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首《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间,旅居夔州时之作,历来对此诗评价甚高。如清朝杨伦认为此诗:“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而早在明代,胡应麟就推崇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续补遗》(以下简称《续补遗》)卷四杜甫名下收《九日》诗,注云:“《全唐诗》卷五二二作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辑自《岁时广记》三五《重九》。按:此诗实为杜牧诗,《樊川文集》卷三已见,题作《九日齐山登高》。《樊川文集》乃杜牧外甥裴延翰手编,应属可信。张祜亦同登齐山,有和作《和杜牧之齐山登高》(《全唐诗》卷五一一)  相似文献   

3.
莫愁本事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女莫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备受人们喜爱的一个艺术形象。但历来却很少有人对她的生平事迹进行探考,以至她究竟是哪里人,到现在仍众说不一。在文学作品中,现存最早记载莫愁女事迹的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八“清商曲辞”内收《莫愁乐》三首,其中两首为古辞,作者无名氏;另一首署名唐张祜。无名氏二首其一云: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旧唐书·音乐志》二云:“《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亦  相似文献   

4.
"愁"是文学一再表现的情感,至词的出现,"愁"更是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愁情词不断涌现,然而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特点,以往的成果都是就唐宋词统而论之,亦侧重于宋愁情词的分析,对唐五代愁情词关注不够。本文选取词发展的最初时期——唐五代,从其表现的主题和怎样表现主题两方面入手,细致地呈现唐五代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注者甚多,我们读了之后,有两点不同意见,现提出商榷。一、关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两句的注释。我们所看到的,都以为“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写杜甫自己,这是不妥的;甚至还有人以为,“愁何在”也是指的杜甫本工,这就更不对了。我们认为,杜甫在“剑外忽传收蓟北”,喜极而“涕泪满衣裳”的时候,再看看妻子的情况是怎样呢?她经历了多年的战祸,这时听到了胜利的消息,也异常高兴,平日的愁苦已完全、消失,不知到何处去了。很明显,“愁何在”指的是妻子,而不是说杜甫自己。“漫卷诗书”、“喜欲狂”,说的都是妻子,这是对妻子在收拾诗书急欲回故里的极为具体生动的描述。“漫  相似文献   

6.
袁春艳 《神州》2013,(10):9
李清照一生都与"愁"为伴:少女时代是待字闺中的闲愁,少妇时期是两地分居的情愁,中年时期是乱世逃生的伤愁,晚年是失国丧家,孤苦无依的悲愁。李清照把这些愁都浓缩在她的词句中,成就了她不朽的愁章。  相似文献   

7.
天水南郭寺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风然。”这是诗人杜甫歌咏天水南郭寺的诗。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用“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却未说明作,有学遂对其出处提出疑问。有《同官志》的记载,加上《诗缉》的旁证,此二句当是杜甫的佚诗。  相似文献   

9.
关于杜甫的佛教信仰问题,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中认为:“他(指杜甫——笔者注)虽然没有落发为僧,看他的情绪似乎比所谓‘僧宝’还要虔诚.‘不复知天大,空馀见佛尊’的老诗人.与其称为‘诗圣’,倒宁可称之为‘诗佛’;难道不要更妥当吗?与郭沫若观点相反,萧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中指出:在他(指杜甫——笔者注)的头脑中,佛教思想只如‘昙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企图用“人道主义”来涵盖杜诗中显露出的佛家气味.郭、萧两人的不同见解在学术界颇具权威性,但都难辞偏执之咎.郭氏有意夸大杜诗中的“佛”味,只见树木,不风森林,用“诗佛”代替“诗圣”,已早为学术界所非.萧氏的“人道主义”是否就可以荡杜诗中的“佛光”呢?从他的《杜甫研究》看,很难令人信服.笔者无意细绎他们的观点,只是想指山,作为一个生长在中世纪的伟大诗人,在外来文化,尤其是释家教义盛行大唐帝国的文化氛围中,其思想受之感染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或作夸大.从他的“筑场怜穴蚁”(《暂住白帝复还东屯》)以及“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等诗句看,很难抹去杜诗中“佛”的成份.  相似文献   

10.
杜甫《杜鹃行》诗中"业工"二字,我国历代注家鲜有注释,其意费解,而朝鲜半岛自朝鲜王朝宣祖至哲宗朝共有七位文人对此二字作过注释,不乏深思明辨之见。此外,韩国古代文人注释中所提出的重文简写而讹的说法,或受我国宋末元初《古今事文类聚》、《群书通要》等书录"业工"为"业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国唐代大诗人张继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诗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东邻日本也是妇孺皆知。这首千古绝唱曾被编入日本小学课本,影响了一代代日本人,流传下许多佳话。与此同时,有关《枫桥夜泊》诗碑的魔咒传言也镇住了当年的日本侵略者,并迫使日本天皇放弃了将《枫桥夜泊》诗碑偷运到日本的打算。  相似文献   

12.
姚利芬 《文史月刊》2012,(10):24-24
唐肃宗上元二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次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嗟叹,遂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被广为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杜甫的诗篇传诵千古,影响了后代无数诗人,贏得了从古到今广大人民的敬爱。《旧唐书·杜甫传》称"甫有集六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甫集六十  相似文献   

14.
况松柏 《神州》2012,(34):12-13,15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邱壑蔓寒藤。"——引自杜甫《解闷》诗很多人都喜欢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但是研究王维人格的文章却很少。王维在当时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诗歌呢?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们想深入研究王维的诗歌,就要研究他的人格。本人重读清人赵殿成的  相似文献   

15.
唐诗中写细雨的诗很多,如刘长卿的《别严士元》诗:“细雨湿衣人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张渭的《郡南亭子宴》诗:“柳枝细雨重,松色带烟深。”李群玉的《北亭》诗:“余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李商隐的《细雨》诗:“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都不失为名句,但与杜甫《春夜喜雨》笔下的细雨相比,却欠一筹了。诗人写春夜细雨,  相似文献   

16.
正"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召》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相当时期内,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意思。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后来,文人们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人的青年时期,如王维在《洛阳女儿行》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夏衍在桂林将近三年,为戏剧运动作出了诸多方面卓越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了《心防》和《愁城记》等抗日名剧。夏衍的创作态度忠实而严肃,《心防》和《愁城记》在题材上开创了两个第一,充分体现了他的开拓创新精神,主题积极深刻,人物塑造真实可信,充满了忧患之情和忧时之念。《心防》和《愁城记》在今天仍然令人感动,让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名句,说的是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薄,表达了作者对洒脱豁达、怡然自得的人生向往与追求。著名女画家孔继昭正如杜甫诗句中人一般,她一生创作的精品画作无数,培养的学生也无数,但她一生保持低调,从无计较,从不索取,默默陪着丈夫杨夏林走完人生的历程,后人称她真为"女中豪杰"。  相似文献   

19.
史玉玲 《神州》2011,(21):106-107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词人以其清新淡雅,含蓄而有韵致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作品,而《蝶恋花》更是让后人经久不衰历代传诵,他借闺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临秋怀人那种执着而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水与汩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徐介《过杜工部坟》这首诗出自宋代注杜名家王得臣的《麈史》,它以明确而又形象的语言表明了杜甫与屈原的渊源继承关系。屈原自沉于湖南的汩罗江,杜甫也病卒于隔汩水仅十里之远的平江(详见拙论《杜甫卒地在平江》,载一九八三年第二期《湖南师院学报》),这可能是一种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