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12月间,盱眙县观音寺乡农民在宁淮路做工,发现钱窖一处,出土布币几十枚,蚊鼻钱数百枚,文化部门经过几次现场调查,仅收到一枚布币和一些蚁鼻钱.这枚布币高10、肩宽3厘米.面文有“旆钱当圻”四字.背文有“十货”二字.旆钱,意思是大钱.圻同(钅斤),是计量单位.对于面文,过去多释为、殊布当(钅斤)”.古代货币邮标称为“殊”布.战国时代盱眙属楚,境内曾出土不少楚国货币.十里营、东阳、王店、官滩等地出土蚁鼻钱近15公斤.河桥、十里营、穆店、东阳等地出土郢爰30多块.出土布币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初,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广场边基建,倒废土于前村。拾荒者和钱币爱好者在废土中偶然捡到少量殊币和蚁鼻钱,均为楚币。这些殊币均为“殊币当斩”背“十货”,完整者重32~36g(图1、2)残币14.5~28g(图3)。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楚国铸行的异形布币两种:一种是殊布当圻背十货钱。一般长98mm,足宽35mm,重约31.5~37g,俗称“楚大布”,该钱以其形体大、铸工精湛,钱书法美而成为战国时期南方货币的代表品种,是为古泉大名誉品之一,历来为古泉爱好所钟爱。另一种是四布当圻钱,其形体如两枚小方足布双足相连,故亦称:“连足布”,其形体较小,易于损伤。出土甚罕。宿州地区古为楚国故地,故“楚大布”在宿州地区屡有出土。如:  相似文献   

4.
楚大布钱文奇古难识(见拓),面文四字直读,后两字释“当(十斤)”,背文两个字释“十货”,当(十斤)是面值,十货是对面值可当十个货币的使用说明。  相似文献   

5.
1985年5月2日,永城县条河乡鱼山村农民邵则勤在挖土时发现窖藏铜钱100余枚。这批窖藏铜钱为平首、平肩、方足布,长10.5、最宽处4厘米,重30—38克不等。体形狭长,腰部稍内凹,首部有一较大的孔。钱面模铸“殊布当釿”背铸“十货”(图一)。铸文有两种字体,一种笔画细,字体长,重33克左右(图二);一种笔画稍粗,字体较短(图三),重35克左右。该钱也有人释为“旆钱而釿”,是战国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的平首金属货币中有一种燕尾布,面文作“桡比尚忻”^[1]、背文“七偵”^[2]:与之相关的还有被称为“连布”的布币.面文为“四比尚忻”,分别见于《货系》4175——4184、4185——4187号。目前学术界多数认为这两种货币是楚国在战国晚期铸造的货币,但是对于币文中的“(十斤)”字(为行文方便,以下用△来代替)却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准备讨论这个字及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钱币》2004年第4期《湖州发现开庆通宝背穿下“十”钱》一文中提到该枚开庆通宝可能为试铸当十小样,此论点令人不敢苛同。首先,“湖”文中已提到新发现钱与所附几枚普通开庆通宝钱的大小、轻重相差无几,可以基本认定为同一规格折二铜钱。若朝庭因钱荒试铸当十小样,则新铸小样必与原版折二铜钱的钱文、规格迥异,又何必开铸同样钱文书体和规格的背穿下“十”的当十小样?再者,如果实行与原折二铜钱同一书体、规格的当十小样,只需朝庭颁布新令改变原折二铜钱的折值即可,铸此规格当十小钱亦无必要。笔者认为,古钱中错范、移范现象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8.
1984年3月,在武威城东关街修地下水道时,发现了一批窖藏货币,这批货币装在陶罐内,距地表2米多深。发现之后,陶罐破碎,部分铜钱散失,剩余部分由市博物馆收回。这批货币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可辨,经整理得知:有秦汉半两、两汉五铢、王莽货泉、大泉五十、魏晋五铢、丰货、直百和凉造新泉等。以秦“半两”为最早,后赵石勒(319—351年)的“丰货”为最晚。因此,当视为东晋十六  相似文献   

9.
三孔布是秦,是赵,还是中山国的货币,其行使年代是战国中期还是战国晚期,钱币界尚未有定论。近人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和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均根据三孔布背有钱文“铢”、“两”这一点,定为秦币。朱活先生亦提出“有理由把三孔布看作是秦占领赵邑后,暂时出现的圆钱与布钱的混合型铸币”。  相似文献   

10.
河北昌黎出土燕国货币简述石守仁王恩林建国以来,在昌黎境内出土了大量的战国时期燕国货币,达400多斤。其中以磬折“”字刀为最多,其次为弧背“”字刀,有少量的布币出土。一、昌黎发现战国燕币记事1969年,龙家店镇邵念坨村农民在村南50米处平整土地时,...  相似文献   

