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拱玉书 《世界历史》2007,88(2):103-112
本文重新诠释了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反映的苏美尔人的文字起源观,认为乌鲁克国王恩美卡不是发明文字的人,而是首先把楔形文字写在泥版上并首先将楔形文字泥版用于外交场合的人;苏美尔神话《伊楠娜与恩基》反映了苏美尔人的文字神造观;与此同时,《伊楠娜与恩基》也反映了苏美尔人对书写和书吏的定位:在苏美人看来,书写属于手工艺范畴,而书吏就是从事书写工艺的“书匠”,与木匠、铁匠无异。本文还认为,《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的“钉子”(苏美尔语:gag,阿卡德语sikkatum)可能就是苏美尔人对楔文字形的概括,可能也是他们对楔文的称呼。  相似文献   

2.
吴宇虹 《史学集刊》2003,(3):101-104,109
以现代伊拉克和北叙利亚为中心的两河流域地区(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这一地区出土的数十万计的楔形文字文献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数量最多的当时人类记载自己活动的文字材料。亚述学(Assyriology)正是一门研究两河流域及邻近地区出土文献,涉及古代西亚的政治制度、经济、历史、法律(世界最早出现的法典由此而来)、医学、数学、天文、文学、神话以及艺术等各方面的综合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出现的早期楔形文字文献提供了重新认识两河流域早王朝时期历史的可能,包括对卢伽尔扎吉西在乌玛统治情况的研究。传统看法将乌玛地区出土的年月计时文书断代在卢伽尔扎吉西之后,并将年月计时法溯源至卢伽尔扎吉西早年对拉格什计时法的借用。但新证据表明,年月计时法是早王朝时期乌玛的传统计时法,而卢伽尔扎吉西时期的数字标记计时法也不能从拉格什寻找源头,而应该来自乌鲁克。根据这样的思路,纪年为"卢伽尔扎吉西为恩西第七年"的乌玛授田文书,其中的"王"当指当时的乌鲁克王恩沙库沙纳而非卢伽尔扎吉西本人。这样,此前研究对卢伽尔扎吉西存世资料,以及卢伽尔扎吉西和乌鲁卡基纳之间相对年代关系的判断需要重新考虑,整个早王朝末期南部两河流域诸王之间的相对年代学也将因此需要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是我国年代最早的文字系统,且发展较为成熟,是汉字源头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分析甲骨文的优势,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世界已知四大古文字体系—“尼罗河的古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以及“中国甲骨文”,都是人民的智慧结晶。且我国甲骨文是唯一一个得以保存且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意义尤为重大。甲骨文内容丰富,是分析我国上古社会的真实材料。因此,要弘扬甲骨文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意义,王懿荣纪念馆收集了大量的甲骨资料,这些资料对研究甲骨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对甲骨学的未来发展以及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读天下     
<正>3D技术复原乌鲁克德国考古学家用3D技术复原了苏美尔城市乌鲁克,以纪念乌鲁克考古100周年,考古成果正在柏林国家博物馆展出。乌鲁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今天的伊拉克穆萨纳省,人类在此连续生活了5000年,公元前2900年最为兴盛,可能有5~8万居民在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据网络媒体综合整理)  相似文献   

6.
1999年9月21日至27日,德国慕尼黑大学亚述学与赫梯学研究所教授、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Edzard先生,应邀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讲学。Edzard教授从事亚述学的研究已有40多年,著述甚丰,在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是举世公认的亚述学研究权威。Edzard教授在北大所作的四次讲演,内容分别是两河流域的文字学、哲学、文学和文明起源。“楔形文字学”主要探讨了楔形文字的书写问题,即笔划的书写顺序。由于楔形文字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具有特殊性——主要是用芦苇笔在泥板上书写,所以,往往从泥板上可以看…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03,(5):4-8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之间的地方”,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文明之一的两河文明,其中最辉煌的是巴比伦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建造出了被称为古代文明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但是,随着美英战机呼啸而至,《一千零一夜》的故乡面对的则是战争和死亡,而伊拉克古老的文明也开始遭遇战争的浩劫!  相似文献   

