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安呵 《南京史志》2011,(21):21-24
儿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报纸上一篇报道让父亲产生了效仿的想法。父亲辞职带儿子回老家,发誓要用私塾的教育方式,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天才少年。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儿子受不了他那套"魔鬼式教育"离家出走,妻子为保护儿子与他离婚。如此结局,让人伤痛叹息。  相似文献   

2.
笑星李琦的儿子名叫高岱,随母亲姓。为什么没有随父亲姓,李琦这样解释,“我寻思着,李是个大姓,起什么都容易重名,不如索性让儿子跟他妈姓高,叫‘高尔基’……”。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但也足以彰显西北大汉李琦对儿子的一种美好希冀。李琦是个快活人,一上台就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相似文献   

3.
从前有一个农夫,农闲时也兼做些生意,可他做生意总是表现得既冷酷无情,又诡计多端,就是对他的儿子亦是如此,经常出些棘手的问题使他为难。他的儿子是个天真烂漫、纯朴可爱的小伙子,既没有他父亲在生意场上的那种狡诈手腕,又不会象他父亲一样经常要一些花招捉弄人。  相似文献   

4.
准确时间     
父亲要出差,让儿子去打听一下乘车的准确时间。儿子去了一上午,回来对父亲说:“火车于上午11点整准时开车了。”父亲一看表,气呼呼地责怪道:“真糟糕!现在都11点半了,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相似文献   

5.
圆梦     
《文史博览》2006,(6):1-1
这是一张摄于1957年的布景场景图,照片的背景是上亿中国人熟悉,向往的天安门。畅游天安门,是父亲承诺儿子的一个梦想。然而有限的财力,计划只是一次又一闪搁浅,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在西郊宾馆开会,吃饭时恰好坐在苏民旁边,不谙世故的我径直问“贵姓”,先生不以为冒犯,回答我“苏民”,并亮出胸牌给我看。看我一脸懵懂,大概猜出我此时正在心里问“苏民是谁”,就补充一句:“濮存昕的父亲。”闻此言同桌的人都开心地大笑起来。苏民也笑着自我解嘲:“以前和儿子在同一场合,别人都是指着濮存昕介绍:苏民的儿子。现在是:介绍我时,还要加上一句:濮存昕的父亲。儿子如今比我名气大多了。”幽默里透着自豪。先生的平易消除了我的拘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位父亲在儿子离家出走后,通过笔端与儿子的一次倾心交流,相信回家后的儿子读过这篇文章,一定会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与父亲的所有隔阂也会化为烟云。  相似文献   

8.
请父亲吃饭     
好儿子,谢谢你的这顿饭,还有唱,让我过足了一把瘾!往后怕没这机会了。父亲说着说着,竟流下了老泪。请父亲吃饭,怎样清父亲吃饭,长久以来,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9.
很久以前,哀牢山上有一户人,祖孙三代农家,祖父年已八十,只会吃不会功,就连起居饮食都得由儿子照料,开初儿子还知孝顺,衣食住行都照顾得很周到,日子久了,儿子感到很累,心中闷闷不乐。一天儿子劳动回来,收拾了家务,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想:父亲年纪大了只会吃饭,不会劳动,还离不开人伺候,尿尿屎屎真累死人,不如把他早日送上山去,免得天大劳累。第二天,儿子宰了自家的大母鸡,让父亲好好的吃了一餐,饭后,他找来了一个竹背箩,将父亲抱进竹背箩里。老父亲感到奇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父亲和儿子在一起吃饭。这天正好家里吃肉,父亲把肉分成一多一少的两份,把少的那份递给儿子,自己留下多的那份。儿子问父亲:“阿爸,您为什么只给我这么一点,您自己却留那么多?”父亲回答说:“因为你现在还小,今后  相似文献   