11.
三孔布是战国布币中极为特殊的品种。自清·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介绍给世人至今已发现四十二品,布面所铸地名涉及三十三个古地名。经学者们研究考证,这些古地名当今的所在地大部分已被认定。其中,三孔布“上尊”地在何方?见解不一。《中国古钱大辞典·先秦编》载:“上尃”有大小两型。大者背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九、二十”等。小者背首穿孔上铸有数字“二十”。1978年《北京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裘锡圭撰《战国货币考》载:“据《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下博。其地在今河北省深县东,战国时在赵国疆域内。‘博’从‘尃’声,币文的下…  相似文献   

12.
燕尾布“忻”字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货币有一品燕尾布面文作“桡比当忻”,背文作“七屡”,形状及铭文如图一所示。它们的出土范围集中在江苏、安徽、浙江、山东西南部等地。黄锡全、吴良宝先生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深入论证,证明这种类型的燕尾布是战国晚期楚国所铸,④他们的意见值得信服。长期以来,“桡比当忻”、“七屡”这几个字考释纷纭不定。现在,  相似文献   

13.
新莽时期的“货泉”钱出土和传世品种类很多,如就所见,钱径有大有小,钱郭有厚有薄,内郭或有或无,或单或双,外郭成宽或狭,或平或斜。并且有重文、传形、合背、合面、上星点、下星点、面星点、背星点、孔决文、背四出等很多类型。但是,我们在清理千余枚窖藏“货泉”时,发现了一枚重笔“货泉”(见图),尚未见于史书记@。这枚重笔“货泉”形状与一般“货泉”相同,有内外郭,钱径2.3厘米,郭厚0.11厘米,穿宽0.6厘米,重2.6克,“货泉”二字皆为篆书,“泉”字也是中直断为二。与一  相似文献   

14.
民国通宝当十和民国通宝背东川小钱都是传世多见的钱币。民国重宝当十钱最早被泉币刊物披露于世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1993年《上海钱币通讯》第40期,徐渊、徐晓岳先生发表了《“民国重宝”背直读“当十”  相似文献   

15.
古钱     
货布、货泉、布泉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罢大小钱,另铸货泉和货布,二品并行(图一:1、2、3)。规定货泉重五铢,枚值一;货布重二十五铢,值货泉二十五枚。货泉大小不一,有内外郭,又有面重轮、四决文、半星、星月及背四出文等,其标准  相似文献   

16.
<正>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贸易发明了货币。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又曰:“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桓宽曰:“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郑樵说:“太昊氏、高阳氏谓之金,有熊氏、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人、周人谓之布,齐人、莒人谓之刀。”彭信威说:“中国的货币不但产生得早,而且独立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7.
鹤壁出土战国锐角布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11月,河南省鹤壁市石林公社狮跑泉村农民在一个土丘上发现一处战国货币窑藏。窑藏货币分装在三个圜底陶罐里,陶罐呈一字形排列。货币上尚有绳子捆绑的痕迹。经过整理,有“公”字锐角布3537枚,“垂”字锐角布1枚,圜钱11180枚,平首方足布141枚,平首圆肩方足布11枚,总计4870枚。这批货币的发现,为研究三晋货币及鹤壁地区战国时期的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对修水县救济金融合作社铜元票性质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币研究》2 0 0 3年第一期发表易树云、李强二位先生“修水县救济金融合作社‘当十铜元壹佰枚’纸币”文章;《中国钱币》2 0 0 3年第四期也刊载易、李内容基本相同,标题为“江西发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农协货币”文章(以下简称“文章”)。“文章”主要论述:修水县于1 92 6年7月成立了县救济金融合作社,该社发行的铜元票是早于已知其他地区发行的“农协货币”。这一论断,深为货币研究者所关注。笔者就该铜元票的性质谈些看法。一、修水县救济金融合作社铜元票不是农协货币。农协货币是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19.
1988年3月24日下午,西安化工通用机械厂在西门外修排水道过程中发现窖藏铜钱。这批铜钱被埋藏在距地表约0.9米深处的一黑色陶罐内。清理时陶罐已破碎,但仍可看出铜钱原先是成串整齐的盘放于罐内。铜钱总重约10公斤,计2182枚。穿绳已腐朽,部分钱锈蚀板结。周围无其它遗存物。这些钱主要为北宋钱币,杂有少量其它朝代钱币。年代最早的为王莽“货泉”;最晚的为北宋“宣和通宝”;均为素背,币值有折二、折三、当十等;钱币有真、草、隶、篆和瘦金体。现整理如下: 王莽“货泉”13枚,新莽天凤元年(公  相似文献   

20.
宝鸡市博物馆近年来征集到不少古铜货币,现将二枚魏国货币及一枚齐国货币简述如下: “安邑二釿”布一枚,通长6.2、宽3.6、身长4.4、足宽1厘米,两足之间宽1.85、銎长1.8厘米。圆肩方足,短銎,双足深凹,圆档,首上较阔,颈部较狭,布背素平。钱面倒书阳文“安邑二釿”篆体,文字秀丽圆阔,笔锋刚劲有力(图一)。“安邑半釿”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