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满族在崛起时期就与佛教发生了较密切的关系。至清军入关前后,佛教对满族上层统治者已有了较深的影响,并对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欲清其流,必求其源。我们稍探满族先人——女真人时期的佛教,便可知道它对该族的影响。一明代女真对佛教的崇奉元、明时代佛教在东北地区传播益广,影响日深,尤其对明代女真的影响是来自多方面的。如果说,金代女真人受佛教的浸染,是徙居燕京之后渐成习俗的话,那么,进入明代女  相似文献   

2.
宋墓中发现的随葬品、壁画、石刻等,有些与佛教密切相关,它们不仅是探讨佛教对当时丧葬习俗产生影响的重要证据,也是研究当时社会信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文史博览》2008,(2):34
除夕敲钟的习俗是伴随佛教的发展而形成的。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佛经的翻译与研究,佛教逐渐发展的同时,寺庙也兴起了除夕敲钟的习俗。到了隋唐时期,钟声也随之定为敲响108下,以示吉祥如意。  相似文献   

4.
杨洁 《四川文物》2009,(5):37-42
唐代镇墓天王俑是佛教因素影响丧葬习俗的体现之一.夜叉出现在镇墓俑的足下,其造型根源是对佛教天王图像的整体模仿.镇墓俑冠饰中鸟的原型应为佛教造像中的"金翅鸟",而非本土文化中的"鹖冠".而洛阳、长安两地的"金翅鸟"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马真福 《丝绸之路》2009,(24):36-38
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仪式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藏民族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更加客观地认识了宗教。本文简要论述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对藏族佛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关注了早期佛教艺术中的世俗伎乐供养人("伎乐人")图像,认为其形象源自于印度现实生活中乐伎、舞女等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供养者,后受到希腊化艺术影响,表现为载歌载舞的伎乐人队列。由此,作者推断,中亚、西域等地流行的行像等佛教仪式,其形成可能受到了希腊宗教举行节日庆典习俗的影响,这与佛教逐渐通俗化的过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傣族民众自古就有杀生食肉的习俗。佛教传入以后,民众一方面沿袭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又信仰佛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傣族民众通过另一种佛教戒律方式规避了佛教中不杀生不吃荤的矛盾,从而达到新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一定的史料和传说 ,论述了敦煌莫高窟最初创建的机缘、时间、过程和初创者的平民意识 ,阐述了佛教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与一般佛教信徒崇大的心理和习俗  相似文献   

9.
程旭 《文博》2011,(3):73-79
唐代在墓室中绘制壁画,不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反映着当代人们的宗教取向。唐代佛教昌盛,华夏民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也深受影响,在表现形式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随葬明器大量减少,代之以墓室壁画和隐藏其中的佛教因素为主,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唐朝西州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都非常注重孝道,百姓孝养观念浓厚。此外,在佛教的影响下,西州地区的孝养观念中又出现了报恩及善报思想、父母转世升天的祈愿等思想,而在丧葬习俗中亦出现了佛教元素。唐朝西州地区孝养行为及观念在与中原文化保持大体一致的基础上呈现出儒释相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王敌非 《满族研究》2012,(1):99-102
佛教经咒类文献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指的是以佛教经文和咒文汇编而成的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还涉及政治、伦理、哲学、文学和习俗等方面,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清代满族宗教信仰以萨满教为主,随着与其他民族的日益交往并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以达到统治目的,清朝皇帝逐渐开始礼佛并大量翻译佛经。满译《往生咒》是最为重要的满译佛教经咒类文献之一,颇具代表性。对满译《往生咒》中梵文、满文以及汉文对音的研究,不仅可以直接准确地考证梵文字母的读音,揭示满译佛经咒语的规律,同时对研究佛教在整个清代宗教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沙武田  陈璇 《文博》2023,(5):90-96
敦煌莫高窟B47窟为瘗窟,死者独葬于窟内并随葬两件告身。根据告身可知葬者“□文楚”是唐代战死归乡的低级军官,死后由亲属承担丧葬事宜,因敦煌战死不入家族墓地习俗,亲属选择佛教丧葬观念与形式,将其送入莫高窟北区瘗埋安葬,以期为其除罪升天。佛教石窟寺允许世俗人单独开窟入葬并随葬世俗文书与纸钱,说明佛教葬俗逐渐受到世俗葬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梵净山进香习俗兴起于明,兴盛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具有时间悠久、辐射地域广阔等特点。明清时期,朝山香客在梵净山通过捐资重建庙宇、重铸佛像、整修道路等方式积累功德,为梵净山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研究梵净山进香习俗对于了解梵净山佛教兴衰和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乡村寺院之社会作用有别于那些在城市或"名山"中的寺院。鉴于在古代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乡村民众的信仰成了宗教在社会存在的基础,所以乡村寺院对佛教的社会作用至关重要。这些乡村寺院和当地社会互相影响,寺院作为地方民众的重要公共场所,促进了农村的文化经济、习俗信仰和慈善事业,地方社会则影响寺院的僧人和信众之素质、宗教形态,甚至寺院建筑。  相似文献   

15.
王庆 《民俗研究》2014,(1):75-79
嚼杨枝,或称嚼齿木,是古代印度清洁口腔和牙齿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曾随印度文化的传播流传到周围许多地方,也随佛教流传到中国,再通过中国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宋代高丽语言和日语中都留有这方面的语言遗迹。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P.3532)记载了一些西域佛教的情况,其中很值得注目的是有关“大乘戒”的消息,如:“于阗……行大乘法,不食肉也”。本文考察唐代大乘汉僧玄奘对小乘吃“三净”的习俗的反感与对遵守“大乘戒”的严格性,认为玄奘、慧超等西行求法的汉僧对大乘戒的观念明显地说明大乘佛教中国化的一种积极性侧面。  相似文献   

17.
丧葬习俗     
藏民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也比较奇异,像这个民族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土葬:是藏民族信奉苯教时期流行的一种古老葬俗。据考古发现,藏区的土葬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藏民族就建立了墓葬的习俗。土葬在佛教传入后,这种葬法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  相似文献   

18.
嚼杨枝,或称嚼齿木,是古代印度清洁口腔和牙齿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曾随印度文化的传播流传到周围许多地方,也随佛教流传到中国,再通过中国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宋代高丽语言和日语中都留有这方面的语言遗迹。  相似文献   

19.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1,(22):37-38
炳灵寺第16窟造像是我国现存北朝时期最大的涅槃像,佛像足着鞋,这种造型在佛教艺术中很罕见。涅槃佛着鞋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穿屐习俗的真实反映,与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心理及匠师大胆的艺术创作个性有关,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勋灿 《神州》2013,(24):57-57,59
本文通过对湖北苗族聚居区的调查,探讨电视与苗族传统节日习俗的一些联系。通过调查发现:电视在湖北苗族聚居区已经得到了全面普及。有一些苗族传统节日习俗濒临消失,现存的节日习俗已经具备了明显的汉族特色。电视对苗族传统节日习俗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儿童、学生、女性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