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患与堤防     
一、长江中下游水患概况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十省(市),经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宜昌以上为上游,干流长4500km,面积100万km~2;宜昌至湖口为中游,干流长955km,面积68万km~2.湖口以下为下游,干流长938km,面积12万kmZ~2.中下游干流全长约1900km,面积约80万km~2.  相似文献   

2.
长江是九江北境界河.自湖北省涛涛西来,沿途流经瑞昌、九江、浔阳、庐山区等地.会鄱阳湖于湖口,经湖口、彭泽后至马当矶出境,滚滚东去流入安徽省境内.沿岸与湖北省广济市、黄梅县,安徽省宿松、望江县隔江相望.百里江西“楚尾吴头”,跨长江中下游之间、鄱阳湖之口,下通宁沪海洋,上溯川、云、藏,九江长江河段与京九铁路十字交叉,北转首都,南达香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给九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加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流经湖南的长江全部在岳阳市境内,全程163公里,沿江筑有156.2公里一线长江防洪干堤,担负着保护沿江108万亩耕地、60万人口和岳阳市城区1900多家工矿企业、沿江港口码头、京广铁路、107国道的防洪任务.据有关史料记载,近100年来,湖南省岳阳地区沿江人民经常遭受长江洪水的袭击,为治理水患,拯救家园,发展生产,沿江沿湖人民与水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利文明.  相似文献   

4.
任放的《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0 3年 1 1月版 ,4 0 8千字 ,共 4 0 6页 ) ,是近年来研究市镇史难得的一部佳作 ,它的出版意味着我国城市 (含市镇 )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上世纪 70年代以来 ,中国市镇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学者如施坚雅、山根幸夫、斯波义信、赵冈、李国祁、樊树志、刘石吉、森正夫、川胜守、林和生、石原润、王树槐、梁淼泰、陈忠平、王卫平、陈学文等 ,从不同角度 ,以不同方法 ,在不同层次上着手市镇史研究 ,成就卓著 ,蔚为大观 ,使中国市镇成为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明探源是当今学术界瞩目的重大课题。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呈现出的区域多样性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古代文明进程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长江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的核心区域之一。过去我们对于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探讨,由于文献与考古材料的阙如,仍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史前古城与稻作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长江中游史前古城的地理环境及古城与稻作农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的史前考古工作开始于五十年代初期,与黄河中下游的史前考古工作相比,晚了二、三十年。自八十年代以来,长江中游的史前考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虽然不能说后来者居上,但可以说与黄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工作是并驾齐驱了。究其原因,人的因素第一:有一个辛勤耕耘的基本队伍。他们有壮心不已的老年工作者,有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还有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这些人不畏条件艰苦,设备简陋,长期地调查、发掘、探索、追寻,继往开来,孜孜不倦。汗水换来的成果是丰硕的,新的发现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9.
正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朱正业教授著《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于2020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将宏观考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档案、报刊、方志等资料进行解读,从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水患的分布特点与影响、水利事业的开展与奖惩机制的构建、政府的赈灾举措等方面,对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岁末的一天,我在与湖北省社科院龚益民教授聊天的过程中,他向我说起了社科院的一则轶事,最近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出台后,省社科院有几位同仁都在争夺"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一概念的"首倡之功",一时之间,莫衷一是。为了平息争议,决定进行网络检索,结果发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我在2002年提出来的。回忆的闸门顿时打开,十多年前那段往事就如电影放映般历历在目。多年来,我一直在城市史和城市学的研究领域耕耘,对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及近代武汉城市发  相似文献   

11.
5月11日,《中国西藏》杂志社在拉萨举办了特约通讯员座谈会,征求和听取西藏社会各界在宣传、出版、文联、摄影、电视等方面的专家和读者对办刊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受聘为2016年度的特约通讯员颁发了聘书。自2015年以来,杂志社加强了通讯员队伍建设,旨在提高期刊稿件质量,不断扩大撰稿队伍的覆盖面,除西藏,北京、四川等地一批优秀撰稿人被吸收到特约通讯员的队伍。同时,不定期评选优秀稿件,鼓励投稿人,调动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图书馆藏《榆林府城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该图所绘建筑(刘公祠)和大量注记文字的考证,发现该图实绘制于光绪八年(1882),并非如一些著作所认为的同治二年(1863)或前后;该图也不是一般的"城市图",而是一幅专门的"城市水患治理图".榆林城的水患问题是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显现并逐步加重的,这与同时期开始的榆溪...  相似文献   

13.
<正>近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笪浩波先生所著《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以新石器时代为例》一书,耳目为之一新,综观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视角独特,内容宏富。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长江流域文明研究往往从考古学出发,通过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对照以及与同期中原文化比较来展开研究,其研究的重心大多在文明因素的产生、发展、文明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主要属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驽 《江汉考古》2004,(1):52-58
本将长江中游的新石器化置于全国新石器时代的总体背景下,侧重于比较研究的视角,选取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聚落与建筑,栽培稻起源和史前稻作农业,白陶和彩陶,普用的巫物陶偶,高一级的灵物玉雕人首和动物,列举实证,以阐述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若干较显的成就和特色鲜明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发现的17座史前城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它们由长江和汉水分割成三个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并沿江汉湖盆和洞庭湖盆边缘形成新月形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一区域与史前遗址的分布密集度及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达程度高度契合。根据城址自身的规模、面积、附属聚落及控制区域,形成超级城址—大中型城址—小型城址—普通聚落四级聚落等级体系,类似于"都—邑—聚"的结构模式。分析城址聚落群内部结构,则可分为核心圈层、控制圈层、势力范围三圈结构体系。这种以城址为核心的四级聚落等级体系和圈层结构,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并超越了方国(酋邦)阶段,进入了王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向安强学界周知,在以往的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研究中,学者们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云贵一带和长江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长江中游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使人们开始注意到长江中游在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研究中的应有地位,甚至有新观点认为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17.
赵殿增 《江汉考古》2022,(2):140-144
<正>三星堆古蜀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充满着许多未解之谜,其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这种内涵奇特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近年来研究的情况表明,三星堆的文化因素是在中原等多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而成的,其中长江中游古文化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笔者曾撰文从宝墩文化八座古城的建筑特征与长江中游的史前古城址群的比较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8.
陶窑的产生与发展,对于陶器的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陶窑的研究对于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制陶工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陶窑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陶窑的演变以及湘西北鄂西南、鄂西北豫西南两个区域的陶窑进行纵向演变分析以及横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它在抢救、挖掘、整理、出版大量珍贵的史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功在当今,利在后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和其他的文化事业一样,政协文史工作也存在着一个根据时代发展和自身规律要求而不断改革完善的问题,时下,如何开展横向联合,发挥整体优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令人欣喜的是,由武汉市政协文史委发起,三省(江西、湖北、湖南)14城市共同参加的“武汉经济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地区明确发现的陶窑设施最早见于大溪文化时期,自此先后经历了同穴窑、横穴窑、竖穴窑之间的替代演变,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差异。伴随着陶窑形制的变化,在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陶窑的细部结构尤其是建造方式、火道、窑室、操作间等方面也表现出自身的特征,而这些又直接关系到陶器烧造技术的变化和改良。在结构和技术演变的基础上,陶窑及其附属设施的组合和布局也反映出陶器生产的技术流程和专业化规模存在着时空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