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郭峪古城是太行山麓一座唐朝初年开始建置的村庄。城堡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城内豫楼高耸,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郭峪古城建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是郭峪村在屡遭劫难之后为避战乱自保而修建的。当年郭峪村曾遭到陕西农民军的4次骚扰。在全村死伤惨重的情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骆兆平先生已对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介绍,并做了初步整理①.惜其没有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13种、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23种和尚未著录的藏于山东省东明县文物所的<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等共37种各类明代登科录统计在内.近来,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 ②、<明代福建进士研究> ③和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④也皆列有现存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简表,然亦不完备.有感于此,本文重点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  相似文献   

3.
永康明代学谕叶銮墓志铭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永康明代墓志的研究内容,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叶銮的生平史迹,而且还带给了我们一个查考永康明代徐瓒、朱方、应典三位进士的历史档案的机会,从而更加充实永康历史名人的史料。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5,(3)
十一位古稀老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给他们子孙后代置下了跨世纪的产业 “苍龙日暮还行云,老树春深犹著花,余热生辉竟储宝,造福子孙争富财。”这四句话是我们从北留镇郭峪村老年山碑记上抄下来的。它向人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年代在共产党领导下,11位古稀老人植树造林,大战800亩荒山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走进尧沟村纯属偶然,在此之前,我还不曾听过它的名字.一早从郭峪村返回的时候,还有许多闲暇的时间,于是我用手机查询附近的古村,尧沟就这么进入到我的眼帘. 其实在阳城众多知名的古村落中,尧沟村很难会占有一席之地,一路上甚至连一块醒目的指示牌都没有.还好现在的手机导航比较靠谱,从主道拐进去不久,就看到位于村西头的春秋阁,车从拱门进来,然后到达村中央的大操场.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1月11—12日,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闽台科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40余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福建在科举史上的重要地位。福建在宋代进士之多居全国之首,在明代仍是科举大省,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人均庶吉士数以及人均进士家族数,皆为全国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世愉指出:"福建在清代科举中有着举足  相似文献   

7.
陈长文 《文献》2005,(3):168-175
笔者曾利用大量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同年录等原始文献对朱保炯、谢沛霖二先生编著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①(以下简称<索引>)做了一些校误②.近来,在研究明代进士题名碑立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索引>承袭了清李周望等编著的<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内附明代诸科,以下简称<碑录>)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错误--把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赐特用出身科误作"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按:该科是"赐特用出身",并非"赐进士出身".严格意义上说这二百六十三人特用举贡,并非进士).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其中又以进士科一枝独秀,它在从隋创立到清结止的漫长发展岁月里,成为大多数读书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同时,某地区考中进士的多少,也往往成为该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明代是科举制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进士科考试的兴盛时期,就山西而言,也是文化相对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笔者认为对明代山西进士的分布及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山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及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垂作历史经验,以供我们今天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史料中研究中发现,明崇祯年间(1628—1644)有一位名叫杜三策的进士,曾经是奉明朝皇帝敕旨前去琉球国(即今日本冲绳县)册封国王的册封正使,是山东历史上惟一的一位琉球王封册使。杜三策(生卒不详),字毅斋,明代东平府三旺人。天启二年(1622年)三甲进士,官至给事中。后历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职。  相似文献   

10.
在对明代进士进行考证的过程中,我们曾对明代科举文献作了细致而艰苦的整理.我们发现,相关文献对明代进士的记载存在这样的情况:各榜进士的总数多有确切的记载,且各种文献之间能够相互吻合,基本可信,即使小部分科次的记载出现不一致,只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甄别和互证,我们仍能还其本来面目[1].但由于种种原因,明洪武十八年乙丑榜进士的相关文献收录不全或存在错误,成为缺失人数最多的一榜.现在成为我们考证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正>郭峪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距阳城县城20余公里,是太行山麓一处城堡式村落,有"中国民居之瑰宝"之美誉。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相似文献   

