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瑞波  陈秀洁 《人文地理》1996,11(Z2):35-3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城市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城市化与城市环城关系的探讨,试寻求一条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道路,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道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城市化道路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城乡差距的日趋扩大。作者认为数量、质量并重和低成本转移劳动力,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两大原则。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集中型还是分散型的城市化道路,由资源条件和市场力量共同决定。最后,作者提出了大中小城市互相协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一样,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从发展阶段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为重要的“分水岭”,我国的城市化历程明显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前为城市化的徘徊起伏阶段,1978年以后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发展水平非典型性、地区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特点。实现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和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天元 《人文地理》2000,15(2):53-55
文章对我国城市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城市化存在三大问题,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城市用地规模外延式扩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摆脱市场疲软局面,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江苏省城市发展问题初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士谋  宋平 《人文地理》1998,13(4):15-20
江苏省是中国的发达省份之一,其城市发展迅速。本文在分析江苏省情、其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化水平和重点,并对未来江苏省城市空间分布及城市化道路选择和全省城镇体系结构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实际上在走城乡二元发展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消费需求的三次升级,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浙江的民营企业加专业市场是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范,江苏的集体经济加开发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浙江、江苏城市化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健康城市化:新的发展理念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星  叶超 《人文地理》2011,26(2):56-61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市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在研究和政策方面也陷入困境,对未来城市化发展取向和道路认识不一。本文提出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它有3个理论来源:健康观的演变与系统健康科学的兴起,发展观的演变与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人地关系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归纳其对健康城市化的启示的基础上,界定了健康城市化的概念,明确提出三个内涵:人的发展、城乡互动、资源环境,并与传统城市化进行比较。相应的政策含义是:资源环境是城市化的基础,城乡协调和互动是城市化的关键环节,"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桂家友 《攀登》2004,23(6):52-54
城市化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快发展。但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因此城市化的道路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大、中、小城市和有重点的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并且不能以牺牲“三农”的发展为代价。  相似文献   

9.
王守功  张宾  刘凯 《南方文物》2020,(1):256-263
深入稳妥推进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建设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加快城市化发展,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的战略目标。在过去几年中,城市化步伐大幅度加快。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长春市城郊关系的现状与发展,从郊区城市化特点与动力机制的分析入手,指出了长春市郊区城市化的适宜发展道路和时空演进过程,从而进一步演绎和揭示出了中国东部经济区域内陆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的走向和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12,27(3):55-59
中原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是中原崛起的时代呼唤,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中原儿女的庄严承诺。选择"三化"协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之路,有着深厚的宏观背景。在整体、协调、融合、可持续原则的制约下,"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产业集群发展、产城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其中,城乡统筹发展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包括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搭建城镇化本土承载平台,推进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城乡资源共享平台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与综合管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景秋 《人文地理》1998,13(3):41-45
海岸带因其位于海陆交接地带而具有特殊的生态系统,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海岸带生境系统受到严重损害;这一状况已日益为沿海国家所重视,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础;同时,海岸带综合管理也是促进沿海国家持续发展的有利手段。本文从阐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发展和结构;最后,对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桂华 《人文地理》2005,20(5):74-77
本文从理论上探索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列问题,基于"生态旅游四体系统"理论,构建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论述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生态旅游的多主体受益者。根据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内涵的多维性、状态的差异性、受益者的多主体性的特点,应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得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其多目标、多受益主体的和谐共生的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14.
洛阳市双重空间尺度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08,23(3):49-53
生态城市建设有两个基础平台,一是市区本身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是市区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在双重空间尺度上展开:在城市尺度上,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区域尺度上,优化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洛阳在我国乃至世界城市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典型意义,在双重空间尺度上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对洛阳市的城镇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旅游区规划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区规划城市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以来讨论的热点和声讨的对象。本文首先认为当前不少旅游区规划存在城市化现象,存在破坏景观风貌、冲淡游览意境、丧失发展主题、违背人本主义原则和浪费开发资金等影响;其次,文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技术主义"崇拜下"科学主义"泛滥所导致的"人文主义"的缺失,具体表现在技术运用、学科教育、管理体制、社会心理等方面;最后文章提出了系列对策措施,即强化人本-生态主义规划观,维护自然肌理的有机生长,实施规划决策制度化,构建两维规划运行模式,以人文主义提升规划技术,解决游与憩的冲突,完善旅游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旅游区特色评估与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中西部较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缓慢,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持薄弱,缺乏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因而导致了城镇化低质推进现象。有鉴于此,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借鉴国外集群创导和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互动关系和关中地区实施集群创导的条件和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以集群创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化战略。城市化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基础,并对自然资源基础产生一系列复杂、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阐释了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内涵,即资源供需矛盾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资源稀缺与替代是对城市化自然资源基础保障作用的演绎与强化,资源综合优势是城市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提出自然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包括三种类型,即资源开发驱动型,资源结构制约型以及资源环境耦合型。并从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角度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辑和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对国内外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国外研究集中在空间布局与管理、与可持续城市的互动关系、游憩者使用以及居民福祉;国内研究则更关注特征演变、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规划开发和游憩利用。结果表明,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研究具有视角多元、尺度多样、方法广泛的特点,但在未来研究中,中国仍需完善理论构建、丰富研究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耦合关系,以优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