意到这条古代的商道。《人民日报》所载《滇西古道行》一文说:“云南是我国的西南边陲,同时又是连接东南亚的通道……公元前二世纪,西南各族先民就曾跨越险峰幽谷,穿过密林湍流,同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这条中国最早开辟的对外通道被称为‘蜀身毒古道’。从蜀(今四川成都)僰(今四川宜宾)出发,到叶榆(今云南大理)再经巂曹(今云南保山)滇越(今云南腾冲)出骠国(今缅甸)而至身毒  相似文献   

5.
章在对中国西南地区多条古驿道探索的基础上。针对西南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使用上的模糊与混乱。指出不能将这一概念等同于“蜀身毒道”,提出西南丝绸之路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大的时空涵盖性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元立体的交通网络。而且在秦汉以后的各个时期都有不断的开拓和变迁。具有多功能的显特征。  相似文献   

6.
云南和西藏是中国密教两大渊薮。藏密影响北方骑马民族;滇密流传长江流域。密教实质上是佛化的巫教或巫化的佛教。大致地讲,北方萨满教流行的区域,大都有藏密足迹;南方道教盛行的地带,必有滇密神踪。萨满教和道教本质上都是巫教,是密教生存、繁衍的最好温床。滇密和藏密皆源于天竺,有着宗教上的血缘关系。滇密,古代又称“阿叱利教”,滥觞于晋,兴于唐(南诏),盛于宋(大理国),至元代大盛。明以后因历遭朝廷禁止,趋于式微。但在穷乡僻壤,村野山寨,依旧盛行不衰。滇密的初传路线有两条:一日天竺道,即汉张骞所谓“蜀身毒道”的西南部分;一曰  相似文献   

7.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见到蜀布、邛竹杖,始知蜀至身毒早已有道相通。这就是“蜀一身毒道”,它已引起了中外学者注目。然而,还有一条与此道相连,直通荆楚的“黄金之路”,至今无人知晓. 本文从文献和今人著作中找出线索,证之以考古资料,证明了先秦时代楚曾有一条穿越夜郎,巴蜀的“黄金之路”,它与“蜀一身毒道”相连。“黄金之路”对楚国的强盛起过直接推动作用。由于楚国灭亡和各国史书及诸书百家毁于秦火,“黄金之路”遂淹没无闻。恢复“黄金  相似文献   

8.
“汗血马”与丝绸之路侯丕勋一、“汗血马”的神奇传说汗血马是古代西域的一种神奇之马,有关它的信息,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的。张骞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史记·大宛列传》)。张骞所谓“汗血马”之说,道出了大宛...  相似文献   

9.
张骞其人     
说到丝绸之路,就离不开它的“凿空”张骞。 大约在公元前175年春天的一天,张骞出生在陕西汉中城固县城西南紧靠汉江一个叫白崖村的地方。张骞家中人口不多,说起来还是个独生子,因他的弟弟张謇是其父在路旁捡的。  相似文献   

10.
张骞西使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称“凿空”。然而 ,《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等对张骞西使过程中的一些史事却缺而不载 ,或语焉不详 ,给后人研究张骞西使带来了诸多困难。从 1 9世纪末年以来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张骞西使的路线、出使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大月氏居地、西迁时间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由于理解、推断的差异 ,众说纷纭 ,观点歧异。现就有关研究概述如下。一、张骞西使路线对于张骞西使路线 ,《史记·大宛列传》仅载张骞等“俱出陇西。经匈奴 ,匈奴得之 ,传诣单于……居匈奴中 ,益宽…  相似文献   

11.
古代希腊人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之间(今阿富汗北部)的地区称为“巴克特里亚”。我国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约于公元前128年到过此地,张骞称其为“大夏”。  相似文献   

12.
洛阳市宜阳县文化馆收藏有一件自铭为铍的剑形兵器。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铜铍的起源、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资料。一铜铍的形制、铭文和年代这件铜铍由身、格和茎(柄)组成。身扁平  相似文献   

13.
西南师大历史系西南地方史研究室重点研究西南古代交通史。已出版《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南方丝绸之路》、《西南古  相似文献   