12.
科举时代的进士是考察人才的绝佳样本。民国《湖北通志》收录明代湖北进士1132名,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他们分布在湖北省除施州卫外的其他8府,以黄州府、汉阳府、武昌府为代表的鄂东地区集中了全省71%以上的进士,是进士人才的高产区;以荆州府、承天府为代表的鄂中南地区拥有全省22%的进士,为中产区;鄂西南和鄂北地区为进士人才低产区。除长阳、兴山、郧西、保康等县外49县均有进士产生,平均每县23名。进士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体现出湖北省各地人文水平的高低、演变及其经济发展的损益。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必定要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但对人才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具体到明代湖北而言,进士人才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移民、经济开发,以及包含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刻书业、家学、人才交流等在内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福建金门只是一个孤悬大海中的岛屿,明代隶属同安县翔风里,地瘠风大,人口不足4都,但自此考出的举人、进士却各达66名和19名;不仅是同安县科举最发达的地方,而且其进士数超过了明代北直隶79%、河南80%、山东74%、山西79%、陕西85%、福建66%、南直64%、江西51%、湖广77%、广东89%、四川87%、广西90%、云南92%、贵州97%的州县各自拥有的进士数,甚至还超过了明代许多"府"各自的举人和进士数;其举人考中进士的比率也超出全国平均数4. 79个百分点。明中后期该岛许多民众主要依靠海上贸易获得了培养子弟读书应举的财力、再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崇尚科举功名的社会风气和家族文化底蕴的深厚积累,应是其正德后科举兴盛的几大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4.
明代进士题名碑是珍贵的科举考试文物资料。立石时间距开科时间的近远对其文物价值有一定影响。现存明代进士题名碑有相当一部分无立碑时间,或立碑时间模糊,甚或立碑年月不真实。利用撰《赐进士题名记》的大臣所署职衔订补立碑时间是一种很重要而且有可操作性的考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永泰县嵩口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风光旖旎、古迹众多,现正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镇所属的月洲村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月洲,因桃花溪在村中绕了个大弯.呈“月”字.又分隔出一个沙洲而得名。唐末,梁国公张睦次子张膺、三子张赓弃官归隐,来到这里繁衍生息,使月洲成为闽台张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月洲出了永泰县第一个进士张沃。宋、明、清时期,月洲张氏衍派共出了48位进士,  相似文献   

16.
明代山西进士共有1109人,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上呈现出逐渐上升的特点。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不平衡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这主要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自北宋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和考试程序的完善,科举成为两宋以及明清士人入仕的基本路径。在明代,地区取得高级科名进士的数量成为衡量相应地区政治影响的指标。由于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因素的作用,科举所取之士中南人多、北人少的现象在明代依然存在。为此,仁宣时期推出了科举配额制度,意欲通过配额录取的方式实现区域间科名分布的相对均衡。由于明廷重进士的用人倾向和士大夫浓重地域意识等因素的作用,在配额制度变动尤其是关乎进士科名的会试卷区比例变动的过程中,掺入了权力者出于乡梓利益考虑的人为因素。配额及其制度变动中的地域之争是明代政治领域经常存在的地域性因素潜在作用的投影和反映。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6,(3)
自明代以来,陈鹄一直被认为是南宋笔记《耆旧续闻》的作者,经《四库全书总目》考证以后,广为学界所认同,当代学者大都沿着四库馆臣的思路,从笔记内容、笔记命名出发,考察作者的生平事迹,但收效甚微。然而对于《耆旧续闻》作者晚出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笔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关注《耆旧续闻》的两种署名方式:"南阳陈鹄录正"、"陈鹄西塘撰",并结合明代沈周《客座新闻》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署名"西塘陈鹄录正",加以对比考证,认为陈鹄是明代人,并非《耆旧续闻》的作者,仅仅是一位抄录者。"西塘"、"南阳"都可能是陈鹄的自号。而在《耆旧续闻》的流通区域内,恰好有一位浙江籍进士陈鹄。进士陈鹄是否是抄录者陈鹄,由于资料所限,笔者不敢妄下雌黄,且备一说。  相似文献   

19.
李艳 《福建史志》2023,(1):15-17
<正>壹古有谚语:龙门一半在闽川。就是用来形容福建学霸之多的。毫不夸张地说,福建茶叶在全国多有名,古代福建学霸的名号就有多响亮。唐神龙二年(706年),宁德福安人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自他起,福建人在科举时代,成了“屠榜”级的存在。宋代时,福建省进士6713名,位居全国第一。明代时,福建省进士2116名,每百万人口的平均进士数位列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20.
正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原名郭峪中道庄。是清代名相、《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因为康熙皇帝曾两次驾临而改称皇城村。村落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集古代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牌坊花园和防御工事等为一体。同时,村内文物荟萃,有皇帝御笔亲书的碑刻等古文物,保存丰富完好,文物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