8.
国洪更 《世界历史》2007,(5):143-144
亚述学是一门通过释读楔形文字原始文献来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学科,翻译楔形文字文献是亚述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亚述学研究才刚刚起步①,因此翻译、解读楔形文字文献对于中国亚述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都有相似的功能,汉字不同凡响的是,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之一,又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字体系。埃及的图画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都已消逝,只有汉字沿袭几千年不衰。但是在西方中心论者的心目中,并不轻易承认这一事实。1667年德国祈尔歇的《中国图说》,1716年法国尤埃的《古代商业与航海史》,1758年法国德经的《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都认为中国文字传之埃及,这是一种偏见,因为直到18世纪古埃及的文字尚未得到解读。真正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出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文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的智慧文学更是世界古代文学中的奇葩。谚语格言是苏美尔智慧文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多数来自于民间的口头创造,少数来自一些被吟唱的经典作品。在广义的谚语格言集中,还包括少量的动物寓言。最早的苏美尔谚语格言集发现于阿布萨拉比(Abu-Salabikh)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尼普尔古城西北)出土的一批早王朝时期的泥板文书中,其年代约  相似文献   

11.
夏虫 《旅游纵览》2016,(6):6-13
<正>随着韩剧《太阳的后裔》热播,剧中"宋仲基捡石头的地方"——"乌鲁克"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其实"乌鲁克"是电视剧虚构出来的名字,它实际上是希腊的扎金索斯岛(如图①)。2016年是扎金索斯岛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它被叫做沉船湾或者海龟岛,虽然备受欧美游客推崇,但在亚洲地区却一直默默无闻。自从最近一阵韩剧风吹过,它就变身为"太阳的后裔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最早的文字横排书学术界一直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横排书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严复著《英文汉诂》。其实,现存最早的文字横排书应是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点石斋石印出版的《士民通用语录》。该书系中英文对照读物,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古典文明研究在我国的空白必须填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十八世纪末至今不到二百年间,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大量久为世人所不知道的古代文字的材料陆续出土。由于这些死文字的释读成功,各个有关的上古文明历史,得以根据遗留下来的文献进行研究。其中尤为著名的,例如在西方,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释读和随之兴起的古代埃及文明的研究;古代苏美尔·阿卡德语楔形文字的释读和随之兴起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文明)的研究;克里特·迈锡尼线形文字  相似文献   

14.
《乌尔那穆地籍》原文是用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写成,最早记于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者乌尔那穆统治时期,目前发现的2件比较完整的版本都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泥板复本,以及约11件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石碑碎片。该文献主要记录了乌尔那穆统治时期,乌尔第三王朝地方行省的区域边界划分情况,是我们研究乌尔第三王朝行政区划、地理分布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闻宇 《丝绸之路》2009,(15):57-58
在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中,褒姒大约是最早出现的一位美女。《辞海》里对她有记述:  相似文献   

16.
过去,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但是,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而系统的文字,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自1977年以来,在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陶器上发现了一些文字资料,它们刻画在碗、钵、豆、瓮等陶器的底部或肩部,是在陶器烧制前刻画在胎上的。其形体结构较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或文字又前进了一  相似文献   

17.
厦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据地方志记载,唐代时有陈氏和薛氏两家,最早迁居厦门,陈氏居南,薛氏居北,号称“南陈北薛”。谈到厦门的历史和文化,大家公认以“南陈北薛”为最早。  相似文献   

18.
笔者研究认为:西汉木牍《从器志》是迄今为止,广西已发现的最早的志书雏形。对《从器志》原文一一作了注释,并分析出该志特点:(1)基本上是按门类记述随葬器物,但不十分规范。(2)记实。(3)用秦汉字体,表明全国统一文字在今广西境内得以实行;文字简洁。(4)使用特殊符号,起到标示篇、章段落、省略文字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勇 《文博》2012,(4):31-33,59
秦代"书同文字"是汉字发展史上可知最早的规范化行动,也成为古今文字的分界线。秦代统一文字不仅是政治的需要,而且符合文字发展规律,并不存在社会使用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内容是以秦系字为基础,伴随秦统一全国的过程逐步推行。  相似文献   

20.
付超 《收藏家》2012,(11):33-36
我国现有的关于人造花最早的文字资料是《建康实录》该书记载: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这也是头花用于装饰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