14.
川西南大石墓的调查与清理,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考古的一大收获,它对于我国古代西南民族史的研究——特别是东汉前的“邛都文化”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学术界对这种墓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族属上,相反对于它与周围大体同时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问题(诸如:与巴蜀文化、滇文化和石棺葬等文化的关系),却很少论及。笔者下面将讨论大石墓与巴蜀文化之比较。提出大石墓与巴蜀文化的关系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40年代,当时就有学者把在冕宁城南三分屯首次发现的大石墓列入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发现的敦煌石室遗书中,有八件唐五代宋初的实身、典身契约。多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很重视对这批契约的研究。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批卖身典身契约,大多无明确纪年,而仅仅标之以干支。部分契约的具体写作年代一直不十分清楚,因而妨碍了人们对这些契约的科学分析和充分利用。这里,笔者就所见资料,对这几件契约的具体写作年代试加考证。敦煌所出八件卖身、典身契约的名称、编号、纪年及资料刊布处见下表:表中所列契约,有明确纪年的只有斯坦因编1946号《韩愿定卖妮子契》与伯希和编3573号《曹留住卖人契》。后者贞明九年实为后唐庄…  相似文献   

16.
“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绢画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绢画均出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为该地区古代较特殊的一种葬俗现象。阿斯塔那地处古高昌地区,西汉时有车师前后国。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车师国同中原关系密切。公元前48年,置戍已校尉于高昌壁,屯田积谷,以供来往丝路之使者,渐成丝路之  相似文献   

17.
张俊义 《抗日战争研究》2022,(4):80-95+159-160
修建滇缅铁路是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贯通西南国际运输通道战略决策和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修筑滇缅铁路需要将云南境内的铁路与英属缅甸的铁路贯通,所以自滇缅铁路计划酝酿伊始,国民政府就与英国政府进行接触。英国政府为防范中国介入其缅甸殖民地,加之经济上不能得利,起初对中国的试探反应冷淡。在国民政府就滇缅铁路计划正式提出交涉前后,由于英日矛盾日趋紧张,出于遏制日本的战略需要,英国政府态度发生转变,决定支持中方的请求,主动出资修筑缅段铁路。然而,英国仍不忘为自身攫取利益,乘机在长期悬而未决的中缅南段未定界上索要筹码,并将其作为支持中国的先决条件。从维护抗战大局整体利益出发,处于弱势的国民政府被迫妥协,以牺牲部分中国领土的代价,换取英国对滇缅铁路的支持。在与中方达成合作协议后,英国出于改善对华关系及协同抵抗日本侵略的目的,克服困难,精心组织缅段铁路的施工,并坚持到缅甸陷落的最后一刻。  相似文献   

18.
据《史记》卷一一三《大宛列传》和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均记述,张骞判断"邛西"有往"身毒国"的通路,与"大夏"联系"道便近"。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这是汉代交通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所谓"邛西"、"西夷西",是民族构成复杂的地区。"间出西夷西"的交通行为,也是边疆史与民族史研究者应予特别关注的。向家坝库区考古发掘获得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汉代"邛西"、"西夷西"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形势。屏山福延镇斑竹林M1汉代画象石棺墓出土陶俑造型有可能与"僰僮"有关,可以看作有关汉武帝"西夷西"道路探索这一学术主题的珍贵的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考古出土的“摇钱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曾发表《古代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摇钱树”探析》长文,对考古研究中的“摇钱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撮其要点再补论之,盼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在探究苗族创制的古代文字,主要指古代表形文字与篆字体文字。一、古代表形文字各地苗族的史歌和民间传说,都说苗族古代曾有过文字,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失传了。近代以来,不少国内外苗学研究者很注重搜集关于苗族文字的资料,其中以谢彬的《云南游记》、江应梁的《西南边疆民族论丛·西南边区的特种文字》和法国学者德韦利阿的《倮倮和苗族》最为翔实。《云南游记》载:“苗文为太古文字之一,半立于象形,无形可象者立于会意或谐音,亦有不得以形、意、声立者,则近之各种记号,有一字数音,数字一官者”。此外,清人陆次云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