11.
名家的遗嘱     
生老病死 ,死是人生旅途最后的终点站。古往今来 ,很多人在将至人生终点站的时候 ,把一些要紧的话和事情 ,用书面或口述的方式告诉他的家人朋友 ,这便是所谓遗嘱了。有道是 :“人至将死 ,其言也善。”遗嘱往往是将谢世之人对在世之人善意的告诫和要求 ,名家们也是如此呀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先生患病临终前 ,要儿子亲手做一笼馒头给他吃。他的儿子没有做过馒头 ,板桥让他跟厨师学做馒头。在厨师的指导下 ,他终于做成了一笼馒头 ,满心喜悦地将馒头送到板桥的病榻前 ,岂知板桥此时已命归西天。儿子在他的病榻上发现了父亲临终前写下的遗嘱 :“淌…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篇儿子的自白。父亲的爱有双重性质,炽热的和冷漠的,唯独没有对儿子的欣赏和尊重。这让生活中的儿子有点小叛逆,但终究逃脱不了家庭教育的"阴影"。他对自己儿子的期望是令我们欣喜的,好的教育要继承和发扬,有问题的家庭教育是应该摒弃和修正的。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妙批     
佚名 《文史月刊》2009,(6):36-36
蒲松龄曾给胡守备当过塾师,教他的一个冥顽不灵的儿子。胡守备是一介武夫,文才很浅,但望子成龙心切。看到蒲松龄批改作业时,评语不多,就怨老师教学无方。蒲松龄见胡守备如此态度,又不能说昧心话,只好借用诗句,隐藏批评。他的儿子有一篇文章错别字太多,蒲松龄挥笔写了句批语:“唯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白字连篇)。还有一篇字迹模糊不清,蒲松龄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批了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指一片模糊)。  相似文献   

14.
与书香挥手     
正坐在船头,撑一只长篙,向书香更浓处漫溯。揽一船星辉,让星辉载着我,我向书香挥手。——题记捧一杯香茗,在雾气蒸腾中摘下眼镜,嗅着浓浓书的气味。挥手,书香,你是我的挚爱……一步踏尽一树白"‘李花怒放一树白,’好句,好句啊!我儿果然不同凡响,哈哈!"这是李白的父亲对儿子的称赞。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禁展颜一笑,我的偶像诗仙小小年纪就这么有才华,长大果真不是凡品,我不免"花痴"了。合上这张,看着泛黄的纸页,仿若那样一位飘逸的仙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穆勒在学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成才,是和他父亲詹姆斯对他的早期教育分不开的。他1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英语,3岁时又教他希腊语。他对孩子的提问从不发脾气。詹姆斯常在早上带儿子散步,路上常让儿子给他讲昨天读过的书,因此,幼年的穆勒读书时常常在卡片上作笔记,第二天早晨,看着笔记同父亲交谈。父亲听后,总是耐心地帮他修改、补  相似文献   

16.
并非小节     
最近听说这样一件事:父亲和8岁的儿子一起到商场购物,由于疏忽,售货员多找了父亲两元钱,父亲对此无反应,儿子却是看得明白,一路上不停地提醒并提出疑问:“售货员阿姨多找了两元钱,为什么不把钱还给阿姨?”回到家,孩子母亲得知缘由,便立即让孩子父亲把钱拿去退还,并告诉儿子,钱已退还给售货员阿姨了。父母亲从孩子的脸上看到了笑容。这看似微小的事触动我的是这位母亲的做法,根据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性的思维,这是一位懂得教育,具有良好教育方式的母亲,虽然只是区区两元钱,但如何处理它却影响着孩子整个心灵。我们知道,8岁的孩子已开始在学校中接受各种文化知识教育,以及各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一位父亲的困惑这是一位在广告公司当经理的父亲讲述的故事: 他有一个15岁的儿子。在心里,他一直深爱着儿子。儿子小的时候,他对他严格要求。儿子如果贪玩而成绩不好,他会狠狠地处罚他。他相信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哪怕有时候使用暴力行为,那也是充满爱的关怀的。  相似文献   

18.
正15岁的儿子提出休学写书,其他人竭力反对,唯独身为父亲的他鼎力支持;儿子提出放弃高考专事写作,唯一的支持者,依然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父亲。在父亲的引导下,他不但成为父亲的同行,还在与名校毕业生同事的竞争中一路领先,写出的作品屡获大奖。  相似文献   

19.
查尔斯的父亲早已过世,但是他和父亲之间的这个故事始终让他难以忘怀。在查尔斯小的时候,他常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在那儿工作的都是成年人,父亲希望儿子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背  相似文献   

20.
詹小洪 《炎黄春秋》2005,(10):75-77
一腐败令历届总统难于善终 1987年韩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是年总统大选,第一次和平地实行了政权更替。迄今已历四届总统。每一任总统上台无不信誓旦旦,向国民承诺铲除腐败,但结果历届总统无一善终,不得不就各种丑闻低着头向国民谢罪道歉。军人出身的总统全斗焕、卢泰愚如此,政治人物当选的总统也如此:以上任伊始便号召政界开展反腐败的“净手运动”深得民心的金泳三总统最后因儿子腐败丢尽颜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